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救!!!
作者:互联网
一.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主观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1.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 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六.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也是一种运动,因此发展也是永恒的。
七.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一轮的量变。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在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在于:
1、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2、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4、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
八.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动力.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九.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同时,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14.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意识,它是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人生道路以及评价事物都有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 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2)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3)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1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有局限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又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1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的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当今时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1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又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时间都会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两者彼此相联,不可分割。
20.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原理、货币产生、本质和职能原理、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原理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
标签:救救,发展,认识,事物,实践,真理,价值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Rotepad/p/1401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