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选择离开,如今你却回来......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选择离开,如今你却回来......

作者:互联网

几天前,工作室接待了一名叫小舟的17岁男孩,他自残而且想要自杀,小舟妈妈哭着求我们“救救这个孩子吧,我们辛辛苦苦打工挣钱还不是为了他,没想到他这么不懂事非得想死。”小舟冷冷地说“你早干嘛去了?这时候哭哭啼啼给谁看?我死了你们就没负担了。”

在咨询室,小舟告诉了我原委。他们一家在农村,小舟出生没多久妈妈就随爸爸一起到南方打工去了,把小舟丢给姥姥姥爷照看,姥姥姥爷身体不太好,到上幼儿园时又到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身边还有叔叔伯伯家的几个孩子,总是顾不过来,对小舟疏于照顾。小学三年级后他就开始住校,周末回到自己空空荡荡的家,自己买点饭吃。

爸爸妈妈过年才回趟家,爸爸回来如果看到自己成绩不太好还会把自己揍一顿;妈妈也是只知道问自己的学习,感觉他们很陌生。在学校同学认为自己怪异,自己经常也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到现在。去年开始自己就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莫名的烦躁,总想锤墙伤害自己,好几次拿刀割手腕,被老师发现后打电话告诉家长,妈妈才急匆匆回来陪自己看病找心理咨询。但自己看到妈妈就烦,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装的,想让她离的远一点,自己更清静。

小舟的问题的确很严重,需要长程的咨询和治疗。跟小舟做了初始访谈和简单的干预后,我又和小舟妈妈单独谈了谈,告诉小舟妈妈:你和孩子分开的时间太长了,已经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错过了感情培养的关键期。想要弥补情感的缺失和孩子重新建立关系需要陪伴,跟孩子距离既不能远又不能太近,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早早出去打工,把他们留给年迈的老人带,孩子缺爱缺管教,长大后会出现很多问题,小舟这种情况就是“留守儿童后遗症”。

孩子缺少父母陪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父母认识到问题后该怎么弥补呢?

01

幼年时父母的陪伴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

基于观察研究的心理学依恋理论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如果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的影响。儿童早期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依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英国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伊始,教授先让妈妈和孩子热情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

然后妈妈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妈妈都一直面无表情。

 

孩子一开始会持续尝试吸引妈妈的注意,但最后因为没有得到妈妈理睬崩溃大哭。

经过大量的实验采集样本,埃德教授发现:0—6岁的孩子会以父母作为自己的镜像,喜怒哀乐、心理状态都与他们紧密相连,童年时期父母或者养育者的影响十分重要,尤其是人格成长之前,可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陪伴意味着孩子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孩子的性格就容易开朗阳光,充满自信和安全感;反之孩子如入绝境,他会孤独害怕,对一切难以信任。

一个孩子在幼年时候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他长大后的性格可能会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没有足够的自信,缺乏安全感,感情脆弱僵硬,心中总是充满孤独。会给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严重的不利因素。

缺爱的孩子长大了会容易陷入两种心理困境:一种是永远都在找“爱”,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一种是自认为没有人爱自己,认为自己不好、不配,转而自卑抑郁绝望。

可能很多父母会感到委屈,“我们不是不想陪孩子,我们得生存,我们得挣钱啊,没有钱咋生活咋养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这么来的,城市里很多忙于工作事业把孩子丢给老人的也不鲜见,为了家为了孩子去挣钱这理由多么的冠冕堂皇。

但我不知道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很多东西失去了可能再回来,但时间过去却永不回了。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需要父母温暖的陪伴,亲子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每个阶段的生命旅程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在这些时光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培养了爱,建立了关系,孩子也有了安全的基地,这个基地是永久的,即使将来父母不在了,由爱培植的土壤和基地都会在,都会源源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养料。

孩子就象一棵小幼苗,父母就是培植TA的土壤,如果在幼苗还小的时候就把TA连根拔起,移植到别的地方,TA多半无法成活。用再名贵的营养液去注入,也无法和那些土生土长的树苗一样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挣钱固然重要,陪伴孩子则更重要,而且二者并不对立。夫妻两个可以分工,一个照顾孩子一人挣钱养家,何况打工也不必非要跑那么远,另外,即使人不在孩子身边,依然可以电话音频视频联络。象小舟父母那样一年到头几乎与孩子见不上一面的,怎么指望孩子对他们有感情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料,父母的陪伴是老人、老师等其他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父母的陪伴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孩子那里也获得了认同和尊重。有了这个过程,孩子就不会形成任性、孤僻、暴躁等不好相处的性格。

图片

02

图片

弥补孩子幼年缺失的陪伴

图片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缺席了,当孩子大了甚至出了问题时父母能够弥补吗?答案是确定的,尽管效果有时可能并不理想。

我们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父母儿女血浓于水,虽然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陪伴。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回归家庭,回到孩子的身边,这份迟来的爱也许会暖化孩子。

