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难也要向前爬-唐雅薇
作者:互联网
从一本书中,认识到的唐雅薇,《我是一只IT小小鸟》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周杰伦《蜗牛》 引子:我是普通女生 首先要说明两点:我是女生,我不是牛人。引用一个朋友的签名档:"用了20多年,生活只告诉了我一件事情:我只是一个智商正常、耐力一般、身体凑合、相貌平平的最一般的人。" 本科四年 定调:把握自己,向往外面的世界 我本科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的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算是勉强能和计算机够得着一点边儿吧。 前传:一直都是乖乖女 其实我打小就不太擅长学习理科,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地理、历史学得特别好,而数学、物理、化学总是让我觉得很头大。我当时觉得,就这么一直把文科学下去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啊。眨眼到了文理科分班,按照我的兴趣,我非常希望选择文科作为我的起点,但是家里的亲戚们听说了要分文理科,就轮番打电话给我,对我进行了一番规劝,言语各不相同,但总体思想就是:"学理科我会后悔三年,学文科我将后悔一辈子"。我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我想,长辈们走过的路比我走过的桥还多,听他们的话总归是没错的,所以最终选择了理科。分班后第一次班级报到,几个要好的姐妹看见我惊讶极了,对我说:"唐雅薇,你怎么来理科班了?我们都以为你选的是文科呢!你的文科学得那么好!"面对她们,我也只是笑笑,什么都没说。 接受家里的安排也不是第一次了,又有什么好说的呢?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就这样,我带着强烈的抗拒而又迷茫的心理开始了我的理科生涯。三年后,我勉强考上了大学,再一次面临了专业的选择。本科的专业也是我父母选的,理由是:"打听过了,这个专业好。"听着父母的话,我也就是跟着点点头。至于更具体的,比如:"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占多大比例,信息系统又占多少比例?"、"这个专业好在哪里?"我一概不知,至于和IT的关系,更是一点概念没有了。这个专业对我唯一的一个意义就是:我又听说了一个没听过的名词,而且,它将成为我的职业起步。 初入大学:努力追赶,我只比你们慢三年 高考的失败把我一棒子打醒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再像高中那样浑浑噩噩下去,既然已经走到了理科的阵营,就没有回头路了,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没有了。难道一直这样抗拒下去吗?我想,即使是理科的内容,也应该能学得更好吧,而且,这已经不是高中了,现在的专业是我将来的饭碗啊!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好好学习。在同学们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美好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则在教室里恶补着各类基础知识。经过一年的恶补,我终于跟上了大学班上同学的脚步,同时也终于明白了我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以及它和计算机的关系。 或许大家会问,你这不是相当于是科班出身嘛。坦率地说,我本科学习的专业课程是相当杂的,制图、计算机、软件、GPS、RS,甚至是测量,各类和GIS沾边的专业课都要学。所以这个专业真正和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只占计算机系课程的很少一部分,不精,也不深。像软件工程、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算法,这些就更接触不到了。 虽然学习的内容很杂,但是我还是对这个专业持有一定的兴趣,并且,我不希望自己再次成为班级的尾巴,所以一直非常认真地在学习,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会相信,我大学没有逃过一节课,作业都是自己做。而这一切最原始的动机是:我深知自己基础太差,其他同学已经获取的知识,我没有,其他同学可以自学的知识,我不能。 大二的时候,我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认识了很多牛人,他们会经常在我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期待。听着他们高谈阔论,看着他们自信的眼神,我意识到,自己的世界实在是太窄了。就在那一年,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不管用什么方式,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我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要和他们一样,活得畅快而精彩。 考研?读研 定调:起初迷茫,但思考之门已开,行动更加迅速 放弃保研:我要自己做主 大四上学期,我获得了一个保送本校的名额。父母和亲戚知道后开心极了,纷纷打电话来向我祝贺。