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PAT 六度空间

PAT 六度空间

作者:互联网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数N(1<N≤1000,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图的遍历之广度优先遍历以及变式
当遍历到第六层时,就可以停止遍历了

#include<iostream>
#include<vector>
#include<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 n;
vector<vector<int> >v;
vector<bool> visited;
int bfs(int start)
{
	visited = vector<bool>(m + 1, 0);
	//每次遍历都要用新的visited数组
	int depth = 0, last_one = start,last;
	//depth为层数,last_one 是指每层的最后一个数字
	//last 用来记录广度遍历每层入队的数字
	queue<int>q;
	q.push(start);
	visited[start] = 1;
	int num = 1;
	//广度优先遍历
	while (!q.empty())
	{
		int k = q.front();
		q.pop();
		for (int i = 0; i < int(v[k].size()); i++)
		{
			if (!visited[v[k][i]])
			{
				visited[v[k][i]] = 1;
				q.push(v[k][i]);
				last = v[k][i];
				num++;
			}
		}
		//如果k是该层的最后一个数字,进入下一层遍历
		//更新 last_one 为下层的最后一个数字
		if (last_one == k)
		{
			depth++;
			last_one = last;
		}
		if (depth == 6)
			break;
	}
	return num;
}
int main()
{
	cin >> m >> n;
	v.resize(m+1);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a, b;
		cin >> a >> b;
		v[a].push_back(b);
		v[b].push_back(a);
	}
	for (int i = 1; i <= m; i++)
		printf("%d: %.2f%%\n", i, bfs(i) * 100.0 / m);
	return 0;
}

标签:结点,六度,PAT,int,遍历,visited,空间,last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51717226/article/details/1204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