但回来陪伴孩子的父母要把握方式方法,不能认为回来了就万事大吉了,甚至于在孩子不接受自己时责怪孩子,这样的话非但弥补不了孩子,而且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首先,回归的父母要向孩子做真诚的道歉,不能理直气壮地以忙着挣钱为自己开脱。

其次,要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和疼爱,让孩子幼小时候那种被抛弃的创伤得到一些抚慰。

另外,要有对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准备。长期以来,孩子与离开的父母没有建立起感情,突然的回归和陪伴让孩子不习惯不适应,TA可能会不喜欢身边突然靠近的人。前面说到的有自残行为的小舟就是这样,他告诉我就想一个人待着,妈妈回到家后很聒噪,一直问这问那,所以她一说话自己就烦。

大多数人都会害怕那迟来的关心。因为在你最难过最需要的时候,对方没有在身边,当你好不容易熬过了艰难的时候,他们的出现只是来提醒你曾经真的经历了很多的苦难。而且这时你感觉已经不需要了。

这让人想起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

海底里有一个瓶子,这瓶子里困着一个巨魔。巨魔曾经许过一个愿,谁能把这个瓶子捞起来,把瓶塞打开把他救出来,他就赠给这个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过去了,没有人把这瓶子捞起来。巨魔十分气恼。他诅咒说:“以后,如果谁把我救出来,我就一口把这个人吞掉。”

终于有天有个年轻渔夫,有一次在海里撒网捕鱼,捕到这个瓶子,打开瓶子,巨魔从烟雾中出来,并准备把渔夫吃掉。

图片

故事里的巨魔当然是反面角色,但巨魔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需要的时候你不在,过了那个时段你再来我只会恨你。所以面对来陪伴的父母,孩子有这样抗拒的行为就不奇怪了。

这时候考验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以及对孩子的共情,真正地理解孩子,看到孩子。在适当的时机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当然孩子尘封许久的内心世界没有那么容易被打开,父母亲要肯花时间,要有真诚的态度,等待孩子的接纳和允许。并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

03

弥补需慎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父母想要补偿的心会很迫切。他们急切地想靠近孩子想弥补过去对孩子的亏欠。这时他们表现得爱心泛滥,热情似火。孩子会强烈地不适应,与过去相比,孩子感受到的是冰火两重天,他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和不信任感。男孩小舟甚至说“我妈现在的哭哭啼啼都是假装的!”

所以,慢慢来,循序渐进,以时间以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

过犹不及的另一种表现是溺爱。

我的来访中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对夫妻有两个孩子,儿子是老大,女儿是二胎。生下女儿后,儿子突然生了场大病,于是夫妻两个将女儿丢给爷爷奶奶,忙着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给儿子看病去了,这样持续了两年儿子的病才好转。

这时他们回到女儿身边,感到亏欠了女儿太多,于是妈妈整天陪着女儿,女儿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有什么需求妈妈都会及时地满足。而女儿呢,一下子得到这样全方位的爱似乎也非常的开心,她好像久旱逢甘霖,尽情地享受这迟到的爱。

女儿变得特别粘妈妈,天天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妈妈说。上初中后,女儿开始住校,她发现,她不能接受离开妈妈的生活,每天晚上在宿舍的床上无法入睡,就偷偷地拿手机给妈妈打电话。

后来发展到白天上课课间十分钟都要给妈妈打电话,再后来她开始翘课,在学校待两天就必须回家住几天,直到现在不能上学。当妈妈上班时她会不停地给妈妈打电话发微信,告诉妈妈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心里的想法。这严重影响了妈妈的正常生活。

这个女孩的父母找到我述说了女儿的情况,他们发愁女儿这样下去怎么办。我说你们想要弥补女儿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你们给女儿的是“大补”,结果补出病来了。

当初他们回到女儿身边时女儿已经三岁了,但妈妈却把女儿当小婴儿对待,无微不至的照顾导致了女儿的退行。现在女儿的行为仿佛要回到妈妈的子宫里去,与妈妈成为一体,这非常的危险。

最好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幼年时给予高度的亲密,而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学会得体地退出。如果父母紧紧地抓住孩子,孩子就不会长大。

弥补须慎重,弥补须有度。洒向孩子都是爱,这爱如雨露可滋润,但高浓度的爱遮天蔽日的爱却会淹没和吞噬掉孩子。

图片

关系是双向的,是在长期的双方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哈洛的恒河猴的实验也表明,从小没有妈妈陪伴的小猴子长大后会有退缩或暴力行为,但让这些有问题的猴子与正常健康的猴子一起生活,进行良性的互动,时间长了,有问题猴子的不良行为都消失了,与其他猴子能正常交往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通过互动,可以修复早期关系带来的伤害。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发展是动态的多样性的。环境变了,发展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曾经制度孩子幼年生活的父母,错过了早期的陪伴,千万不要一错再错,与其后悔,不如行动。拿出你的决心、耐心和爱心,你改变了,孩子才有希望改变。

标签:小舟,女儿,陪伴,孩子,......,父母,选择,妈妈,离开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62049523/article/details/12195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