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对耳朵影响有多大?骨传导耳机对耳朵的影响是最小的吗?
作者:互联网
“戴上耳机,世界与我无关。”这样一句在网络上流行的话,甚至成为了不少时尚人士的座右铭。由于工作的压力增大,朋友间的交流少了,与家人的沟通也没了,于是塞上耳机,成为了许多人的自我调节和放松的方式之一。殊不知,轻松听音乐的同时,你的耳朵正在遭到“摧残”。
顾女士是一家外企的高级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出现了失眠的情况,在网上看到音乐可以治疗失眠,于是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戴上耳机听一阵子音乐,常常是MP3还在放着音乐,她却已经睡着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有鸣音,听东西也时常不清楚,要别人重复很多遍。后来发展到全身的神经系统都出现异常症状,经常头晕头痛,难以忍受,甚至耳朵一碰就痛,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生活。经过医生的音叉检查和纯音测试,发现她的听力已经比常人下降了40分贝。
耳机会对耳朵造成什么伤害?
外耳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并使鼓膜沿着耳道振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导致锤骨、镫骨、腘骨震动,声音传到内耳,可以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的冲动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耳朵,耳朵由三部分组成:中耳、外耳、内耳。
与其他感官一样,耳朵里有专门的听力“感受器”——耳蜗里的纤毛细胞。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纤毛细胞受到刺激了,随声音震动而摆动。但是,一旦纤毛摆动太厉害,敏感性就会降低,长此以往也会损伤听力。这种损伤是渐进性的,大部分不可逆,但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听力变化,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一旦发觉,为时已晚。
还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是耳鸣、轻度听力损失、重耳和轻微的耳痛等。已经有过突发性耳聋的病例,有些人会患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思维反应和记忆灵敏度下降,并变得烦躁和不耐烦。戴着耳机骑自行车的人也会造成交通事故,听力损伤无法修复,一定要保护听力——健康用耳。
其次是细菌入耳,曾经有人进行了一项对耳机的细菌实验,惊人的是,入耳式耳机佩戴一小时,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5倍,耳塞式耳机佩戴一小时,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3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定期进行清洁的话,那细菌肯定会伴随着耳机进入耳朵。
骨传导耳机对耳朵的影响是最小的吗?
是的。
骨传导的原理很简单,举个例子,我们日常吃酥脆的饼干或者上下牙齿互碰的时候,那声音可不是通过耳朵听到的,而是通过颅骨传播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骨传导耳机最大的独特之处就是声波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中的空气,而是直接将人体骨结构作为传声介质。使用时,我们要用骨传导耳机的声源抵住耳后的颅骨处,声源振动时会带动颅骨一起振动,使声波被导入到颅骨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耳机里面的声音了,所以骨传导耳机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堵住耳道的耳机。
因为避免了入耳,所以骨传导耳机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堵住耳道而产生细菌的风险,也不会因为耳机摩擦耳道而产生的伤害,对于耳机引发的耳部疾病,在使用骨传导耳机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
在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方面,骨传导耳机对于听歌时耳膜的伤害也可以减少100%。由于骨传导特殊的发声机制,振波要比入耳式耳机减少80%,这对于听毛细胞的影响也是在所有耳机种类之中降到了最低,对于内耳结构和听神经,在骨传导这一个介质之下,也有效减少。因为这些原因,才有了骨传导耳机对于耳朵影响最小的这一个说法。
这更加推荐国内著名骨传导品牌南卡旗下的南卡runner pro2骨传导耳机。南卡在对3000多份听力样品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后,发现听力受损的绝大部分原因,均是由于传统气传导耳机评测不弊端,加上不健康的听音习惯导致的,随后即开始研发不入耳、不伤耳的骨传导耳机,带来更加健康的听音方式。
南卡Runner Pro2控制了骨传导耳机一直存在漏音的问题,这款耳机搭载的是自家的OT闭合降漏音技术和指向性声学技术。因此对于外壳震动和录音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对音波进行反向消除,从而保证声音不外漏,还能够降低振幅,提升整体的舒适性。大尺寸骨传导振子保证耳机声场足够宽阔,配合微震构造及南卡全震指向性技术,可以做到音质和音量的均衡体验。
由于骨传导的传音方式,日常佩戴并不用放入耳道,避免了细菌随着耳机进入耳道。而且还完全不会隔离周围环境的声音,安全方面也有优势,同时佩戴也不会影响日常与他人交流,所以这款耳机也作为我日常通勤使用的耳机,使用率挺高的。
其他常规配置方面,南卡Runner Pro2骨传导耳机配备200mAh超大电池,搭配低功耗芯片,续航长达8小时,相比市面上普通骨传导耳机,续航能力翻倍。自带16G内存,可以脱离手机独立播放。防水性能干到IPX8级别,意味着不仅能够抵御日常汗水的侵蚀,还能达到可冲、可洗、可浸泡,日常生活防水是不在话下的了。
骨传导耳机是对耳朵伤害最小的耳机,而南卡runner pro2作为一款佩戴方式健康,而且日常使用又方便的耳机,可以说是各方面都非常人性化了。
标签:耳机,南卡,耳道,耳朵,听力,传导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61175580/article/details/121356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