而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我已经不是高中的我了,在大学的四年,我亲眼目睹别人活得多么精彩,反观自己,觉得很不甘心。我是高校子弟,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学校,一旦保研,接下来很可能是在本校读博,然后留校、教书,就此在这个学校待一辈子。诚然,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相当好的归属,家人也这么认为。可是每每想起我将在这里窝一辈子的时候,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经过一番慎重思考,我告诉家人我决定放弃保研,自己考。他们听到后惊讶极了,于是家里又上演了我高中文理分班那年的电话攻守战场景。只是这一次我的态度十分坚决。妈妈很担心,但我告诉她:"失败,也是我的选择,如果失败了,我就去工作。我真的不想再待在这个院子里了。" 我的志愿是武汉大学的一个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是名校,我想,在名校生活,我就是睡着觉也一定可以进步。尽管我努力复习,但是那一年我所填报的招录单位名额骤然减少了很多,分数线陡然提高,我果然如我妈所言,失败了。 考研失利,调剂不放弃:去名校学习,睡觉也能进步 考研失败后,我听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招收调剂生,条件是只发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思考了很久,我决定去试试看。当家里听说只发一个证的时候,又是一阵"腥风血雨"。因为在此之前,我获得了北京另一个学校(不是特别有名)的调剂名额,双证齐全,学费低廉,还有补助。家里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还是各种证件齐全一些比较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可是当时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双证齐全是很重要,但是为了一个研究生证去一个我不喜欢的地方待三年,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我不要为了一个证而去念书。而且,我一直觉得,在名校生活,我就是睡着觉也一定可以进步。和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一同学习,这是多么吸引我的事情!而且我还可以转双嘛!要是成功了,不就是两证齐全了吗? 带着赌一把的心情,我来到了软院。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旅程。 刚来这里我就面临了很现实的问题:专业背景不符。我调剂过来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主修软件开发。不是我想要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是实在没有多少选择空间。我原本以为自己也算是半个IT人了,应该能够对付这些事情,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和那些从文科专业调剂过来的纯跨专业的人比,我也只是比他们多知道些C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而且我也只是个半吊子。真正的IT世界,我只是刚刚打开一道门而已,可能连门都没打开,只是抠开了一个门缝,从缝里向IT世界里瞅了瞅。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刚开始的第一年显得尤为艰难。我们的课业任务很重,老师上课的时候会缺省认为学生学过"编译原理",学过"软件体系结构",但是这些专业课我并没有学过,只好私下里恶补。那会儿每个人还要承担课程项目,给我恶补的时间少而又少,所以压力很大。而且软件学院身处大兴,是一个偏僻的小角落,本来就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生活,而身边的同学们又无时无刻地谈论技术,这让我觉得很受不了,而更让我觉得难受的是,同学们讨论的技术话题大部分我都听不懂,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彻底的外行。同时在第一年,我还在转双,每天奔波在课堂和自习教室之间,在恶补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着对研究生考试内容的温度…… 但这些并不是让我觉得最难熬的地方。随着对IT行业了解的深入,我发现我对IT行业没什么感觉,我不讨厌它,但仅此而已,并没有达到那种很热爱的程度。我开始对我的未来感到相当的迷茫,这让我非常苦恼。继续以前的专业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作为一个女生,我在IT领域的优势是什么?作为女孩子,如何在IT领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些我并不清楚。 但是对于要不要入行,入行以后怎么办,我有些自己的思考。 1. 对于跨专业入行的同学,请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真的了解这个行业吗?这个行业值得我放弃原来的专业吗? 2)我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个新的行业真能帮助我成为这样的人吗? 2. 如果已经入行,还是应该将技术本身掌握得牢一些。只要还在IT混,技术这道关是绕不开的。