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协调_经济周期
作者:互联网
一. 经济周期——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周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这些学派希望通过宏观经济调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消除经济周期,实现生产、就业、财富的稳定增长;
第二,实现低的或者平稳的通货膨胀率;
第三,实现高的就业率,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四,实现生产力和GDP的高速增长。
1.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1.1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1.2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我们前面讲过货币像水也像蜜,货币从长远来看像水,它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货币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过程中,货币像蜜,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作用。
第二,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也就是说资本有它独特的使用方式,它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别的用途上去。奥地利学派的这个主张是说,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的功夫,就要付出代价。
第三,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1.3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的起源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
政府多印了钱,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增加,短期内人们借钱变得容易,借钱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会更值钱。
社会一开始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定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的资金,雇佣那些本来不会雇佣的劳动力,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但这时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渗透。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人们还是开始感觉到物价在飞涨,钱即便挣了也买不到原来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人们迟早会恍然大悟,真切的感觉到通货膨胀来了。
这时政府就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增发货币,对通货膨胀袖手旁观,对民众的抱怨充耳不闻;要么顺应民意,放缓增发货币的步伐,甚至停止增发。事实上,没有哪个社会能忍受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政府迟早会采取行动,收缩货币的发行量。这时,当初人们制定的那些长远规划就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资金链断裂、泡沫破裂了。这就是奥地利学派理解的经济周期发生的过程。
1.4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一:回到金本位
所谓金本位就是以黄金的数量作为发钞的依据。
但事实上,金本位的想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第一,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因此物价不可能稳定。第二,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1.5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二: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个主张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我们知道,货币本身的作用是度量衡的作用,因此货币越稳定越好。但如果货币有一家唯一的中央银行发行,这家银行由于缺乏权力的制衡,就可能滥用手上的权力。如果允许多家银行同时发行他们自己的钞票,这些不同银行发行的钞票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谁乱发钞谁的货币就会贬值,谁的货币就不被人接受,就会被淘汰出局。
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发钞制度或者说自由银行制度虽然实施的难度很大,但到今天仍然是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个备选方案。
2.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2.1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凯恩斯是怎么解释经济周期的呢?他说由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姑且称为动物精神——人们忽然都不消费了。人们不消费以后,如果经济体是灵活的,大家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负责生产的人少生产一些,这样经济危机会不会出现了。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当消费忽然下降以后,经济体里的很多安排不能马上做出调整,有些甚至非常顽固的保持不变。此外,需求降低了,生产减少了,本来应该给员工降工资。但涨工资没问题,降工资可就不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合约精神的问题,还会伤感情。这时工资难降的原因之一。
工资难以下调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所谓“效率工资”的概念:老板故意把工资定的比市场的平均水平高一点。工资太高,就业率就不足,工厂外求职者的队伍就排的很长,对在岗员工形成的压力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逼迫在岗员工格外卖力的工作,加班加点也不敢抱怨。
总括而言,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时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2.2 凯恩斯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
正式由于价格反应迟缓,市场没办法自行调整,政府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代替人们形成需求,产生消费。人们不花钱政府来花钱,这样才能够渡过经济危险的难关。
因此,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主张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人们都在消费时政府就少采取动作;人们都不消费时,政府就应该积极消费、积极投资、积极生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凯恩斯本人其实是深信市场自行调节功能的,他指出一旦社会回到正常状态,政府就应该停止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己发挥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基本有两个办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发钞的办法影响人们的预期,使得就业得以增加。当然发钞会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失灵后,凯恩斯主义者就集中主张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那就是政府花钱办大事。政府的钱从哪来呢?不准印钱,就只能通过收税或者借债的办法。这就解释了“二战”以后绝大多数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政府都债台高筑的现象。
3.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3.1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一: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
货币主义第一个重要见解就是坚持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名言是:“通货膨胀到处以及永远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3.2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二:货币长期中性
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新增的货币流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以后,除了物价水平上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
3.3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三: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制造通货膨胀最终不能降低失业率,由此他们也预言了滞涨这种现象的产生,即滥发钞票不仅不能消除经济的停滞,而且还会额外地制造通货膨胀。
3.4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说
人们今天消费多少,不取决于今天的收入,很少有人会因为今天发了工资就大手大脚地把它全部花完,而在其他不发工资的日子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会奏效。
3.5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弗里德曼提出的办法是要定死货币发行量。哪个政府都会忍不住乱发钞票,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把货币增长比例写到宪法里去,谁也改不了。
3.6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会失效,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制定的不好,而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政府的政策赖以形成的经济模型,其中的参数是会随着人们的预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当人们一旦形成预期,那些模型就不起作用了。
而政府企图平息经济周期的措施,本身可能就会增加经济的波动,就像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政府大喊一声“大家不要吵”,这句话本身可能就增加了噪声的分贝。
这就是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管。
4.1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前面的几个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之所以产生,是存在外部的冲击,或者说存在外生变量。也就是说,整个经济体运作本来是良好的,这时在它之外忽然来了一股力量,破坏了经济体本来应有的平衡,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周期。
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力量、冲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时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
干旱、地震、飓风、洪水,当然是一种冲击;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创新、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新的支付和结算方式,也是一种冲击;新的观念、风尚、潮流,也是冲击。
冲击无所不在,而经济体当中,没一个个体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对新的冲击做出反应。过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滞后、迟钝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切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4.2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的
4.3.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4.4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例如,在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之下,人们打错了算盘,做了过分长远、宏大的规划,招错了人,当政府开始悬崖勒马、抑制通货膨胀时,当然就会出现泡沫破裂、工程烂尾、人员解雇等现象。
但这些现象是由过去的错误造成的,错误已经造成了,后来发生的工厂停工、劳动力限制和调整策略等现象,都是回归合理经济格局的一个必然的休整过程。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对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5.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5.1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有很有限。
第二,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观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难以被证实,又难以被证伪。
第三,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知识和信息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本身就存在一个增长的过程,它们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些不可预测的知识和信息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也会变得不可预测,这当然就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难度。
第四,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不确定性。
世界上不仅存在风险,还存在不确定性。所谓的风险是那些我们能够用数字的方法来计算的或然性,你掷一个骰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现1,有多大的可能出现2,这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而不确定性,指的是那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想象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事情,所以根本谈不上去计算这些事情发生概率的问题。
凯恩斯的直觉非常准,他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用他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里,这种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动物精神”。他说正是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经济不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冲击,当他们发现用精准的数学根本无力招架、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直觉、比喻、经验、自信以及勇气。这是宏观经济学真正深不可测的原因。
5.2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有些学派认为消费忽然不足,有些学派认为是政府印钞过多,有些学派认为到处都是冲击——大自然给我们的冲击,科技文化给我们冲击,政府政策也会给我们额外的冲击。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行测预测?有些学派认为人是聪明的,能够形成预测;有些学派认为人是短视的,不会形成对策。
第三,价格能不能灵活地进行调整?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5.3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烂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们前面说过,要调节经济周期,就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是不可能的。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这其实是物理世界的研究方法,与人类深灰的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根本区别。这样大家就从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转化为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众多玩家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标签:人们,政府,19,协调,学派,货币,经济周期,通货膨胀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rock-cc/p/1239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