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数据结构:平衡树

数据结构:平衡树

作者:互联网

平衡树(AVL算法)

在上面构造这棵树的时候,你要是很细心的话,你会注意到4,2,1三个节点的排列方式是: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你心里犯嘀咕了,如果我们给的数据序列是8,7,6,5,4,3,2,1,那这棵树岂不是越长越歪了?长成了一个一直生长而没有分支只有一边的瘸腿树。对!你注意到了上面办法的核心问题了。它严重依赖于输入的数据序列的次序,极端情况下,它退化成了一个线性序列。我们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们希望它枝繁叶茂,让数据平均分布在多层级的分支上。
用技术的表达,我们需要一棵平衡的树。平衡二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有以下性质:它的左右两棵子树的高度差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棵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的高度h维持在数据总数n的对数级。所以查找插入删除这些操作都会有比较好的性能。
平衡二叉树有不同的实现方法,常见的有红黑树、AVL等。
我们下面以AVL为例。它是最先发明出来的平衡二叉树,后面的改进都是在AVL树的思想上继续前进的,比如Java中使用的红黑树,它对节点进行染色,规定一些性质使得树大体平衡,统计性能更好。
AVL树于1962年发布,得名于它的发明者G. M. Adelson-Velsky和E. M. Landis。他们两位科学家在发表的论文《An algorithm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当中提出。
为了平衡,先定义平衡因子BF = |左子树高度h - 右子树高度h|。
平衡因子不能大于1,大于则表示不平衡。如下面的树,B的高度为2,A和C的高度为1,各个节点平衡因子都是0,所以是平衡的: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再如下面的树,C的高度为3,B的高度为2,A的高度为1,平衡因子分别为2,1,0,所以不是平衡的: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数据的表示,我们要在节点中记录平衡因子和高度,修改树节点代码如下:

class Tree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data=None):
        self.left = None
        self.right = None
        self.data = data
        self.height=1

增加了一个height属性,平衡因子不记录了,因为可以根据左右树的高度差计算出来。现在我们写一个函数计算一棵树的高度:

def treeheight(node):
    if node is None:
        return 0 
    i=0
    j=0
    if not node.left is None:
        i = treeheight(node.left)
    if not node.right is None:
        j = treeheight(node.right)
    return max(i,j)+1

高度也是通过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加1实现的。
要让一棵树保持平衡,我们通过旋转的办法达到目的。可以左旋,也可以右旋。左旋将让整棵树的重心左移,右旋将让整棵树的重心右移。
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二叉树只有左右两个分叉,所以新增加数据导致不平衡时只有四种情况:
LL,往左子树的左边分叉增加节点
如下图,本来右x,y两个节点,新增一个z,x的平衡因子成了2,平衡打破了,需要右旋。
把y节点提成起始节点,把x节点右旋称为y节点的右孩子,如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右旋的通用规则,让不平衡起始节点OldRoot的左孩子成为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把不平衡起始节点OldRoot以及它的右子树整个成为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的右孩子,然后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以前的右孩子变成OldRoot的左孩子。
有一个直观表示旋转的图,我们看一下,如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红色节点增添加到左边的树之后,节点a的平衡因子由1变成2,平衡被打破,需要右旋。这个例子中,不平衡起始节点OldRoot就是节点a,我们先把它的左孩子节点b右旋提升为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再将OldRoot及右子树节点右旋作为NewRoot的右子树,而NewRoot原来的右孩子节点d要作为OldRoot的左孩子。
代码如下:

def rotateLL(node):
    tmpnode = node.left
    node.left = tmpnode.right
    tmpnode.right=node
    node.height=treeheight(node)
    tmpnode.height=treeheight(tmpnode)    
    return tmpnode

