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之三
作者:互联网
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将既视感熟练地运用到新产品的设计中,唤起人们对新产品的熟悉感。他往往会去抽取现存的人和物体之间本就存在的关系,寻找一种关于物体共同拥有的记忆导入新设计中。简单来说就是“without thought”。
直观体现了“withoutthought”这个概念的示范性作品,正是深泽直人设计的MUJI CDPlayer。第一次看到它,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这个拉线式开关上,在再简单不过的设计元素中,不需要提醒,直觉就会去拉动那条悬挂在空中的线,启动开关,音乐流泻而出,在下意识的动作中进而得到一个惊喜,谁能不为这个绝妙的设计所打动?这个早已熟悉的拉线动作,它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且时常出现在生活中,设计师只是将它放进设计中,赋予CD Player一个“似曾相识”的新样式。这个设计让人们自然而然地使用:without thought。这就是所谓的,直觉设计。
人机交互之三
我们又可以这么理解:人往往在无意识状态下会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同的反应,他们在观看同一物件时,总会自然的找出对它感到有共鸣的地方。如果设计师能从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中,抓住这些能让人产生共鸣、让人不假思索就自然能理解的元素,运用进设计中,这个产品自然会是一个好的设计。
关于三一大小的胡思乱想
今天整理了一下三一学院后院庭的照片,发到了网上一天后有两个反馈,一位长者说,看上去比都伯林的三一学院要气派些,另一位网友干脆两个字外加一个感叹号:圣地!对两个评价,若要我实话实说,那就是后者的评价更准确些。如果能把剑桥一分为二的话,可以分为“剑”和“桥”,那么三一学院应该就是剑的锋、桥的梁,在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几位科学家中,牛顿、麦克斯韦、霍金等人均无异议,在哲学领域维特根斯坦、罗素、怀海特、穆尔等也均是翘楚,在人文学科培根、丁尼生、惠威尔、巴克莱、拜伦等人也都是佼佼者,区区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诞生了足以影响人类许多年的那么多人,难道这不属于圣地?顺便开个玩笑,没有三一的惠威尔,Science和Scientist这两个词恐怕还不知为何物吧?!
一个地方出一个耶稣、一个释迦摩尼、一个默罕默德、一个孔子就足以使该处香火不断、摩肩接踵、顶礼膜拜了,这个地方为什么竟会诞生出那么多不同学科的巨匠呢?对此,恐怕钱老之问也略显小了些吧!一个有趣的真实故事或许可见一斑:维特根斯坦在看到其导师罗素给自己写的书序时,说:他还没有理解我的理论!也许这在当前的国内学术界并不会被冠以“大逆不道”吓人的帽子,但敢如此直言的却是凤毛麟角!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突破?首先是胆量,一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为真的趋势和潮流,当年国内改革开放就是冲破了条条杠杠,释放出了人们内心期望变化的潜能,现在国内的学术界更应如此!其次,要有知识和见识,三一学院虽小,但她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却是亲密无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确有延安蓬勃之朝气、华山论剑之风尚,大家均无物欲之感,规则健全、君子之交、以武会友、互通有无,大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有胆有识,加之以实践,人才辈出之源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刚才去校图书馆借书,在途中看到一群小孩在玩滑板创新动作,自很远处就听得噼里啪啦响作一团,近处一看更是一片狼藉不堪,很多小朋友不是鼻破就是脸肿,出于好奇就近等看了一会儿,没过多久,他们就渐渐通过经验积累和调整反馈把新动作做得又高又飘,很像是那么一回事了... ...看来胆真的可以生识,识也真的可以生胆!
最后,说句昧良心的话,看来三一真的不小,中国的确不大!希望,不远的将来应该会理顺些吧,因为在鸟巢附近我也曾看到过许多玩滑板的朋友!
在各层级的博弈对抗领域中,人机关系尤为突出和重要,在可预见的未来,人主机辅的态势很难改变,对于执行过程中的智能装备和管理机制系统,人必须在系统环中或环上,而且关键之处应有多人同时的备份监控,以确保人机融合体应是与人等同的主体责任承担者。
机器的数据信息知识标签不会生长,而人类的数据信息知识概念却会变化,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中的一和寸是可变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与本意大相径庭。人是很复杂的,机器却使之简单化,一旦标签,从此固定,没有随机应变,没有是非之心。
如果说军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变了战争的“态”和“感”,那么军事智能化有可能会改变战争的“势”和“知”,未来的“态势感知”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态势感知”将会更深入、更全面,形成一种深度态势感知,即人机环境系统融合的军事智能形式,其主要特征为:人机性更快、协同性更高、不确定性更强、自主性更灵、交叉性更多、威胁性更大等,所以对其应边界性更清晰、条件性更明确、约束性更严。其中人机环境中的“机”,既包括机器装备也包括机制管理,正式的国际法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共识都会涉及,而对于不断快速发展的军事智能化现状,法律规则的制订远不如非正式的相互共识更及时有效。从军事智能技术管理本身内在的局限和双方博弈人为制造的外在局限来看,这种共识的基础底线应该就是:对抗中,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中,人必须在系统中,在涉及诸如核武、生武等后患无穷的军事应用中,系统中需要多人同时在系统中。
在核武、生武时代,敌我双方不仅有对抗关系还应有合作关系,即不以毁灭人类为目的;那么如何建立起双方AI研发者、使用者与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建立人机融合信任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更多地让人参与到系统的训练过程中(这里涉及到人何时、何地、何方式有效参与到系统中的问题),第二点是……
标签:三一学院,一个,之三,系统,人机,军事,设计,人机交互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5127580/266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