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PC】C++异步服务端客户端API实例及代码解析
作者:互联网
对于同步API而言,程序的吞吐量并不高。因为在每次发送一个gRPC请求时,会阻塞整个线程,必须等待服务端的ack回到客户端才能继续运行或者发送下一个请求,因此异步API是提升程序吞吐量的必要手段。
gRPC异步操作依赖于完成队列CompletionQueue
官网教程:https://grpc.io/docs/languages/cpp/async/
参考博客1:https://www.luozhiyun.com/archives/671
参考博客2:https://blog.miigon.net/posts/cn-so-difference-between-sync-and-async-grpc/
整体思路概述:
- 将一个完成队列CompletionQueue绑定到RPC调用
- 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两端执行写入或读取之类的操作,同时带有唯一的void*标签
- 调用ComletionQueue::Next以等待操作完成。如果出现标签,则表示相应的操作完成
异步客户端:
要点
- 就像同步客户端一样,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存根stub用于进行gRPC方法的调用,但是此时我们需要调用的是异步方法,需要为其绑定一个完成队列
//客户端的类实例在初始化时就需要创建Channel和Stub了,具体看官方实例代码中的greeter_async_client.cc
CompletionQueue cq;//创建完成队列
std::unique_ptr<ClientAsyncResponseReader<HelloReply> > rpc(
stub_->AsyncSayHello(&context, request, &cq));//将完成队列绑定到存根,进而创建出客户端异步响应读取器
- rpc->StartCall()初始化RPC请求
- rpc->Finish()有三个参数,分别是gRPC响应、最终状态、唯一标签。一旦RPC请求完成,响应的结果、最终状态会被封装到前两个传入的参数中,同时会附带唯一标签。唯一标签可以使用RPC请求的地址,这样一来,当最终的响应到来时,我们可以拿着该地址进行相应处理。
- 异步处理响应,拿着唯一标签可以获取对应RPC请求的地址,进而进行相关处理。
- 为了使得请求的发出与响应的处理相互之间不阻塞,需要把响应的处理独立出一个线程
代码示例
class GreeterClient {
public:
explicit GreeterClient(std::shared_ptr<Channel> channel)
: stub_(Greeter::NewStub(channel)) {}
// 客户端SayHello
void SayHello(const std::string& user) {
// RPC请求数据封装
HelloRequest request;
request.set_name(user);
// 异步客户端请求,存储请求响应的状态和数据的结构体等,在下方进行的定义
AsyncClientCall* call = new AsyncClientCall;
// 初始化response_reader
// stub_->PrepareAsyncSayHello()创建一个RPC对象,但是不会立即启动RPC调用
call->response_reader =
stub_->PrepareAsyncSayHello(&call->context, request, &cq_);
// StartCall()方法发起真正的RPC请求
call->response_reader->StartCall();
// Finish()方法前两个参数用于指定响应数据的存储位置,第三个参数指定了该次RPC异步请求的地址
call->response_reader->Finish(&call->reply, &call->status, (void*)call);
}
// 不断循环监听完成队列,对响应进行处理
void AsyncCompleteRpc() {
void* got_tag;
bool ok = false;
// 在队列为空时阻塞,队列中有响应结果时读取到got_tag和ok两个参数
// 前者是结果对应的RPC请求的地址,后者是响应的状态
while (cq_.Next(&got_tag, &ok)) {
// 类型转换,获取到的实际上是此响应结果对应的RPC请求的地址,在这个地址下保存了实际的响应结果数据
AsyncClientCall* call = static_cast<AsyncClientCall*>(got_tag);
// 验证请求是否真的完成了
GPR_ASSERT(ok);
if (call->status.ok())
std::cout << "Greeter received: " << call->reply.message() << std::endl;
else
std::cout << "RPC failed" << std::endl;
// 完成了响应的处理后,清除该RPC请求
delete call;
}
}
private:
// 异步客户端通话,存储一次RPC通话的信息,里面包含响应的状态和数据的结构
struct AsyncClientCall {
// 服务器返回的响应数据
HelloReply reply;
// 客户端的上下文信息,可以被用于向服务器传达额外信息或调整某些RPC行为
ClientContext context;
// RPC响应的状态
Status status;
// 客户端异步响应读取器
std::unique_ptr<ClientAsyncResponseReader<HelloReply>> response_reader;
};
// 存根,在我们的视角里就是服务器端暴露的服务接口
std::unique_ptr<Greeter::Stub> stub_;
// 完成队列,一个用于gRPC异步处理的生产者消费者队列
CompletionQueue cq_;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实例化一个客户端,需要一个信道,第二个参数表明该通道未经过身份验证
GreeterClient greeter(grpc::CreateChannel(
"localhost:50051", grpc::InsecureChannelCredentials()));
// 独立的异步响应处理线程
// 由于该方法是客户端类内的非静态方法,所以需要传入客户端类的实例表明归属
std::thread thread_ = std::thread(&GreeterClient::AsyncCompleteRpc, &greeter);
//发送异步的请求SayHello()
for (int i = 0; i < 100; i++) {
std::string user("world " + std::to_string(i));
greeter.SayHello(user); // The actual RPC call!