这个函数,将最小失衡子树旋转后,返回的是这棵最小失衡子树的新的根。
RR,往右子树的右边分叉增加节点
这个情况根LL是对称的。需要左旋。
左旋的通用规则,让不平衡起始节点OldRoot的由孩子成为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把不平衡起始节点OldRoot以及它的左子树整个成为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的左孩子,而新的起始节点NewRoot以前的左孩子变成OldRoot的右孩子。

def rotateRR(node):
    tmpnode = node.right
    node.right = tmpnode.left
    tmpnode.left=node
    node.height=treeheight(node)
    tmpnode.height=treeheight(tmpnode)
    return tmpnode

这个函数,将最小失衡子树旋转后,返回的是这棵最小失衡子树的新的根。
LR,往左子树的右边分叉增加节点
如下图,本来右x,y两个节点,新增一个z,x的平衡因子成了2,平衡打破了。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这个情况复杂一点,旋转一次仍然不能保持平衡,需要两次旋转。
第一次将y-z子树左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然后将x-z-y右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有一个直观表示旋转的图,我们看一下,如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代码如下:

def rotateLR(node):
    node.left=rotateLL(node.left)
    tmpnode=rotateRR(node)
    return tmpnode

有了左旋和右旋函数,这个LR就是组合一下。注意左旋的是本节点的左子树,右旋的是本节点的树。

RL,往右子树的左边分叉增加节点。
这个情况根LR是对称的,需要先右旋右子树,再左旋树。
代码如下:

def rotateRL(node):
    node.right=rotateRR(node.right)
    tmpnode=rotateLL(node)
    return tmpnode

有了这些基础准备,那么添加的过程跟二叉树类似,添加后重新计算高度,如果不平衡就旋转:

def inserttree(nodeobj,node):
    if node.data is None:
        node.data = nodeobj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elif nodeobj < node.data:
        if node.left is None:
            node.left = Tree.TreeNode()
        node.left=inserttree(nodeobj,node.left)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if nodeobj<node.left.data:
                node=rotateLL(node)
            elif nodeobj>node.left.data:
                node=rotateLR(node)
    elif nodeobj > node.data:
        if node.right is None:
            node.right = Tree.TreeNode()
        node.right=inserttree(nodeobj,node.right)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if nodeobj>node.right.data:
                node=rotateRR(node)
            elif nodeobj<node.right.data:
                node=rotateRL(node)
    return node

解释一下这个函数:
思路就是看这个节点的内容是不是空,如果是空就直接放入数据。返回该节点。
如果节点内容不为空,就比较大小,小就走左子树,大就走右子树。这是一个递归过程,代码表现为这一句:

        node.left=inserttree(nodeobj,node.left)

新节点加入后,要重新计算高度,并判断平衡因子(左右子树高度差),代码为: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如果判断失衡,则进行旋转,代码为:

            if nodeobj<node.left.data:
                node=rotateLL(node)

这是比左边还要小的情况,定为LL型,进行旋转。注意旋转会返回一个node,这个node就是最小失衡子树的新根。
但是这个新根并不一定是添加过程最后返回的根,因为旋转返回的只是最小失衡子树的新根。但是添加过程是一个递归过程,所以又会按照以前从跟开始的路径一步一步往回返,最后的结果,这个添加函数会返回一个新的节点,即为新的根节点。
因为再平衡,添加过程中树的根节点可能会换掉,所以,在构建树的时候每一次添加后都要重新拿新的根:

def loadtree(arr,rootnode):
    for c in arr:
        rootnode=inserttree(NodeObject(c),rootnode)

我们用一个序列作为例子:

["9","8","7","6","5","4","3","2","1","0"]

故意给了一个倒序的列表,如果没有再平衡,树将退化成一个线性序列。
第一步拿到序列中的第一个数字9,初始的时候,树只有一个内容为空的节点,这个就是初始根节点,执行rootnode=inserttree(NodeObject(c),rootnode)。进到inserttree(nodeobj,node),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if node.data is None:
        node.data = nodeobj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 ...
return node

