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生活哲学带你看透人生的迷雾——无私和自私。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无私会引来谩骂,而自私一点却相安无事呢?
作者:互联网
做人不能太自私,什么是自私呢,什么又是真正的无私呢?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无私会引来谩骂,而自私一点却相安无事呢?如果你不止一次的好心帮别人却惹来一肚子气,那么你就急需下面这篇文章了,它将会给你揭开迷雾看到真相。
无私的基本表现就是去帮别人做事情,自私就是只为自己做事情。这只是表现,就这种表现的抽象概念还有很多。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无私?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自私一些反而对别人有好处呢?首先我提前声明,刚才两个问句中提到的无私和自私都是普通人理解到的无私和自私,也就是说在这种理解下会产生很多歧义,产生一些无法定义的事件。
例如你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为了你好” OK,很好,当你听到别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估计已经火冒三丈了。没错这样一种看起来十分无私的话,恰恰是自私的表现。为了更好的探究什么是真正的无私,我们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一下它让人生气的原因。并由此原因去探究无私的真正定义。首先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句话很明显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人发起的一种压倒性的思维控制,以试图控制某个人的行为为根本目的,即要求对方必须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从这一个目的上来说,它就不是一个无私的行为。无论它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的附加目的,如果它存在有这一个目的,那么他就不是纯粹的无私行为,而是一个包含自私成分的行为。当然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自私行为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自私的比例不超过一定程度即可。而超过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就要看你做的这个行为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如果你做的这个行为影响的范围很小,那么这个自私的比例就可以扩大。而在刚才的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就多次的提到了自私和无私,所以大家应该就能感受到真正的无私的定义,即辅助非己人员完成其自由意志。所以由此可见,真正的无私行为并不会引起任何人被无私覆盖的人不满,至少不会引起接受“无私”者的不满。
由于无私和自私是一对对立的单词,同时也具有对立的含义,所以如果引起接受者的不满,那就说明此事不是一个无私行为。至少包含一定程度的自私成分,并且这个自私成分被“被接受者”无限放大,或者“被接受者”对此行为敏感程度较高。由此可见,自私的定义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损害他人的自由意志。好,现在我们用这个定义来评判下面这个案例。
A要求B,通知C到达地点D,而B因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怕惹麻烦,所以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通知完C之后,便回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而这时候因为A又需要紧急通知C到达D点E,而恰巧C的亲戚F在场,所以便委托F通知C到达地点E。这一次F不仅通知了C,而且一次又一次的催促C,赶快前往地点E,在不断催促的的过程中C和F大打出手。
这个案例也非常具有迷惑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对此模棱两可,甚至觉得有的时候自私反而会对双方产生更有利的这样的一个错觉。如果这个错觉被其他一些事情恰到好处的错误的证明了,那么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产生极端主义思想。
这个案例的迷惑性在于“好心没好报”这样一个虽然常见但是却又难以接受或者说“无法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F和B对C的态度的巨大差别。 F出于对C的负责而对其不断的催促, B出于对自己事情的考虑,而仅仅对C宣布委托,这就说明F的出发点是无私的,B的出发点是自私的。那为什么一个无私的出发点却引起了 C的不满?这就是因为这一个无私的出发点,造成了一个含有自私成分的行为表现。现在我们来反观一下B,虽然B的出发点是一个自私的出发点,但他做的事情其实属于无私的事情。
而生活中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关系要好的人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般情况下极其要好的朋友不会发生这种情况),都会义愤填膺的视对方的事为己任,并有自己的观点,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此时他们会反反复复的要求对方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此时他们的出发点是无私的,因为他们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出行动,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是含有自私成分的行为。因为他们试图限制对方的自由意志,但是他们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限制对方的自由意志,即动机和表现不一致。所以我们称之为含有自私成分的行为。它既不属于无私行为,也不属于自私行为。因为自私行为要求出发点是自私的且表现也是自私的,无私行为只要求表现是无私的即可(这是一个不严谨的分类,因为本类文章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在生活的更加明白一些达到“不惑”的境界,防止在生活中产生一些无意义的内耗,达到一种平静的心态,而不是一种严谨的科学定义,在此处我们使用这种不严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面对无私行为的表现的时候不要陷入阴谋论,盲目的揣测其背后的动机)。动机是自私的而表现是无私的,也可以称之为无私行为。动机是无私的但是表现是自私的,既不属于无私行为,也不属于自私行为。
所以大家下一次再忍不住做“无私”的事情却得到一顿臭骂(单纯抱怨一句不算,那可能只是对你告诉它的那件事情不满,而不是你)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你的事情真的“无私”吗?如果不是,那就没必要生气了,或者说当你想明白的时候也就不生气了,毕竟你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好心没好报”而已。如果你知道了从对面的角度来看,你并不是好心,那么也就不存在“好心没好报”的问题了。
标签:无私,事情,出发点,表现,胡氏,行为,自私 来源: https://blog.csdn.net/u011471253/article/details/1139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