}
std::cout << "Press control-c to quit" << std::endl << std::endl;
thread_.join(); //永远会阻塞,因为异步响应处理线程永远不会停止,必须ctrl+c才能退出
return 0;
}
异步服务器
要点
- 客户端在发起请求时附带了标签(此次RPC请求会话的地址),因此服务器端也需要将该标签妥善处理再返回
- 官方API中是准备一个CallData对象作为容器,gRPC通过ServerCompletionQueue将各种事件发送到CallData对象中,然后让这儿对象根据自身的状态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还需要再手动创建一个CallData对象,这个对象是为下一个Client请求准备的,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
- CREATE:CallData对象被创建处理之前处于CREATE状态
- PROCESS:请求到达后,转换为PROCESS状态
- FINISH:响应完成后,转换为FINISH状态
- 整体服务器端流程
- 启动服务时,预分配 一个 CallData 实例供未来客户端请求使用。
- 该 CallData 对象构造时,service_->RequestSayHello(&ctx_, &request_, &responder_, cq_, cq_, this) 将被调用,通知gRPC开始准备接收恰好是一个SayHello请求。
- 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请求会由谁发出,何时到达,我们只是告诉 gRPC 说我们已经准备好接收了,让 gRPC 在真的接收到时通知我们。
- 供给 RequestSayHello的参数告诉了gRPC将上下文信息、请求体以及回复器放在哪里、使用哪个完成队列来通知、以及通知的时候,用于鉴别请求的 tag(在这个例子中,this 被作为 tag 使用)。
HandleRpcs() 运行到 cq->Next() 并阻塞。等待下一个事件发生 - 客户端发送一个 SayHello 请求到服务器,gRPC 开始接收并解码该请求(IO 操作)
- 一段时间后….
- gRPC接收请求完成了。它将请求体放入CallData对象的request_成员中(通过我们之前提供的指针),然后创建一个事件(使用指向CallData 对象的指针作为 tag),并 将该事件放到完成队列 cq_ 中.
- HandleRpcs() 中的循环接收到了该事件(之前阻塞住的 cq->Next() 调用此时也返回),并调用 CallData::Proceed() 来处理请求。
- CallData 的 status_ 属性此时是 PROCESS,它做了如下事情:
- 创建一个新的 CallData 对象,这样在这个请求后的新请求才能被新对象处理。
- 生成当前请求的回复,告诉 gRPC 我们处理完成了,将该回复发送回客户端
- gRPC 开始回复的传输 (IO 操作)
- HandleRpcs() 中的循环迭代一次,再次阻塞在 cq->Next(),等待新事件的发生。
- 一段时间后….