这样有了第一个数据节点9,高度为1,inserttree()返回了这个根节点。
第二步拿到序列中的第二个数字8,这个时候根节点为节点9,执行rootnode=inserttree(NodeObject(c),rootnode)。进到inserttree(nodeobj,node),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elif nodeobj < node.data:
        if node.left is None:
            node.left = Tree.TreeNode()
        node.left=inserttree(nodeobj,node.left)

给节点9加一个左孩子,递归调用inserttree(),试图在新生成的节点9的左孩子这边添加,递归进入,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if node.data is None:
        node.data = nodeobj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 ...
return node

这样有了第二个数据节点8,高度为1,inserttree()返回了这个新节点。
回到递归的上一层(节点9)断点处继续执行,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 ...
return node

重新计算node9的高度,得到新高度为2,再判断是否失衡(代码通过高度差==2判断),没有失衡,什么也不用做,最后返回本节点9。
递归结束。整个添加过程结束。返回根节点9。
至此添加进了第二个数字。
第三步拿到序列中的第三个数字7,这个时候根节点为节点9,执行rootnode=inserttree(NodeObject(c),rootnode)。进到inserttree(nodeobj,node),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elif nodeobj < node.data:
        if node.left is None:
            node.left = Tree.TreeNode()
        node.left=inserttree(nodeobj,node.left)

数据7小于节点9的数据,递归调用inserttree(),这次是在节点9的左孩子(即节点8)这边添加,递归进入,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elif nodeobj < node.data:
        if node.left is None:
            node.left = Tree.TreeNode()
        node.left=inserttree(nodeobj,node.left)

数据7小于节点8的数据,而节点8又没有做孩子,于是给节点8加一个左孩子,再次递归调用inserttree(),试图在新生成的节点8的左孩子这边添加,递归进入,执行的是里面的这几句:

    if node.data is None:
        node.data = nodeobj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 ...
return node

这样有了第三个数据节点7,高度为1,inserttree()返回了这个新节点。
回到递归的上一层(节点8)断点处继续执行,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 ...
return node

重新计算node8的高度,得到新高度为2,再判断是否失衡(代码通过高度差==2判断),没有失衡,什么也不用做,最后返回本节点8。
回到递归的再上一层(节点9)断点处继续执行,

        node.height = treeheight(node)
        if abs(treeheight(node.left)-treeheight(node.right))==2:
... ...
return node

重新计算node9的高度,得到新高度为3,再判断是否失衡(代码通过高度差==2判断),现在失衡了。执行如下代码:

            if nodeobj<node.left.data:
                node=rotateLL(node)

以node9作为最小失衡子树的根进行旋转。执行rotateLL(node):

def rotateLL(node):
    tmpnode = node.left
    node.left = tmpnode.right
    tmpnode.right=node
    node.height=treeheight(node)
    tmpnode.height=treeheight(tmpnode)    
    return tmpnode

旋转过程解析:
tmpnode先记录的是根节点9的左孩子,即节点8。然后把节点8的有孩子交给根节点9当左孩子。再之后,把根节点9当成节点8的右孩子(这个操作实现了节点8的提升和节点9的右旋)。重新计算高度。最后返回tmpnode,也就是失衡子树旋转后的新根。
函数执行完毕,node=rotateLL(node),现在得到的返回值是新根节点8。
Inserttree()执行完,返回node,即节点8。
递归结束。整个添加过程结束。返回根节点8。
至此添加进了第三个数字7。
第四步拿到序列中的第三个数字6,这个时候根节点为节点8,执行rootnode=inserttree(NodeObject(c),rootnode)。省略。
这样一步一步地构建整棵AVL树。
最后AVL树构造成如下的样子: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到此,我们把树结构的基本知识就介绍了。相信你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树的实现类来了。

 

标签:node,treeheight,nodeobj,平衡,数据结构,tmpnode,节点,left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u_14602625/296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