你可以做的也很多,例如选课的时候,多咨询师兄师姐,并结合自己的需要来选,这样才不会花冤枉钱。 我是一个目标驱动型的人,一旦目标明确,认准某种事情,会一直努力下去从而达到目标,但是对自己怀疑的东西,就不会那么有动力。所以在这三重压力下,我转双失败了。但是由于很多师兄师姐都跟我说单双证差别不大,因此我也没有过于在意。每天的生活还是上课、学习,对于本硕专业不同的鸿沟,我也是本着"既学之则好之"的原则,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填平。但是,我将来能干什么?怎么才能从事到能发挥我特长的职业?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 实习之门 定调:有泪有欢笑,心智更成熟 我和IBM的三次邂逅 --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一次邂逅 仓促的实习准备 已经是4月份了。同屋两个女孩接连拿到了不错的Offer。当时的我本来就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怀疑,现在看到同屋的姐妹们都顺利找到了实习,我开始着急了。在这种错误的焦虑心态下,我一通狂投,但回音寥寥。我越发觉得压力大了,投简历比以前更加疯狂了,到最后几乎是个实习就投。没有任何调查,没有任何考虑。在这种焦虑心态下,我对简历本身也没有下太多功夫,显然,这样是没什么结果的。 8月初,我得知IBM中国研究院的一个项目组在招实习生,于是我投了简历。几天之后我得到了面试通知。拿到面试通知后,我疯狂地复习了两个星期,心里相当紧张。同时,我还咨询了好些已经拿到Offer的同学,当时所有人都跟我说面试IBM很容易,谈谈项目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不会很难。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有了底。 预料之外的面试 面试那天我精神饱满地踏进了IBM的大门。面试官相当和善。我掏出了简历,心里暗自酝酿着该重点介绍哪个项目。可还没来得及给他,他就递给我一张纸,对我说:"把上面的算法做了吧,上机实现。我给你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当时就愣在那里了,我在心里预想过千万次面试的场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好像其他同学找实习的时候很少有上机的呀。但是既然已经来了,就硬着头皮上吧。 可是真正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我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后来我实在是急得不行了,就偷偷给GG打电话。他安慰我说,这会儿千万不能紧张,你要是做不出来,可以给面试官讲思路,很多面试官看中的是解题思路而不是编程的结果。听了他的话,我定了定神,回到了机器旁边。两个小时后,我就和面试官说了说解题的思路,给他看了看我的代码,看上去他还挺满意的。 在经历了两个星期漫长的煎熬等待后,我终于等来了IBM的实习Offer,拿到Offer的时候我相当兴奋,因为这或多或少证明了我的能力。我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高兴归高兴,但是对于这份实习本身,我是相当"稀里糊涂"的,完全不知道那个组干的什么事、用的什么技术、Mentor带实习生的风格如何……种种关于这份实习的实质性的内容,我一概不知。当时的我也根本没有意识去调查,只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实习了,一定要抓住机会。 被动的实习过程 在盲目的开心中,我带着种种美好的憧憬开开心心地入职了。我的Mentor并不是面试我的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她把我带到一个会议室,拿出一张纸说,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算法实现了,我们要用在我们的系统里。我接过纸,一头扎进Lab开始钻研,心想一定要好好写,开个好头,给Mentor一个好印象。由于算法和系统非常复杂,而且我对系统的其他部分不了解,也没有文档说明,于是花了三天把算法完成(包括调试),但是Mentor还是责怪我花的时间太久了。当时的我觉得很委屈,但我想,自己来实习就是学东西的,Mentor说我做得慢了就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还是要虚心接受才行。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Mentor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求好,而且越快越好,这样的带人风格对于菜鸟级的我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后来又做了几个小项目,所用的技术是我完全不熟悉的,有的连听都没听过。Mentor是个智商非常高的人,但她习惯以她的标准来衡量我,给我的学习时间通常很少。我初入职场,表现得战战兢兢,明知时间不够也不敢说,通常是硬着头皮就开始做了。本来领域知识就薄弱,项目的前期学习又严重不足,结果开发时间总是不够,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干到夜里12点多,早晨7点刚过又爬起来上班了。但比起辛苦,最难受的是干得被动,这种被动又导致Mentor对我的不满,施加的压力也越发大了。虽然最后项目做出来了,自己也觉得项目做的还不错,但是Mentor就是觉得我做得不好,觉得代码质量不高,觉得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逐渐达到了心理和生理崩溃的边缘。