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作者:互联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前,我对王阳明的认知停留在两个层面上:

  1. 王阳明搞心学,心学就是唯心主义,要被批判
  2. 王阳明心学在日本发扬光大,指导了很多日本人的人生和事业

事实并不是如此,或者说并不完全如此。

今天的人经常说中国历史上一共两个半圣人,孔子一个,王阳明一个,曾国藩算半个。所以提王阳明必提曾国藩。我在去年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之后,今天再读王阳明,就想拿两个人的思想和生平事迹比较一下。哪知道人家这本书的作者(郦波)一上来就比较了王阳明和曾国藩,而且比较的内容和结论跟我想的也有很多契合的地方,也算是对为什么王阳明是圣人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有了初步的理解。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不笨,都是聪明人,但要论天资,王阳明甩出曾国藩两条街。

论“立功”,同样是剿匪或者叫镇压农民起义,曾国藩是“结硬寨、打呆仗”,没什么好办法,也没什么投机取巧,就是慢慢跟你耗,把皇上都耗死了,最后也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但是王阳明每次剿匪和镇压叛乱都是轻描淡写、手到擒来、举重若轻,谈笑间让你灰飞烟灭,甚至连正规的朝廷军队都不需要太多。哪怕被人追杀,都能把杀手给忽悠瘸了。这是王阳明比曾国藩“高智商、高情商”的一面,这天资,曾国藩比不了,一般人也学不了。

论“立言”,王阳明在当世就招收了大量的学生,走到哪里哪里就开书院,从者云集,徒弟们还给他整理了《传习录》,一部类似《论语》的心学思想大全,并远播海外。他的心学思想直接否定了宋朝以来禁锢人心的披着儒家外衣的所谓“程朱理学”,他的思想贯通儒释道,实际上是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有点西方文艺复兴的味道,是思想解放的先驱。曾国藩则留下了大量的家书、信札、文章,为后世人整理和学习,论思想深刻度,远不及王阳明。

论“立德”,王阳明一生少有道德瑕疵,为当时的百姓和文人阶层所尊重,也为后世尊重,但是围绕曾国藩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至今褒贬不一。

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曾国藩都差着王阳明一大截。

但是,王阳明我们普通人学不会,大概能学个两三层,然而曾国藩我们普通人却能学个七八层的样子,起码形式上能学个大概。所以今天其实学曾国藩的更多,甚至跑偏了学成“厚黑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曾国藩,都在内心深处保留着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抱负,跟厚黑学完全不搭边。

王阳明的“心学”绝不是唯心主义那么简单。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外无物”。世界的样子取决于我们内心对它的看法。这就像量子力学里,量子的形态取决于人类的观察。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对它的描述却是不同的、不断变化的,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薛定谔的猫,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然而我们对它的描述和认知却一变再变,这是“心外无物”的本意,并不否认客观存在,而是强调我们对它的认识决定了它的形态。所以,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

“知行合一”,首先是“知到行”,就是从“知道”到“做到”;其次是“行到合”,实现融会贯通;最后是“合到一”,这个“一”就是“致良知”。在心学里边,你做不到就等同于不知道,因为知和行是一回事。怎么才能知行合一?心学要求“事上练”,就是不怕事,主动担责,主动历练,这一点跟禅学、道家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儒学思想的精髓,要积极主动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决不能逃避。要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

“致良知”,良知可以再导致“知行合一”,通过这个不断的良性循环,不断发掘并遵循内心的良知,从而得以从容直面生活的磨难与坎坷,在光明的求索路上永不停息。这有点像我们哲学上讲的“否定之否定”,人生要有大境界,通过致良知来构建人生的境界。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晚年时对自己的思想的最后一次升华。分别是王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佛让人放下,然而心学让人拿得起,让人直面硬扛艰苦的人生,这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

王阳明临终时他的学生问他还有何遗言,他说了人生最后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读书谨记,我辈共勉。

标签:知行合一,良知,心学,此心,人生,复何言,王阳明,曾国藩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034400/article/details/1153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