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简史(一)欧洲证券市场
作者:互联网
一、萌芽阶段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就已有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
二、初步发展阶段
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虽然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历史上臭名昭著,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参与掠夺和殖民,但不能抹杀它实践了股份制这一公司形式的可能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案例。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进行分红。他们筹集了650万资金,相当于300万欧元,以那时的物价水平这些钱值几十亿。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成千上万的国民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
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就是因众多的经纪人在此交易而出名。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即在该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最初主要交易政府债券。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之后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逐渐上市交易。到19世纪中叶,一些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英国兴起,铁路股票盛行。
三、泡沫阶段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南海公司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2月2日,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军人和家庭妇女,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在事后牛顿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 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四、恢复阶段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19世纪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金融市场而逐渐扩大起来的。
五、稳定发展阶段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同时,其自身也获得了高速发展。首先,股份公司数量剧增。以英国为例,1911-1920年建立了64000家,1921-1930年建立了86000家。至此,英国90%的资本都处于股份公司控制之下。与此同时,持股公司形成并获得了发展,而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次,在这一时期,有价证券发行总额剧增。1921-1930年全世界有价证券共计发行6000亿法国法郎,比1890-1900年增加近5倍。再次,有价证券的结构也起了变化,在有价证券中占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债券,而是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据统计,1900-1913年全世界发行的有价证券中,政府公债占发行总额的40%,而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则占了60%。
标签:南海,欧洲,证券市场,股票,英国,简史,交易所,东印度,公司 来源: https://blog.csdn.net/IPFS_hotfish/article/details/11753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