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作者:互联网
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实现人机交互的界面 (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编码 解码 加密解密(转为二进制【机器语言】)
会话层:建立 维持 终止 会话进程
(应用程序内部的区分地址[无标准格式])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区分不同服务;数据分段
网络层:通过ip 地址进行逻辑寻址 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MAC,交换机,
>逻辑链路层llc 为上层提供FCS校验
物理层:定义电气电压接口规范光学特性
冲突:
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是,电波互相抵消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缺点:不能完全排除冲突;传输效率低;
地址:
IP地址:逻辑地址可变;IP(互联网协议)
MAC地址:物理地址不可变;
网卡芯片的出厂身份---48位二进制---16进制显示
交换机主要功能:
1.单播--流量一对一的收发
2.无线延长传输距离--先将电波识别成二进制,二进制转成电波转发
3.无冲突--所有节点可以同时收发数据
二层设备可以将电流转换成二进制进行存储转发;
洪泛:
除流量进入接口外的其它所有接口复制转发;
端口号范围:0-65535
1-1023为著名端口号/静态端口号——服务器的各种服务
1024-65535动态端口号/高端口——终端的进程
ftp 文件传输协议 tcp 21
telnet 远程登录 tcp 23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tcp 80 8080
DNS 域名解析系统 UDP/IP 53
常见的三层协议:
1.ip
2.icmp 控制管理协议 ping
3.arp 地址解析协议
MTU:最大传输单元
默认1500
数据经过上三层加工处理后,将来到传输层;
需要分端数据,每段数据最大容量不超过MTU值;
分段为了让多个节点,可以在相互间影响较小情况下共享带宽;
ARP地址解析协议
原理:基于广播,通过对端IP地址获取对端MAC地址
广播:
将数据在一个广播域洪泛;
广播域越小越好;
终端设备访问不同网段终端过程:
注:IP地址始终不变;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仅完成传输层基本工作–分段,端口号;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可靠传输协议
面向连接: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虚链路;
可靠传输:4种可靠传输机制
确认,重传,排序,流控(滑动窗口)
在完成传输层基本工作之上,额外的保障传输可靠性;
缺点:占用资源,带宽等
标签:协议,参考模型,二进制,OSI,传输,地址,开放式系统,传输层,端口号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47218990/article/details/12129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