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猎长空》分析国产儿童电影的历史经验与道路
作者:互联网
回顾国产儿童电影发展之路,从20世纪20年代但杜宇导演的《顽童》《弃儿》《小公子》,到郑正秋、张石川编导的《孤儿救祖记》《苦儿弱女》《好哥哥》《小朋友》,再到《苦学生》(管海峰编导)、《苦儿流浪记》(邵醉翁导演)、《儿童之光》(黄天始编导)、《小孤女》(杨小仲编导)、《迷途的羔羊》(蔡楚生导演),以及《三毛流浪记》(赵明、严恭导演)等,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开创了一种“孤儿叙事”传统,即以写实主义影像风格揭示城市底层流浪儿童生活之艰辛,由此探讨彼时诸多社会问题,也由此形成了中国儿童教育电影传统。在这一时期中国早期动画电影也取得较高成就,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和万超尘作为中国美术片最早的开拓者与探索者,合作完成了《大闹画室》《国人速醒》《民族痛史》《龟兔赛跑》《骆驼献舞》等多部动画短片。1941年,万氏兄弟执导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以其创制传统及民族特色成为世界电影史中经典动画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种种举措有效发展少年儿童电影事业,并从观念认知、政策方针、电影实践、发行放映等诸多方面逐步探索与建构儿童电影体系。“十七年”时期产生了《鸡毛信》《祖国的花朵》《哥哥和妹妹》《红孩子》《红领巾的故事》《马兰花》《英雄小八路》《宝葫芦的秘密》《小兵张嘎》《小铃铛》等儿童影片,塑造了海娃、张嘎子等一批深入人心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影片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几代少年儿童电影观众的喜爱。与新中国成立前儿童电影的“孤儿叙事”相比,“十七年”儿童电影呈现为赞美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新少年”叙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影片在风格上更为清新、活泼,并力图密切配合新中国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儿童发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动画电影的繁荣时期,木偶片《小小英雄》《机智的山羊》和《雕龙记》,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及《金色的海螺》开拓了美术片的新片种,并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和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推动了儿童电影创作的繁荣以及儿童电影批评队伍的壮大。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岳云》《十四、五岁》《红象》《少年彭德怀》《哦,香雪》《我的九月》《来吧,用脚说话》《杂嘴子》《苗苗》《城南旧事》《泉水叮咚》《红衣少女》《我和我的同学们》《我只流三次泪》《豆蔻年华》等影片,在国内外获得许多重要奖项。相较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儿童电影创作进行了多元类型尝试。尤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儿童科幻电影获得重要发展,《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等影片的出现对此后同类型电影具有开拓意义,也为中国儿童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审美感受。这些影片充满神奇幻想、儿童情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场景设置自然朴实,并以其本土化科幻色彩赢得广大少年儿童的好评。
标签:长空,编导,电影,国产,影片,中国,儿童,鹰猎,少年儿童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0256724/article/details/11498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