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
首页 > 编程语言> > 跟着程序员学古文之五:职官名称很有讲究,更是考证文献及历史的重要依据

跟着程序员学古文之五:职官名称很有讲究,更是考证文献及历史的重要依据

作者:互联网

 

职官是古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专用名词。职官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部门设置及名称;二是官员名称。

(1)夏商周

夏商时期,君主称为「后」或「王」。权力最大的职官是「史」,也称「巫」。神职「羲(xī)和」、「大理」均由「史」、「巫」担任,采用世袭制。商代后期有些辅佐君主的王族长老被授予「少师」、「父师」。如被称为「天下第一仁」的比干就被授予「少师」之职。

周朝开始有成型的朝廷和百官的官职制度,与君主一起构成完整的国家政权,并记录于《周礼》:辅佐周王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位于三公下的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

其他还有内史(或称「作册」)、御史(或称「柱下史」)、太卜、宗伯(或称「太宗」,「上宗」)、乐师(或称「乐正」)、大行人等高级官员。夏商周时代的「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权利很小。

参与王家事务管理的有「宰」(或称「太宰」或「家宰」)、膳夫、缀衣、太仆、趣马、师氏、虎贲(bēn)、小臣等等。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或「巷伯」。

(2)秦朝

从秦朝起,君主开始被称为「皇帝」,「秦始皇」之称即来源与此。

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3)西汉及东汉

西汉中枢机构设置了三套并行的职官体制,分别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以大司马与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和处理皇家事务的宫廷官。职官的名称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外朝官主要有:丞相(相国、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九卿: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大鸿胪(lú,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列卿:执金吾、将作大匠、水衡都尉。

内朝官主要有:侍中、左右曹(尚书)、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领尚书事、尚书令、中书谒者令、符节令、黄门令。

宫廷官主要有:詹事、大长秋、长信詹事、太子太傅。

地方政府中,郡设太守、都尉、监御史三官。

「三辅」是经常出现于文献之中的名词。「三辅」,原称「三秦」,最初是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公元前104年—公元220年),负责治理长安京畿(jī)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píng yì)、右扶风。后来,便同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三个地区。

东汉的官职变化不大,主要是不再设置丞相。另外,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相应职官变为刺史等等。

(4)唐朝

唐朝顶层行政机构称之为「省」,中枢机构分设中书、门下、尚书等「三省」。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及侍郎。此机制称为「三省六部制」。唐朝开始,官职的「品」,也就是级别的概念变得极为清晰与重要。这里列出正一、二品职官名称: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5)明朝

明朝官制充分吸取了汉、唐旧制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了完备的职官体系,并一直影响到清朝。

其中枢机构的设置是: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书省(左、右丞相)、内阁(诸大学士);

六部(尚书、左右侍郎、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六科(吏户礼兵刑工)给事、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詹事府、太医院。

另有地方官制、军事官制、皇宫辅臣、协理衙门、勋爵俸禄、官服制度等等构建了极为完善的体系化政府管理机构。

更多职官知识可阅读邱永明《中国历代职官管理制度》或张政烺(lǎng)《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标签:君主,尚书,太子,或称,程序员,之五,太傅,职官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ufu/p/1414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