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首页 > 数据库> >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

作者:互联网

 

目录

一、数据库设计概述

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三、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四、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五、本讲小结


一、数据库设计概述

1、数据库设计内容

2、数据库设计方法

3、规范设计法

4、数据库设计阶段

任务方法
需求分析 

1、分析用户以及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

2、明确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和管理的数据

3、明确用户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方面的需求

4、用户的存储权限的设置

采取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

  • 用数据流图来表达分析过程和结果
  • 用数据字典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等
概念结构设计借助概念模型,表达数据抽象的结果,得到独立于具体的DBMS的概念模型

1、E-R模型

2、UML统一建模语言

3、IDEF1x方法

逻辑结构设计对于关系模型,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模式

1、遵循转换规则

2、运用关系规范化理论

物理结构设计

1、定义数据库模式

2、确定适合应用环境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

用数据定义语言
数据库实施

1、建立数据库

2、进行数据库编程

3、组织数据入库

4、测试数据库

数据库运行维护

1、对数据库进行评估

2、完善数据库

  • 重组织
  • 重构造

 

 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引言

 2、概念结构设计步骤

  1. 抽取实体与实体的属性并绘制实体的E-R图
  2. 确定实体间的联系,以及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属性特征,绘制联系的E-R图
  3. 组合实体与联系的E-R图,构造应用系统的完整E-R图

设计思考1:对象抽象为实体集还是属性?

  • 对需要进一步描述的对象,并需要处理该对象与其他实体间的联系,将对象抽象为实体
  • 若对象只用来描述另一个实体,将对象抽象为属性

设计思考2:多个实体间的联系设计为二元联系还是多元联系?

  • 基于一个联系的语义描述,以及涉及的实体,确定是二元联系还是多元联系
  • 在多元联系中,若用户只需要考虑两两实体间的联系,可考虑采用多个二元联系来实现

设计思考3:设计为实体的属性还是联系的属性?

  • 实体的属性:实体的内在特征
  • 联系上的属性:

        描述因联系发生而需要记录、存储的信息

        其值会随着联系的产生而出现,也会随着联系的消失而消失

3、概念结构设计方法

(1) 集成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冲突

        同一对象的抽象结果不同——抽象为实体

        同一实体的属性组成不同——合并属性

        实体间的联系不同——统一联系名和类型:属性名统一和合并属性

 (2)集成过程中存在冗余的属性或联系

        通过其他属性的值可以推导出其值的属性

        通过其他实体间的联系可以推导出来的两个实体间的联系

        ————去除冗余

三、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实体的转换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关键字就是关系的主键

 2、实体间联系的转换

3、1:1联系的转换

(1)联系单独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2)联系不单独对应一关系模式

 4、1:n联系的转换

(1)联系单独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2)联系不单独对应一关系模式

 5、m:n联系的转换

(1)联系单独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6、多元联系的转换

 7、子实体和ISA联系的转换

 8、弱实体和依赖联系的转换

 9、逻辑结构设计原则

10、关系模式的优化

        关系模式的优化是为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根据应用需求适当修改,调整关系模式的结构

并不是规范化程度越高的关系模式就越优

对低于BCNF的关系模式,不执行更新操作,则不会产生实际影响

规范化程度需要权衡查询响应时间和更新操作问题两者的利弊

四、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1、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解决的问题

2、定义数据库模式结构

用SQL定义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3、定义内模式

 4、物理结构设计策略

5、总结

 

 五、本讲小结

        数据库设计是基于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中对数据的需求,解决数据的抽象、数据的表达和数据的存储等问题,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满足应用要求,简洁、高效、规范合理的数据库。最终得到能在DBMS中存储的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库设计方法从早期根据经验进行直观设计,到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规范化设计,已发展到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使用设计工具软件自动进行设计。

        以基于E-R模型的规范设计方法为基础,通常将数据库设计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的运行、维护阶段等六个阶段。

        需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主要来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以及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明确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和管理哪些数据,明确用户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方面的需求,以及用户的存取权限的设置等。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借助概念模型,如E-R模型,来表达数据抽象的结果,得到一个独立于具体的DBMS的概念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把概念结构设计得到的概念模型转换为选定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所对应的数据库模式,如关系数据库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

        物理结构设计为逻辑结构设计得到的数据库模式,利用选定的DBMS支持的数据定义语言描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确定适合应用环境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数据库实施阶段,在具体的DBMS上,实现物理结构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编程,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测试操作等。

        对正式投入使用的数据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估与完善。

        数据库设计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迭代,逐步求精的过程。数据库设计同时伴随着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相互完善。

标签:联系,数据库,实体,模式,设计,结构设计,属性
来源: https://blog.csdn.net/L_zhai/article/details/1186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