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
首页 > 编程语言> > 深入了解机器学习决策树模型——C8-5算法,分层次解决

深入了解机器学习决策树模型——C8-5算法,分层次解决

作者:互联网

信息增益比

首先,我们来看信息增益的问题。前面说了,如果我们单纯地用信息增益去筛选划分的特征,那么很容易陷入陷阱当中,选择了取值更多的特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点调整,我们把信息增益改成信息增益比。所谓的信息增益比就是用信息增益除以我们这个划分本身的信息熵,从而得到一个比值。对于分叉很多的特征,它的自身的信息熵也会很大。因为分叉多,必然导致纯度很低。所以我们这样可以均衡一下特征分叉带来的偏差,从而让模型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

我们来看下公式,真的非常简单:

这里的D就是我们的训练样本集,a是我们选择的特征,IV(a)就是这个特征分布的信息熵

我们再来看下IV的公式:

解释一下这里的值,这里的V是特征a所有取值的集合。自然就是每一个v对应的占比,所以这就是一个特征a的信息熵公式。

处理连续值

C4.5算法对于连续值同样进行了优化,支持了连续值,支持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对于特征a的取值集合V来说,我们选择一个阈值t进行划分,将它划分成小于t的和大于t的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C4.5算法对于连续值的切分和离散值是不同的,对于离散值变量,我们是对每一种取值进行切分,而对于连续值我们只切成两份。其实这个设计非常合理,因为对于大多数情况而言,每一条数据的连续值特征往往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很好地确定对于连续值特征究竟分成几个部分比较合理,所以比较直观的就是固定切分成两份,总比无法用上好。

在极端情况下,连续值特征的取值数量等于样本条数,那么我们怎么选择这个阈值呢?即使我们遍历所有的切分情况,也有n-1种,这显然是非常庞大的,尤其在样本数量很大的情况下。

针对这个问题,也有解决的方法,就是按照特征值排序,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切分点。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份数据:

直径是否甜
3
4
5 不甜
6 不甜
7
8 不甜
9 不甜

这份数据是我们队西瓜直径这个特征排序之后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训练目标改变的值其实只有3个,分别是直径5,7还有8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这三种情况就好了,其他的情况可以不用考虑。

我们综合考虑这两点,然后把它们加在之前ID3模型的实现上就好了。

代码实现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既然搞明白了它的原理,就得自己亲自动手实现以下才算是真的理解,很多地方的坑也才算是真的懂。我们基本上可以沿用之前的代码,不过需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

首先我们先来改造构造数据的部分,我们依然沿用上次的数据,学生的三门考试等级以及它是否通过达标的数据。我们认为三门成绩在150分以上算是达标,大于70分的课程是2等级,40-70分之间是1等级,40分以下是0等级。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分数作为特征,我们在分数上增加了一个误差,避免模型直接得到结果。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def create_data():
    X1 = np.random.rand(50, 1)*100
    X2 = np.random.rand(50, 1)*100
    X3 = np.random.rand(50, 1)*100
    
    def f(x):
        return 2 if x > 70 else 1 if x > 40 else 0
    
    # 学生的分数作为特征,为了公平,加上了一定噪音
    X4 = X1 + X2 + X3 + np.random.rand(50, 1) * 20
    
    y = X1 + X2 + X3
    Y = y > 150
    Y = Y + 0
    r = map(f, X1)
    X1 = list(r)
    
    r = map(f, X2)
    X2 = list(r)
    
    r = map(f, X3)
    X3 = list(r)
    x = np.c_[X1, X2, X3, X4, Y]
    return x, ['courseA', 'courseB', 'courseC', 'score']

由于我们需要计算信息增益比,所以需要开发一个专门的函数用来计算信息增益比。由于这一次的数据涉及到了连续型特征,所以我们需要多传递一个阈值,来判断是否是连续性特征。如果是离散型特征,那么阈值为None,否则为具体的值。

def info_gain(dataset, idx):
    # 计算基本的信息熵
    entropy = calculate_info_entropy(dataset)
    m = len(dataset)
    # 根据特征拆分数据
    split_data, _ = split_dataset(dataset, idx)
    new_entropy = 0.0
    # 计算拆分之后的信息熵
    for data in split_data:
        prob = len(data) / m
        # p * log(p)
        new_entropy += prob * calculate_info_entropy(data)
    return entropy - new_entropy


def info_gain_ratio(dataset, idx, thred=None):
    # 拆分数据,需要将阈值传入,如果阈值不为None直接根据阈值划分
    # 否则根据特征值划分
    split_data, _ = split_dataset(dataset, idx, thred)
    base_entropy = 1e-5
    m = len(dataset)
    # 计算特征本身的信息熵
    for data in split_data:
        prob = len(data) / m
        base_entropy -= prob * math.log(prob, 2)
    return info_gain(dataset, idx) / base_entropy, thred

split_dataset函数也需要修改,因为我们拆分的情况多了一种根据阈值拆分,通过判断阈值是否为None来判断进行阈值划分还是特征划分。

def split_dataset(dataset, idx, thread=None):
    splitData = defaultdict(list)
    # 如果阈值为None那么直接根据特征划分
    if thread is None:
        for data in dataset:
            splitData[data[idx]].append(np.delete(data, idx))
        return list(splitData.values()), list(splitData.keys())
    else:
        # 否则根据阈值划分,分成两类大于和小于
        for data in dataset:
            splitData[data[idx] < thread].append(np.delete(data, idx))
        return list(splitData.values()), list(splitData.keys())

