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相关
首页 > 系统相关> > Linux文件属性

Linux文件属性

作者:互联网

Linux文件属性

 

一、文件软硬链接说明

  1.文件详细信息

    使用 ls -lhi 命令查看文件详细信息

以第一行 34402344 -rw-r--r--. 2 root root   13 Dec 14 10:13 1 为例:
    34402344 为inode编号
    -rw-r--r--. 为文件的类型和权限
    2 为硬链接的数量
    root root 为文件所有者和所属的用户组
    13 为文件大小
    Dec 14 10:13 为文件修改的时间
    1 为文件的名称

  2.inode编号

    inode编号是Linux系统中文件的唯一编号,相当于身份证

  3.硬链接和软连接

    1)硬链接概念

      硬链接相当于访问文件的一个入口

      几个硬链接就相当于访问文件的入口数量

      同一个分区中,inode号码相同的文件互为硬链接

      硬链接直接指向index node编号

    2)创建硬链接

 ln [参数][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
 ln /data/a /data/a.txt

    3)硬链接作用及注意点

      防止误删数据

      不能给目录创建硬链接

    4)软链接概念

      软连接相当于快捷方式

      用于存放指向源文件的路径信息

    5)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
 ln -s /data/a /data/a.txt

    6)软链接注意点

      软链接创建最好采用绝对路径,否则容易失效

      链接源文件删除会影响软链接

    7)删除文件的底层逻辑

      文件硬链接数为0时,表示数据真正删除了

 

 二、文件类型

  以 34402344 -rw-r--r--. 2 root root 13 Dec 14 10:13 1 为例:

    -rw-r--r--. 中的第一位表示该文件的文件类型

    普通文件  f(-)

    文件夹     d

    链接文件  l

    设备文件  b c

      b:磁盘文件

      c:字符文件

    套接字文件(socket)  s

      安装MySQL:yum install mariadb* -y

      MySQL中有套接字文件

    管道文件  p

  注意:不建议以颜色判断文件类型

 

三、用户和用户组

  1.用户

    相当于账号,如:root  test

  2.用户组

    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账号的集合,例如:root

  3.创建用户

    格式:

useradd [参数] [用户账号]
    参数:
    -g : 指定用户组(用户必须存在)
    -r : 创建系统用户
    -M :不创建家目录
    -u :指定创建用户的ID的

  4.系统用户与普通用户

    1)系统用户

      uid在 0 - 999 之间的用户,我们就看作系统用户

      系统用户一般用在启动应用程序上,一般不需要登录系统

    2)普通用户

      uid在 1000及以上的用户,我们就看作普通用户

      一般用在登录上

  5.创建用户组

    格式:

groupadd [参数] [组名]
    参数:
        -g :指定用户组的ID

  6.切换用户

    格式:

su - [用户名]
su [用户名]

    su 切换用户相当于换一个用户,切换用户不切换目录

    su - 切换用户相当于重新登录一个用户

    root用户切换到普通用户不需要输入密码

    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需要输入密码

  7.查看用户的ID或组的ID

    格式:

id [用户名]

  8.查看用户详情的文件

[root@localhost ~]# cat /etc/passwd
test01:x:1001:1001:用户简介:/home/test01:/bin/bash
用户名:test01
密码占位符     :x
1001          :userid
1001          :组id
/home/test01  :家目录
/bin/bash     :默认的解析器

    解析器有 bash sh zsh 等,bash sh 系统自带

标签:文件,13,文件属性,用户组,用户,Linux,root,链接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alzac/p/1568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