- gRPC 完成了回复的传输,再次通过在完成队列里放入一个以 CallData 指针为 tag 的事件的方式通知我们。
- cq->Next() 接收到该事件并返回,CallData::Proceed() 将 CallData 对象释放(使用 delete this;)。HandleRpcs() 循环并重新阻塞在 cq->Next() 上,等待新事件的发生。
整个过程看似和同步 API 很相似,只是多了对完成队列的控制。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个 一段时间后.... (通常是在等待 IO 操作的完成或等待一个请求出现) cq->Next() 不仅可以接收到当前处理的请求的完成事件,还可以接收到其他请求的事件。
所以假设第一个请求正在等待它的回复数据传输完成时,一个新的请求到达了,cq->Next() 可以获得新请求产生的事件,并开始并行处理新请求,而不用等待第一个请求的传输完成
代码示例
//服务器实现类
class ServerImpl final {
public:
~ServerImpl() {
server_->Shutdown();
// 关闭服务器后也要关闭完成队列
cq_->Shutdown();
}
// There is no shutdown handling in this code.
void Run() {
// 服务器地址和端口
std::string server_address("0.0.0.0:50051");
// 服务器构建器
ServerBuilder builder;
// 服务器IP与端口指定,第二个参数表示该通道未经过身份验证
builder.AddListeningPort(server_address, grpc::InsecureServerCredentials());
// 注册服务
builder.RegisterService(&service_);
// 为当前服务器创建完成队列
cq_ = builder.AddCompletionQueue();
// 构建并启动服务器
server_ = builder.BuildAndStart();
std::cout << "Server listening on " << server_address << std::endl;
// 运行服务器的主流程
HandleRpcs();
}
private:
// 处理一个请求所需要保存的状态、逻辑、数据被封装成了CallData类
class CallData {
public:
// 传入service实例和服务器端的完成队列,创建后status_是CREATE状态
CallData(Greeter::AsyncService* service, ServerCompletionQueue* cq)
: service_(service), cq_(cq), responder_(&ctx_), status_(CREATE) {
// 立即调用服务逻辑
Proceed();
}
void Proceed() {
if (status_ == CREATE) {
// 转换为PROCESS状态
status_ = PROCESS;
// 作为初始化的一部分,请求系统开始处理SayHello请求。
// 此处的this指代此CallData实例
service_->RequestSayHello(&ctx_, &request_, &responder_, cq_, cq_,
this);
} else if (status_ == PROCESS) {
// 在执行当前CallData的任务时,创建一个新的CallData实例去为新的请求服务
// 当前CallData会在FINISH阶段自行销毁
new CallData(service_, cq_);
// 实际的逻辑处理
std::string prefix("Hello ");
reply_.set_message(prefix + request_.name());
// 在完成后将状态置为FINISH。使用当前CallData的地址作为该事件的标签
status_ = FINISH;
responder_.Finish(reply_, Status::OK, this);
} else {
GPR_ASSERT(status_ == FINISH);
// 销毁当前CallData
delete this;
}
}
private:
// 异步服务
Greeter::AsyncService* service_;
//服务器端的完成队列,是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队列
ServerCompletionQueue* cq_;
// 服务器端上下文信息,可以被用于向客户端传达额外信息、数据或调整某些RPC行为
ServerContext ctx_;
// 客户端发来的请求
HelloRequest request_;
// 服务端的响应
HelloReply reply_;
// 发送服务端响应的工具
ServerAsyncResponseWriter<HelloReply> responder_;
// 状态机定义
enum CallStatus { CREATE, PROCESS, FINISH };
CallStatus status_; // 当前的状态
};
// 如果有需求的话,服务器的处理可以是多线程的
void HandleRpcs() {
// 创建一个新的CallData,将完成队列中的数据封装进去
new CallData(&service_, cq_.get());
void* tag; // 请求特有的标签,实际上是请求的RPC会话对象在客户端的地址信息
bool ok;
while (true) {
// 阻塞等待读取完成队列中的事件,每个事件使用一个标签进行标识,该标签是CallData实例的地址
// 完成队列的Next()方法应该每次都检查返回值,来确保事件和完成队列的状态正常
GPR_ASSERT(cq_->Next(&tag, &ok));
GPR_ASSERT(ok);
// 从标签转换为CallData*类型,进而访问CallData中的方法
static_cast<CallData*>(tag)->Proceed();
}
}
// 当前服务器的完成队列
std::unique_ptr<ServerCompletionQueue> cq_;
// 当前服务器的异步服务
Greeter::AsyncService service_;
// 服务器实例
std::unique_ptr<Server> server_;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erverImpl server;
server.Run();
return 0;
}
标签:CallData,请求,gRPC,C++,队列,API,cq,客户端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jinyunshaobing/p/1666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