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
首页 > 编程语言> > 这样的Python爬虫项目谁不爱呢——Python爬取高校就业职位

这样的Python爬虫项目谁不爱呢——Python爬取高校就业职位

作者:互联网

大家好,这里是为代码封神的封神榜(有点吹牛皮了,哈哈)。还是新人初来乍到,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系列呢,是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些爬虫小项目,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多多支持。

1 爬取职位信息

确定爬取的思路

该项目里爬取的都是江苏省高校,并且不止一个。爬取数据的入口是江苏省的某就业平台(http://www.91job.org.cn/default/schoolli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页面收录了江苏省各市 160 多所高校的就业网站。从这里点进去每个站点里的内容,跟各高校官网的就业信息站点的内容是一样的,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除了url不同外,内容是一样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是,我们想爬取多个高校的就业信息,不用去每个高校官网找内容,直接到这个网站找就可以了,并且url格式也是固定的 “高校英文.91job.org.cn”。

这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每个高校的职位列表页的 HTML 代码标签是一样的,下面对比下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职位列表: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二者的 HTML 标签和属性取值都是一样的,这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写一份代码来爬取多个高校的就业列表。

另外,我找了山东的两个高校网站,职位列表页的HTML跟上面也是一致的,但找了北京两个网站发现完全不同。既然有很多高校能做到一致,说明背后有人在推动这件事,不管是谁都为他们的行为点个赞。

其实,企业里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一个部门或者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数据打通上做很多事情,非常费时费力,并且很难维护。

爬取数据

有了 url 和 网页格式,我们就很容易爬数据了,首先需要一个待爬的高校列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一列,用它来拼接高校就业网的 url。有了 url 我们就可以发请求获取网页源码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心的爬虫代码就这点,很简单。

发送通知

爬取职位后,就可以发送通知了,该项目支持三种通知方式:print打印控制台、windows 气泡通知 和 微信通知。

需要增加一个逻辑是判断是否要通知,如果已经通知过了就无须再通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9~61行用来判断是否需要通知的逻辑,通知过的内容会写入 url_list.txt 中,并且程序启动时会将文件内容读入 url_list 变量。

65~72行根据配置发送不同模式的通知。print通知没啥说的,我们简单介绍微信好友和windows气泡通知。

微信好友通知

微信通知主要用到 wxpy 模块,它在 itchat 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易用的接口。

首先需要初始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06~107行初始化 Bot 对象,启动程序时会弹出一个二维码,需要扫码登录。

109~102行确定将数据发给谁,可以发给文件助手、自己、或者任意好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调用 send 函数,就可以把内容发给好友了,很简单。

wxpy 文档提示大家尽量用小号,因为使用该模块可能会导致 web微信无法登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windows气泡通知

windows气泡通知主要通过调用 windows 的系统 API 来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9行判断运行的程序的系统是否是 Windows,如果是,15行初始化TestTaskbarIcon 对象 message,用来发消息。

TestTaskbarIcon 类在 windows 模块里,但项目源码里并没有定义 windows 模块,估计是作者忘记上传了。我们百度一下 TestTaskbarIcon ,网上能找到 TestTaskbarIcon 的源码。在项目根目录创建 windows.py 文件,将 TestTaskbarIcon 源码复制进去即可。

TestTaskbarIcon 源码里面都是调用 windows 系统 API ,没什么可说的,核心代码是 showMsg 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调用 showMsg 函数就可以实现气泡通知。

再对之前发送职位的代码稍作修改就可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 show_msg 改成 showMsg,再修改下传参就可以。运行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整个项目就介绍完了,还是比较简单的,一共也就 100 多行代码。

明年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想表现的要趁机抓紧,我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标签:职位,Python,通知,高校,爬虫,爬取,windows,源码,url
来源: https://blog.csdn.net/Python4857/article/details/12125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