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gprof2dot和graphivz生成程序运行调用图
作者:互联网
使用gprof2dot和graphivz生成程序运行调用图
gprof2dot
是一个将gprof
生成的输出转换为dot
脚本的工具。通过给定一个gprof
的输出文件,将其转换为生成程序调用图的dot
脚本。dot
脚本可以生成图像来进行查看。
1、下载gprof2dot工具#
gprof2dot工具由JoséFronseca维护,并托管在Google代码(http://code.google.com/p/jrfonseca/w/list),但是这个已经无法访问了。这里提供一个github的地址https://github.com/jrfonseca/gprof2dot.git。
Copygit clone https://github.com/jrfonseca/gprof2dot.git
这个工具需要python
环境的支持,请提前安装好python3
。
2、使用gprof生成概要分析数据#
2.1 gprof简介#
Gprof 是GNU gnu binutils工具之一,默认情况下linux系统当中都带有这个工具。
-
- 可以显示“flat profile”,包括每个函数的调用次数,每个函数消耗的处理器时间。
-
- 可以显示“Call graph”,包括函数的调用关系,每个函数调用花费了多少时间。
-
- 可以显示“注释的源代码”--是程序源代码的一个副本,标记有程序中每行代码的执行次数。
2.2 使用gprof生成分析数据#
1、在编译的时候使用-pg
选项,可以写入makefile中。(链接时不需要)
# 普通程序编译 | |
$ gcc -pg -g source.c -o binary | |
# cuda程序编译 | |
$ nvcc -Xcompiler“-g -pg”-g -pg -arch = sm_20 source.cu -o binary |
2、执行编译出的程序。
执行方式与没有加pg
选项前是一样的,执行后将在程序运行目录下生成gmon.out
文件。这是一个二进制文件,需要进一步分析生成文本文件。如果已经存在了gmon.out
文件,将会被覆盖。
./binary # 必须先运行一遍生成gmon.out文件,后面才能使用gprof工具继续操作
3、用gprof
工具生成概要分析数据文件。
$ gprof ./binary> gprof_output.txt
3、生成调用图#
配置好gprof2dot
运行环境后,就可以使用其来生成dot
脚本。
$ gprof2dot.py gprof_output.txt> call_graph.dot
我这里是直接使用git
克隆下来的,提前安装好了python3和graphivz`,所以直接运行即可。
4、生成可视化的图形#
这里需要安装好Graphivz
软件。
Windows下可以直接下载安装包安装,或者下载编写版本。
Linux下可以使用下面命令直接安装
# debian系列 | |
sudo apt install graphivz | |
# Archlinux系列 | |
sudo pacman -S graphivz | |
# fedora | |
sudo dnf install graphivz |
然后使用dot
命令将前面生成的call_graph.dot
文件转换为图像文件。
生成png文件
$ dot -Tpng call_graph.dot -o call_graph.png
生成PostScript文件
Copy$ dot -Tps call_graph.dot -o call_graph.ps
如果要生成其他格式的图像,可以使用-T
选项指定,支持eps/gif/jpeg/ps/svg/png/ps2/svgz等格式/
如果需要对布局引擎进行选择,可以使用-K
进行指定,支持circo/dot/fdp/neato/nop/nop1/nop2/osage/patchwork/sfdp/twopi等。
例如,生成png
图像,使用fdp
布局引擎的命令如下:
$ dot -Tsvg -Kfdp call_graph.dot -o call_graph.svg
注:布局引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个人倾向使用fdp。默认是上下方向布局的,可以在call_graph.dot
中添加一行rankdir=LR
改为左向右方向布局。
参考#
Linux性能評測工具之一:gprof篇
Linux下性能分析工具和内存泄露检测工具的简介(Valgrind和gprof)
gprof_call-graph_visualization
标签:graphivz,程序运行,graph,gprof,生成,call,gprof2dot,dot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dabo/p/1585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