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07 | 业界如何建云?

07 | 业界如何建云?

作者:互联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进入任何陌生领域前,了解其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身的需求、能力与不足,谋定而后动应该是常识。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老孙已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了云的“前世今生”。跟任何新兴事物一样,云计算的发展绝非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在持续地发展中,不断与大量科技整合与结晶,并在新兴业务需求驱动下而形成的先进的IT生产与消费模式。

拥抱云计算有没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或参考呢?
有!云计算最佳实践“五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问题可以细微到任何一种具体技术的筛选,也可以升华到哲学思考,在起始阶段就跳入细枝末节的技术环节讨论只会让人无所适从,过于宏观的哲学讨论又难免不落地,老孙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五条基本原则与大家分享,这五条原则互相之间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可形成闭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云计算最佳实践五原则:

·结合业务需求来制定云战略(长期);
· 避免重蹈业界失败的经历;
·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确保性能与数据可用性; ·
定期评估业务发展,调整云战略+策略。

(1)结合需求、制定战略:
不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与定位的云战略是空中楼阁,没有中长期战略指导的云计算实践注定是短命的。云战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制定,通常可以从消费方或供给方来入手。消费方就是云计算资源与服务的消费者,而供给方则是云计算资源与服务的提供者,对于自建云的则是两种身份合二为一了,业界最早的公用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就是个典型的例子。AWS在2006年之前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内部用户提供内网(私有云)服务,2006年之后把更多业务逐渐开放并推向公有云市场。

为了讨论完整起见,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供给方与消费方综合考虑,另外,中小企业、机构的云计算战略与规划可以看作大型机构、政企的云计算战略的一个子集,我在这里为大家描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计划(超集)。

任何战略离不开三件事情:方向(目标)、人(队伍)、资源(钱、物、关系网、技术储备),把这三样东西映射到云计算战略与最佳实践上就是人员、流程与技术三宝【注释1】。
云战略三宝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拥抱云计算算是一种文化转型,人员的转变是首当其冲的。在云计算的时代,云计算技能的拥有应该成为常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特别是业务部门与IT部门之间的互动应当转换为以服务为驱动,以业务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意味着IT部门的权限的相对下降)。

人员的转变除了技能,还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而确保这些转变成功实施就需要流程的制定——云架构规划与管理的流程、标准化流程、端到端服务流程等,合理的流程通常会规避掉因为缺少流程而造成的混乱与盲动,让我们少走弯路(繁复的流程则适得其反,太多的大公司则制定了过多的、冗长的流程限制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云战略三宝”最后当然不能离开技术,老孙在这里把技术排在最后,并非是轻视技术,而是要传递一个对技术准确定位的信息——在战略层面不要过早纠结于技术问题,在比重上也要对技术份额有正确的认知。如果我们把云战略比作一家创业公司,技术在里面占有多大份额呢?75%还是25%?市场+销售、管理+人员、财务+资本外加技术+产品,合理的技术所占的比重是在20%~25%之间。

那么云技术战略上要关注哪些关键点呢?

选择什么样的基础架构是根本!

如果你的业务完全是SaaS或应用层面的东西,那么也许你和基础架构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是选择合适的基础架构提供商会影响到你的上层业务的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经济性;
其次,很多机构中,云会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只有内部测试与开发在试用云架构,到逐步地把生产部门迁移到云上,到最终把关键任务和核心数据置于云上,负载的迁移是渐进的,一蹴而就的大跃进式的云策略将会是灾难性的;
最后,云技术的采用究其本质是自动化技术的升华——自动配置、自动部署、自动升级、自动扩展或缩减资源配比,而自动化是需要有边界的,是需要人来制定和调整策略并确保自动化实施过程中的可控性与安全性。

(2)博采众长、以史为鉴:
中国有句俗语叫“入行问禁”,意思是说入行之初就要了解清楚该行有哪些禁忌,用在这里也很贴切。

云计算从战略到落实,禁忌之首是盲动——盲目冒进。罗马非一日建成,妄图一步把所有业务搬到云上,所有流程都云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心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却想完成21世纪下半叶的事情,是相当不切实际的;
禁忌之二是盲从,一窝蜂地去做同样的事情。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没有审慎的调研、论证项目、需求分析就盲目上马——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数据中心空有基建之表而无云计算架构与应用之实,令人扼腕。类似的,看到互联网行业使用了很多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就觉得什么业务问题都可以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来解决,全然不顾TCO(总拥有成本)、运维成本与复杂度的飙升,这也是低维思维、盲从、不因地制宜的典型体现;
禁忌之三是盲信。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年之久,很多先前的经验已经被总结成各类专题研究、案例分析,但是近些年业界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大量软文充斥其间,案例、专题本来应该是独立、公允的第三方来完成,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各种王婆卖瓜着实在混淆着我们的视听,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被人为包装成攸关成败的核心,而如此种种目的是兜售其产品、方案与理念,如何能抽丝剥茧、还原真相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3)安全第一:

早在2016年,Gartner(信息技术与研究公司)就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安全指标会一跃取代成本和敏捷性等因素,成为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广义政府机构包含那些与政府合作的企业、高校及关联机构)在云战略考量中的首要因素。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资讯的安全性如果没有保障,轻则造成业务损失,重则对国家安全、团体、个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反观我们走过的互联网到云计算的历程,有太多敏感数据是被迫在“裸奔”,明码传送的密码、千疮百孔的网络主机、缺少备份的数据库……提高整体云计算的安全性应当是一个提升到战略层面的议题,从数据使用与保护安全策略,到安全流程,到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应该一个都不能少!

(4)性能保障与数据可用性:

这一条是云计算最佳实践中的经典问题,之前提到过云计算的规模效应(Economies of Scale),一方面,它不仅仅是上了规模后平均成本的下降,也可能会造成性能也相对下降。例如整体机房出口带宽饱和后越多设备上网争夺资源,单位主机的带宽会越低;另一方面,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多少都会承诺提供超大的、可扩展的存储空间,但是很多时候数据的可用性并没有明确的QoS或SLA来保障。这里面涉及一个技术概念,数据热度(数据按照访问需要的频繁性与迫切性分为四类:热数据、暖数据、冷数据与备份数据。如下图所见)
数据热度:热、暖、冷、备份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来说,热数据需要频繁被访问并且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处理,因此一般把热数据保存在内存或缓存中;
暖数据的被访问频度与迫切性就低了一些,可能被保存在本地硬盘中;
冷数据继续退而求其次,可能保存在连线的网络存储中;
备份数据则有可能完全断电保存,只有在遇到例如灾后备份恢复一类的场景下才会从备份中取出。
数据的存储成本与数据热度成正比,热度越高,单位存储成本越高,因此从经济角度上热度越高的数据相对而言存储量应当越小,依此类推。

整个存储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甚至都可以理解为是由于数据热度的细分而催生了大量的专业化公司来满足客户不同的数据可用性需求。数据的可用性还有其他一些维度,例如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安全性、可压缩性、去重性等。在云计算进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物理存在着,如何保障它们安全、高效、经济、可用的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值得提到的IT行业的迭代与发展是迅猛的,俗语说:Memory is the New Disk! 指的就是随着内存技术的发展,内存的单位成本越来越低、容量越来越大,那么内存可以像常规的硬盘一样被以低廉的、合理的费用使用。内存的吞吐率与效率是常规硬盘的成百上千倍,试想,如果数据库级别的核心程序与应用在内存上驱动,那么系统宕机与再恢复就是以秒级甚至毫秒级来衡量,而不是以小时甚至天来衡量,这对于整个IT行业是具有颠覆性进步意义的。我们可以预估大内存和持久化内存技术必将在很多行业引爆— 例如金融行业,很多场景,诸如实时计算、实时模型分析、在线分析、实时在线决策、实时商务智能、实时在线反欺诈、智能营销与推荐都可能会因为采用大规模内存计算技术而得到大幅推动!

另,很多数据中心、云服务还在使用HDD类磁盘,这种技术已经属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老技术了,就像比之更早的磁带机存储一样,它们注定会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中被埋葬。大容量SSD、高性能NVMe—SSD技术应该更对的进入企业级云数据中心中,这才是历史潮流,而不是抱残守缺一味的认定HDD更加稳定,不思进取的人的思维永远是惧怕和抵制变化,拒绝拥抱新技术,并拿出各种理由来证明他自己是正确的,不知所谓。

(5)定期评估业务发展并相应调整云发展战略:
云计算是一门典型的实践主导的工程学,它是一直随着业务需求、应用场景、市场热点甚至新老技术交替而不断在变化的。形成良好的机制来重新评估现有云战略、战术并及时调整和更正留存的问题是所有云计算的拥抱者应当具有的正确姿势。

笔者以为,评估与调整云发展战略切勿仅凭IT部门、IT人员的一面之词,尚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交流。业务部门也需要积极的学习和深入理解IT的发展进程,多学一些新东西对于触类旁通、提升自我没有坏处。人过了35岁,如果丧失了学习能力与欲望,与咸鱼何异?

[注释1]IDC White Paper: Best Practices for Cloud Computing Adoption by Jean S. Bozeman & Gary Chen

·EN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签:业界,07,流程,技术,战略,内存,计算,数据,建云
来源: https://blog.csdn.net/Ultipa/article/details/11469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