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列表】基本用法
作者:互联网
一、列表
列表(list)中的数据项不需要具有相同的类型,索引从0开始,元素方括号[]中,每个元素用逗号","隔开。
1.初始化
① 空列表
可使用直接初始化空列表[],也可用list()方法。
list()方法语法:
list(seq)
seq:要转换为列表的元组或字符串。 返回值:列表。
>>>lis1=[]
>>>lis1
[]
>>>lis2=list()
>>>lis2
[]
#list()用法
>>>tup=("zhang",25)
>>>lis=list(tup)
>>>lis
["zhang", 25]
>>>s="zhang danshen"
>>>lis=list(s)
>>>lis
['z', 'h', 'a', 'n', 'g', ' ', 'd', 'a', 'n', 's', 'h', 'e', 'n']
② 直接赋值
>>>list1=["zhang",27,"cheng","25"]
>>>list2=[1,2,3,4,5]
>>>list3=['a','b','c','d']
③ 列表生成式(推导式)
详见:https://www.cnblogs.com/ZghzzZyu/p/15457286.html
2.常用方法
方法(函数) | 描述 |
---|---|
list.append(x) | 把一个元素x添加到列表的尾部 |
list.insert(i, x) | 在指定位置i插入一个元素x。第一个参数是准备插入到其前面的那个元素的索引 |
list.remove(x) | 删除列表中值为 x 的第一个元素。如果没有这样的元素,就会返回一个错误。 |
list.pop(i) | 从列表的指定位置移除元素,并将其返回。若不指定位置,即list.pop()表示移除并返回最后一个元素 |
list.index(x) | 返回列表中第一个值为 x 的元素的索引。如果没有匹配的元素就会返回一个错误。 |
list.count(x) | 返回 x 在列表中出现的次数。 |
list.sort() | 对列表中的元素进行排序。改变了list的结构 |
list.reverse() | 倒排列表中的元素。 |
list.copy() | 返回列表的浅复制,等于a[:]。 |
3.列表脚本操作符
列表对+和的操作符与字符串相似,+号用于组合列表,号用于重复列表。
Python表达式 | 结果 | 描述 |
---|---|---|
len([1,2,3]) | 3 | 长度 |
[1,2,3]+[4,5,6] | [1,2,3,4,5,6] | 组合 |
['Hi!'] * 4 | ['Hi!', 'Hi!', 'Hi!', 'Hi!'] | 重复 |
3 in [1,2,3] | True | 元素是否存在于列表中 |
4.列表截取
详见切片:https://www.cnblogs.com/ZghzzZyu/p/15429431.html
二、列表模拟数据结构
1.列表用作栈
列表方法使得列表可以很方便的作为一个堆栈来使用,堆栈作为特定的数据结构,最先进入的元素最后一个被释放(后进先出)。
用 append() 方法可以把一个元素添加到堆栈顶。用不指定索引的 pop() 方法可以把一个元素从堆栈顶释放出来。
2.列表用作队列
把列表当做队列用,只是在队列里第一加入的元素,第一个取出来;但是拿列表用作这样的目的效率不高。
在列表的最后添加或者弹出元素速度快,然而在列表里插入或者从头部弹出速度却不快(因为所有其他的元素都得一个一个地移动)。
此处使用q=deque()
代替q=list()
,因为q.popleft()
效率比q.pop(0)
高
这是因为:列表实现是基于数组的。pop(0)
从列表中删除第一个项,它需要左移len(lst) - 1
个项来填补空白。
deque()
实现使用双链接列表。无论deque有多大,deque.popleft()
都需要一个常量(限制在上面)的操作数。
即deque.popleft()
:T(n)=O(1),而list.pop(0)
:T(n)=O(n)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queue = deque(["Eric", "John", "Michael"])
>>> queue.append("Terry")
>>> queue.append("Graham")
>>> queue.popleft()
'Eric'
>>> queue.popleft()
'John'
>>> queue
deque(['Michael', 'Terry', 'Graham'])
标签:deque,Python,元素,list,pop,用法,queue,列表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ZghzzZyu/p/1611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