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以Django项目为例,一文快速教你零开始建立单元测试!

以Django项目为例,一文快速教你零开始建立单元测试!

作者:互联网

前言

在测试金字塔中,单元测试处于金字塔底部,所占比例最大。它运行速度快,发现问题和定位问题都比较快。而且一旦建立好覆盖度足够的单元测试之后,会极大增强发版信心。

步骤

不管是单元、接口还是UI,测试的步骤一般都分以下三步:

测试数据准备:创建出需要用到符合一定条件的用户或课程,造完后做一些处理,使他符合你需要测试的情景。

比如需要测试退款的函数,那你首先得把用户、课程和用户购买课程的数据造出来。

调用需要被测的方法。

断言:拿到2步中返回的结果,对结果进行测试结果的判断。

数据准备

在Django项目中,推荐使用FactoryBoy,它可以根据你Django中的models来创建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它根据你给他的model来创建数据,model中没有设置默认值的字段需要在代码中赋值。在你的测试代码中调用UserFactory(),或者UserFactory.create()时都会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名为john的用户。当然,你可能不希望每次创建的用户都叫相同的名字。所以可以修改代码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每次调用UserFactory时,username都会递增,从robot1一直到robotN。需要创造的数据经常会有外键的情况,假设一个用户报名参加考试的测试场景,这种情况一般包含三张表,一张用户表、一张考试表、还有一张报名记录表,报名表存放用户报名信息、其中考试和用户都是外键。相应的我们测试的时候需要创造三个factory:UserFactory、ExamFactory还有EnrollFactory。在创建EnrollFactory时需要用到SubFactory代码大致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每次调用UserFactory时,username都会递增,从robot1一直到robotN。需要创造的数据经常会有外键的情况,假设一个用户报名参加考试的测试场景,这种情况一般包含三张表,一张用户表、一张考试表、还有一张报名记录表,报名表存放用户报名信息、其中考试和用户都是外键。相应的我们测试的时候需要创造三个factory:UserFactory、ExamFactory还有EnrollFactory。在创建EnrollFactory时需要用到SubFactory代码大致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在调用EnrollFactory时,它会先去创建UserFactory和ExamFactory。

方法调用

单元测试的测试重点往往是某一个方法是否正确,不在乎各个模块的交互,通常用mock的方式来模拟其他模块的返回。或者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制造出某一种异常,也需要用到mock的方法。通常可以使用return_value、side_effect等,下面是一些常用方法的伪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断言

unittest的TestCase对象有许多断言的方法可以使用,常用的有assertTrue、assertFalse、assertEqual和assertRaises等。下面是伪代码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样例

一个常见的单元测试长下面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覆盖度

写了一些单元测试之后,往往还需要关注一下覆盖度。各个语言都有一些统计覆盖度的包,在Django中可使用coverage,没有覆盖度报告时,我们在django中跑测试是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需要测试覆盖度,则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在跑测试的过程中就会在当前目录生成.coverage文件,记录覆盖度信息,当然你不能直接读这个文件,还需要一个命令来生成xml或者html格式的覆盖度报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执行后,当前文件夹生成coverage.xml文件,可供后续展示使用。

总结

本文主要总结了做单元测试时的一般步骤,同时简单介绍了在Django项目中做单元测试需要用到的一些包,希望对刚开始做单元测试的同学有帮助。

三.结束语

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过去的2020年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每个人都在坚强勇敢的和疫情抗战,在这里我们一起为自己鼓个掌吧,2021年已经如约而至,制定好目标继续向上生长吧。

在这里推荐一个我自己创建的软件测试交流群,qq:642830685,群中群中会不定期的分享软件测试资源,测试面试题以及行业资讯,大家可以在群中积极交流技术。

愿你我相遇,皆有所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程序媛一菲,下面这些硬核资源就是你的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签:需要,为例,覆盖度,单元测试,用户,Django,测试,UserFactory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4696666/article/details/11395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