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urrent Attention Network on Memory for Aspect Sentiment Analysis
作者:互联网
文章目录
前提
Motivation
-
在当时之前的工作中,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要做细粒度情感分析,结合上下文很重要。
但LSTM、TD-LSTM 等方法存在缺陷,用该方法捕捉到一个远离目标的情感特征之后,它需要逐字逐句地向目标传播这个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得到的整个句子的特征包含很少的目标信息。例如 the feature “cost-effective” for “the phone” in “My overall feeling is that the phone, after using it for three months and considering its price, is really cost-effective.”。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虽然有的方法(例如 ATAE-LSTM等方法)利用了 Attention mechanism,并且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可以看出来该方法是基于单一注意的方法,因为只是单一注意,所以如果是几个词的 embedding vector 作为该 Attention mechanism 中的 q,那么会只注意多个单词而可能掩盖了每个出席单词的特征(这一点在 《Interactive Attention Networks for Aspect-Level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这篇论文的 Motivation 中也有体现,即 target 不一定只能是一个词,而如果 target 是多个词,那么也一定有重要性的高低不同,如果没用的应对处理可能就会掩盖有的重要词的信息)。
-
有的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仅仅用 LSTM 来建模得不到正确的表示。例如:“Except Patrick, all other actors don’t play well”,如果用 LSTM 来对此句中的 target “Patrck” 做情感分类,那么 LSTM 会更多地考虑离最后更近的 “don’t play well”,而更少的考虑 “Except”,这样实际上等于没有联系地考虑前后两部分,从而得到结果为 negtive,使得预测错误。
同样使用单一的 Attention 也可能无法解决该问题,因为单一的 Attention model 还是比较简单,所以在对多个词进行 attention 操作时可能会丢失一些词比较重要的信息。
方法概述
- 通过一个 BLSTM 得到每个词对应的 Memory。
- 根据每个 memory slice 对应的 word 与 target 的相对位置给 memory slices 赋予权重,并计算得到乘以权重之后的 memory slices 。
- 利用多层 Attention 来选择合适的 memory slices。
- 利用 GRU(因为比起 RNN 更轻量级)来整合上一步得到的结果。
- 将上面得到的结果用于最后预测。
整体框架图如下
方法详述
将输入的句子表示为 S = { s 1 , … , s τ − 1 , s τ , s τ + 1 , … , s T } =\{s_1,…,s_{τ-1},s_τ,s_{τ+1},…,s_T\} ={s1,…,sτ−1,sτ,sτ+1,…,sT} ,其中 target 为 s τ s_τ sτ
Input Embedding
使用 Glove,得到每个词对应的 embedding vector { v 1 , . . . , v t , . . . , v T } \{v1,...,v_t,...,v_T\} {v1,...,vt,...,vT} ,其中 v t ∈ R d v_t ∈ R^d vt∈Rd。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微调 embedding 使得其还可以表示一部分除相似性的信息。)
BLSTM for Memory Building
之前的一些相关工作中都是直接将 embedding vector 存入 memory 中,但是这样其实只存储了词向量的相似性信息,而对于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来说,每个词肯定会包含该句话特定的上下文语义。所以,作者选择将 embedding vector 作为输入放入 BLSTM 中,得到每个词的隐状态作为对应的 memory slice。
这样可以得到最后的 memory slices,即 M ∗ = m 1 ∗ , . . . , m t ∗ , . . . , m T ∗ M^* = {m_1^*,...,m_t^*,...,m_T^*} M∗=m1∗,...,mt∗,...,mT∗,其中 m t ∗ = ( h t L → , h t L ← ) ∈ R h → L + h ← L m_t^* = (\overset{→}{h_t^L},\overset{←}{h_t^L}) ∈ R^{\overset{→}{h}_L + \overset{←}{h}_L} mt∗=(htL→,htL←)∈Rh→L+h←L ,其中 h t L → , h t L ← \overset{→}{h_t^L},\overset{←}{h_t^L} htL→,htL← 分别为第 t 个 word 的 embedding vector 在第 L L L 层 BLSTM 中的隐状态。
Position-Weighted Memory
上部分得到的每个 memory slice 得来的流程都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如果要对句子中不同的 target 做情感分类,那么这些 memory slices 在任务中的作用是没有去别的。
所以基于一般离 target 更近的词更能反应其情感极性的观察,作者给每个 Memory slice 计算了位置权重,并根据此权重计算最后带有位置信息的 memory slices。
每个位置权重
w
t
w_t
wt 的计算公式如下:
w
t
=
1
−
∣
t
−
τ
∣
t
m
a
x
(7)
w_t = 1-\frac{|t-τ|}{t_{max}} \tag7
wt=1−tmax∣t−τ∣(7)
其中
t
m
a
x
t_{max}
tmax 可以看作整个句子的截断长度。可以从该式中看出,词
t
t
t 离 target
τ
τ
τ 越近其权重越大。并且作者定义其中
u
t
=
∣
t
−
τ
∣
t
m
a
x
u_t = \frac{|t-τ|}{t_{max}}
ut=tmax∣t−τ∣。(PS:如果 target 中包含多个词的话,那么
τ
τ
τ 的大小取 target 最左或最右一个词的位置,具体怎么取取决于
w
t
w_t
wt 在 target 的哪一边——在左边就取最左。)
所以最后的 memory slices 为 M = m 1 , . . . , m t , . . . , m T M = {m_1,...,m_t,...,m_T} M=m1,...,mt,...,mT 其中 $m_t = (w_t·m_t^*,u_t) ∈ R^{\overset{→}{d_L}+\overset{←}{d_L} + 1} $ ,可以发现,作者还在每个 memory slice中拼接了相对位置信息 u t u_t ut。
Recurrent Attention on Memory
准备工作已经做完,接下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 怎么用 memory slices,具体来说是怎么决定哪些是对情感分类更重要的信息。
- 选出合适的 memory slices 后怎么合理利用它们来帮助任务。
作者的相应的应对方法如下:
- 用多层 Attention 来完成,以确保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虑得到如何选择 memory slices 的方案。
- 利用 GRU 对 Attention 的结果进行整合。
这部分我不分开解释了,先看图,这部分是上面整个模型图的右半部分:
首先要知道,memory slices 通过 Attention Layer 后其实就是一个向量,而 e i − 1 e_{i-1} ei−1 可以看作是 Attention Layer 的查询向量。现在我们可以将图中的紫色部分就当成是一个 vector(甚至看成是一个 embedding vector),而黄色部分就是 GRU 部分(简化版 RNN)。所以这幅图就可以看成是多个向量送入 GRU 中,每步得到一个隐层表示 e i e_i ei -> 换句说,这样的形式不就相当于平时大家将一个 sequence 送入 RNN 中得到最后的 隐层表示么,只不过这里的 embedding vector 换成了 Attention 后得到的 vector。
Output and Model Training
这部分无需多说,作者就是用了交叉熵来完成的。
不懂
- Attention 机制一般可以有效表示多少个词的混合信息。
Training
这部分无需多说,作者就是用了交叉熵来完成的。
不懂
- Attention 机制一般可以有效表示多少个词的混合信息。
- 句子中单词的个数不应该是整数么?为什么还需要截断长度。
标签:...,target,Sentiment,slices,Attention,vector,memory,Network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tfloser/article/details/11531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