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范围内复习
作者:互联网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的。
- 四个时期:
- 形成:
-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成熟:(3)遵义会议(1935年)以后:《实践论》《矛盾论》系统分析党内“左”、“右”错误思想根源,《<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在1945年中共七大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继续发展:(4)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得到丰富与发展。
- 形成:
第二节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1)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
- ①深入实际了解事物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部联系,遵循客观规律;
- ②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③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2)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需要:
- ①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 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3)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先进事物;需要:
- ①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党和人民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一、2、近代中国革命时代特征
-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③“两步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1948年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
-
(1)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 ①帝国主义(首要对象);
- ②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 ③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的买办封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革命动力:无产阶级(最基本)、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与动摇性)
-
(3)领导力量:
- ①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所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 ②中国的无产阶级受三重大山压迫、分布集中、以破产农民为主体;
-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前途:社会主义;(注意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详见第30页)
第三节 二、1.统一战线
- 包含的两个联盟是指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工农联盟(基础)以及与非劳动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保障);
- 由中国半殖半封的阶级状况决定,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
- 诸多矛盾交织提供可能性;
- 先后经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 实战经验:
- 一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二是正确对待(民族)资产阶级;
- 三是采取区别对待方针;
- 四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建国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1)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以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为主;
-
(2)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第一节 二、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第二节 一、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①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 国家有偿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
-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部分利润;
- 其意义与原因详见53页;
-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
- 初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 高级:公私合营,个别企业与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三个步骤:
- 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节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制度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政治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世界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 理论意义: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1)充分调动一切国内国外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2)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建设规律;
第一节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建设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经济文化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 (3)两类社会矛盾:对抗性的敌我矛盾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 (4)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专政与民主;
-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 (6)关于区分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1)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两条腿走路”即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
-
(2)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
(3)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
(4)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
(5)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
(6)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
(7)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
意义
-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与物质基础;
-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经验教训
-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可急于求成;
-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 十二大(198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 十三大(1987年):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 南方谈话(1992年):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 十四大(1992年):系统总结、概括、阐释、高度评价。
7、 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8、 宪法修正案(1999年):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第二节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1)关键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坚持把“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2)强调坚持基本制度的同时科学概括并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与社会关系问题):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利益与时代要求,摆脱了过去的错误倾向。
第二节 二、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十三大上被系统论述,两个含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
- 十五大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9个“是”);
- 是建设“中特”的总依据;
第二节 二、3、党的基本路线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与依靠力量);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内容);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奋斗目标)。
第二节 二、6、改革开放理论
-
实质与目标:变革体制、实现现代化;
-
A.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
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C.是新的事业与大试验;
-
D.是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包括对所有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开放,需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需要坚决维护我国独立自主权利。
第二节 二、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三个要点: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非划分社会制度标志;
- B.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与优势就在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1、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
-
2、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
第二节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 ②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④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 ⑤必须使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
-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③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⑤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①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与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 ②党来自于、植根于、服务于人民;
- ③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④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⑤要充分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
- ⑥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工作价值最高裁判者。
第二节 二、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想法。
- 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二、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节 二、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 科学发展更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
- ①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范畴之一;
- 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③必须善于抓住和利用机遇;
-
2、 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
-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 ②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 ③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④就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
- ⑤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 ①坚持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 ②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建设生态文明。
-
4、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 ①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 ②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 ③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创新、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
- ④必须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综合各方、综合平衡。
主要内容:
-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转到”;五个“更多依靠”;
-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①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②最重要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
- ④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⑤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②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②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①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②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 ③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标签:发展,复习,坚持,毛概,建设,必须,社会主义,人民,范围 来源: https://blog.csdn.net/grey_orange/article/details/11217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