前面说了我们在选择阈值的时候其实并不一定要遍历所有的取值,因为有些取值并不会引起label分布的变化,对于这种取值我们就可以忽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函数来获取阈值所有的可能性,这个也很简单,我们直接根据阈值排序,然后遍历观察label是否会变化,记录下所有label变化位置的值即可:

def get_thresholds(X, idx):

    # numpy多维索引用法
    new_data = X[:, [idx, -1]].tolist()
    # 根据特征值排序
    new_data = sorted(new_data, key=lambda x: x[0], reverse=True)
    base = new_data[0][1]
    threads = []

    for i in range(1, len(new_data)):
        f, l = new_data[i]
        # 如果label变化则记录
        if l != base:
            base = l
            threads.append(f)

    return threads

有了这些方法之后,我们需要开发选择拆分值的函数,也就是计算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比,找到信息增益比最大的特征进行拆分。其实我们将前面拆分和获取所有阈值的函数都开发完了之后,要寻找最佳的拆分点就很容易了,基本上就是利用一下之前开发好的代码,然后搜索一下所有的可能性:

def choose_feature_to_split(dataset):
    n = len(dataset[0])-1
    m = len(dataset)
    # 记录最佳增益比、特征和阈值
    bestGain = 0.0
    feature = -1
    thred = None
    for i in range(n):
        # 判断是否是连续性特征,默认整数型特征不是连续性特征
        # 这里只是我个人的判断逻辑,可以自行diy
        if not dataset[0][i].is_integer():
            threds = get_thresholds(dataset, i)
            for t in threds:
                # 遍历所有的阈值,计算每个阈值的信息增益比
                ratio, th = info_gain_ratio(dataset, i, t)
                if ratio > bestGain:
                    bestGain, feature, thred = ratio, i, t
        else:
            # 否则就走正常特征拆分的逻辑,计算增益比
            ratio, _ = info_gain_ratio(dataset, i)    
            if ratio > bestGain:
                bestGain = ratio
                feature, thred = i, None
    return feature, thred

到这里,基本方法就开发完了,只剩下建树和预测两个方法了。这两个方法和之前的代码改动都不大,基本上就是细微的变化。我们先来看建树,建树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在dict当中需要额外存储一份阈值的信息。如果是None表示离散特征,不为None为连续性特征,其他的逻辑基本不变。

def create_decision_tree(dataset, feature_names):
    dataset = np.array(dataset)
    # 如果都是一类,那么直接返回类别
    counter = Counter(dataset[:, -1])
    if len(counter) == 1:
        return dataset[0, -1]
    
    # 如果只有一个特征了,直接返回占比最多的类别
    if len(dataset[0]) == 1:
        return counter.most_common(1)[0][0]
    
    # 记录最佳拆分的特征和阈值
    fidx, th = choose_feature_to_split(dataset)
    fname = feature_names[fidx]
    
    node = {fname: {'threshold': th}}
    feature_names.remove(fname)
    
    split_data, vals = split_dataset(dataset, fidx, th)
    for data, val in zip(split_data, vals):
        node[fname][val] = create_decision_tree(data, feature_names[:])
    return node

最后是预测的函数,逻辑和之前一样,只不过加上了阈值是否为None的判断而已,应该非常简单:

def classify(node, feature_names, data):
    key = list(node.keys())[0]
    node = node[key]
    idx = feature_names.index(key)
    
    pred = None
    thred = node['threshold']
    # 如果阈值为None,那么直接遍历dict
    if thred is None:
        for key in node:
            if key != 'threshold' and data[idx] == key:
                if isinstance(node[key], dict):
                    pred = classify(node[key], feature_names, data)
                else:
                    pred = node[key]
    else:
        # 否则直接访问
        if isinstance(node[data[idx] < thred], dict):
            pred = classify(node[data[idx] < thred], feature_names, data)
        else:
            pred = node[data[idx] < thred]
            
    # 放置pred为空,挑选一个叶子节点作为替补
    if pred is None:
        for key in node:
            if not isinstance(node[key], dict):
                pred = node[key]
                break
    return pred

标签:node,None,idx,阈值,dataset,算法,C8,data,决策树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fjj-1515/p/1303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