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top命令详解
作者:互联网
参数:
- c:显示完整进程COMMAND
- n[number]:信息更新次数(更新次数达到后结束top)
- d[number]:信息更新间隔(默认3s)
- p[pid]:仅显示pid值匹配的进程状态
- b:以滚动方式显示信息(与参数n结合可指定终端显示信息页次数)
交互命令:
- space:立即刷新信息
- h:帮助
- q:退出top
- k:杀死指定进程,输入PID与信号(默认15)
- r:重设进程优先级,输入PID与新nice值
- s:重设刷新周期,输入新的刷新周期,单位为秒
- n:重设进程列表显示数量
- f:指定top显示内容
- c:切换显示COMMAND命令行或完整命令
- u:仅显示指定用户进程
- l:显示/隐藏第一行内容
- t:切换显示第二、三行[Tasks/%CPU(s)]
- m:切换显示第四、五行信息(KiB Mem/KiB Swap)
- 1:展开各CPU逻辑核心信息
- N:基于PID对进程排序
- M:基于%MEM对进程排序
- P:基于%CPU对进程排序
- T:基于TIME+对进程排序
- H:切换显示进程/线程信息
第一行(top):
- 当前系统时间
- 系统运行时间
- 登录用户数量
- load average(CPU一分钟 五分钟 十五分钟内平均负载) 注:CPU负载警戒线:CPU数量*核心数*0.7或0.8
第二行(Tasks):
- total(进程总数)
- running(运行进程数)
- sleeping(休眠进程数)
- stopped(停止进程数)
- zombie(僵尸进程数)
第三行[%Cpu(s)]:
- us(用户空间进程CPU时间占比)
- sy(内核空间进程CPU时间占比)
- ni(优先级经调整的进程CPU时间占比)
- id(空闲CPU时间占比)
- wa(IO等待CPU时间占比)
- hi(硬中断CPU时间占比)
- si(软中断CPU时间占比)
第四行(KiB Mem):
- total(可用内存总量)
- free(空闲内存总量) 注:可用内存粗略计算公式=free+buffer+cached
- used(系统内核控制内存总量) 注:系统内核控制内存包括使用过后释放出的内存,这些内存不会被交还至free中,所以free值会不断减少是正常现象
- buff/cache(缓存内存总量)
第五行(KiB Swap):
- total(交换区总量)
- free(空闲交换区总量)
- used(使用交换区总量) 注:该值不断刷新表明内存和交换分区不断进行数据交换,此种情况即说明内存负载过高
第六行(进程状态监控):
- PID(进程ID)
- USER(进程所属用户)
- PR[进程调度优先级(rt为实时态)]
- NI[nice值(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VIRT(进程使用虚拟内存总量)
- RES(进程驻留内存总量)
- SHR(进程共享内存总量)
- S{进程状态[D(不可中断睡眠状态) R(运行状态) S(睡眠状态) T(跟踪/停止) Z(僵尸)]}
- %CPU(周期更新后进程CPU时间占比)
- %MEM(进程物理内存占比)
- TIME+(进程CPU使用时间)
- COMMAND(进程命令名称/进程命令行)
标签:top,free,详解,内存,Linux,进程,总量,CPU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intifi/p/1249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