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现代密码学——第2章古典密码学

现代密码学——第2章古典密码学

作者:互联网

第2章古典密码学

本章重点:

掌握周期置换密码、移位密码、单表代换密码、维吉尼亚密码的工作原理和密钥空间大小

理解单表代换密码的破译原理

了解Kasiski测试法、重合指数法的原理

一.置换(易位)古典密码的一种最基本的处理技术。改变明文中各字符的相对位置,但明文字符部分的取值不变。典型代表:周期置换密码。

密钥:变换规则Π,Π的描述中包含了分组长度m的信息

密钥的空间大小:m!

二.代换(替换、代替)古典密码的另一种最基本的处理技术。改变明文中各字符的取值,但明文字符的出现位置不变。

三.代换密码的密钥就是代换表。分为:单表代换密码:使用一张代换表;多表代换密码:使用多张代换表。

四.凯撒密码

明文字母代换为字母表中其后第三个字母

五.移位密码☆

工作原理:

加密:明文字母代换为字母表中其后第k个字母

解密:秘文字母代换为字母表中其前第k个字母(与加密相反)

凯撒密码是k=3的移位密码。

六.移位密码

密钥是什么:k

密钥有多少个:26个

密钥空间很小(穷举攻击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破译)

七.简单代换密码

简单代换密码:使用一张固定的代换表。明文字母到密文字母的对应关系不一定像移位密码那样有规律。代换表可以是字母表上的任意置换。

密钥空间很大。26个字母的不同排列形成不同的密钥,共有26!=4*10^26个。

穷举攻击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即使一微秒试一个密钥,遍历全部密钥需要10^13年。

虽然密钥空间很大,但简单代换密码并不安全(“密钥空间大”并不是密码体制安全的充分条件)

八.频率分析:简单代换密码的终结者

简单代换密码的软肋:密文字母与对应的明文字母出现频率完全一样。

九.古人应付频率分析的手段

隐藏明文的统计特性

  1. 命名密码:根据代换表,首先对明文中出现的常用单词进行替换,余下的字母再逐个替换。
  2. 同音密码:命名密码本质上也属于同音密码

十.多表代换密码(维吉尼亚密码)

工作原理:该密码体制有一个参数m(密钥的长度)

加解密时,将消息分为m个字母一组进行变换。

变换时,使用26张代换表,根据不同的密钥字母,每个明文字母使用不同的代换进行加解密。

注意:在维吉尼亚密码中,代换表不再是密钥了

同一明文字母对应多个密文字符,相同密文字符未必对应同一明文字符。

密钥空间与密钥长度m有关。共有26的m次方个密钥,及时m很小,穷举攻击也不太现实。但这并不表示维吉尼亚密码无法用手工破译

十一.维吉尼亚密码的分析

确定密钥长度的常用方法:

Kasiski测试法

重合指数法

维吉尼亚密码的特点:

  1. 给定的m个移位代换表周期性地对明文字母加密
  2. 当两个相同的明文段间隔的字母数位m或m的整数倍时,将加密成相同的密文段。
  3. 假设密文中出现两个相同的段落,对应的明文段不一定相同,但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十一.Enigma的结构——发射器

发射器的作用:

  1. 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相同
  2. 明文字母与对应的密文字母不会相同

看似巧妙实则是个垃圾设计

十二.总结

置换密码,单表代换密码,维吉尼亚密码等对已知明文攻击都是非常脆弱。

即使用唯密文攻击,大多数古典密码体制都容易被攻破,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隐藏明文消息的统计特征。

虽然有些古典密码(如Zodiac-340密码)至今未被破译,但这并不表示古典密码的设计理念就是科学的。事实上,古典密码时期的设计者们,往往凭借经验和直觉设计密码,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只有采用科学的观念,才能设计出安全的密码体制。

 

课后习题:

  1. 凯撒密码属于(移位密码
  2. 维吉尼亚密码属于(多表代换密码
  3. 周期置换密码中,明文的分组长度是m,密钥空间大小为(m!)
  4. 多表代换密码中,采用字母为密钥,且密钥长度是m,密钥空间大小为(26^m)

娱乐题:

小明偷看到小刚写给小红的一封信,但信的内容是加密的。

通过多方打听,小明得知以下信息:

信是用德语写的(也用英文26个字母)

采用移位密码加密

信里有两个地方出现ich这个三字母组合

请帮助小明破译这封信。

密文如下:fze ifbyb afze fjjbo klze pl pbeo

因为信里有两个地方出现ich,密文中有两个地方出现fze

所以明文中i对应密文的f,可知密钥k=23

所以信的内容为: ich liebe dich immer noch so sehr(看不懂啥子鬼意思)

 

今天也是大概复习完了密码学前两章知识了,明日争取完成第三章复习,期中考试冲!!!

标签:密码,代换,字母,明文,现代,密钥,古典,密文,密码学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ghtac/p/1280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