三个月后,我决定离职了。 我哭:第一次实习失败了 就在我准备向Mentor提出离职申请的时候,Mentor主动找我谈话了。那天,她把我叫到一个小会议室,对我说:"唐雅薇,你回去把项目的文档好好写一下,然后看看有没有别的实习机会吧。"我愣了,这不就是宣布我下岗吗,听了她的话,我什么都没说,Mentor见我没大的反应,就出去了。她前脚刚离开会议室,我就开始嚎啕大哭,连日来的辛苦、被动、压抑……各类委屈一起涌上心头。 哭完之后,我回到Lab写了文档,然后收拾了一下,回到学校。 第二次邂逅 回到学校后,我十分沮丧也感觉到十分丢脸,开始重新质疑自己的IT能力。就这样在宿舍颓废了两个星期,一份新简历都没投。一方面我想休息一下,另一方面,我实在是失去了再战的勇气。两周之后,我觉得不能再这么颓废下去了。我对自己说:"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吧,试一试,勇敢点。"于是,我又重新开始了寻找实习的旅程。 同样的失败,我决不让它重来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我没有急着投递简历,而是仔细回顾了第一份实习的经历。那会儿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被动",这种"被动"固然和Mentor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我自己也要负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对于这份实习,我没有做任何的调研就去了,感不感兴趣倒先不提,甚至连是否适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学习的东西和自己所擅长的严重不符,学习起来又发现没有多大的兴趣,更不懂得勇敢地为自己争取多一些的学习时间,这些都是我的失败之处。 这些失败,我决不让它再重来一次 新一轮的实习简历投递之前,我重点关注了所招职位的技术要求和项目介绍。不巧的是,我这回投实习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公司开放的职位非常少,所以,连着大半个月,我都没有找到实习,不过由于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实习,我已经感受到了着急的代价,所以当时心态还好 我笑:自信回来了 某天,一个同学告诉我IBM CRL的另一个组在招实习生,要求有地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的背景。我觉得有些别扭。但是,现阶段没有多少实习机会,像这种比较适合我的更是少而又少。我说服自己说,为什么不先去试一下呢?于是在详细了解了那个组的情况,并对简历进行了修改之后,我投递了简历。一番面试之后,我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我心里很犹豫,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原来的Mentor,另一方面,我实在是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想,我不能够再逃避了。于是,收拾了一下心情,我去上班了。 新的座位还是在原来的Lab里,刚来的头几个星期,我都躲在我的小角落默默编程,生怕被原来的Mentor看见,直到后来她发现了我。我们友善地打了招呼。突然间我觉得,从前的不愉快都已经过去了。 新的实习由于比较符合我的背景,干起来一点不被动。由于专业相关,即使是学习新的技术,概念的共通性也使我不觉得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很吃力,加班的现象自然少了很多。新组的氛围也很好,同事之间关系很融洽。 这份实习一共持续了近七个月。失去的自信也慢慢地回来了。 两次出入CRL,我认识到不管干什么,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对要干的事情要所有了解,才不容易被动。不过这也有一定的坏处,特别是在实习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果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容易把技术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对拓展视野不利。但是,只凭激情去挑战自己的不熟悉的领域,也不是特别好,还要讲究技巧才是。我的第一次CRL之旅就给出了惨败的例子。 第三次邂逅 我觉得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显示出它的力量。至少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以为我和IBM缘分就此止步,但事实远非如此。 2008年9月,我开始了求职之路。12月中旬,由于个人原因,我最终将求职目标转移到上海。可我一直没投过上海的职位,而此时招聘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软院的优势。软院鼓励大家实习,而同学们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大部分的主流公司里面都有我们的师兄弟,这样,我们可以从内部获得第一手的招聘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打听到招聘职位的基本信息。 于是,我开始在同学们之间打听上海公司空缺的职位。一个同学告诉我上海IBM最近开放了一个名额,问我是否有兴趣。由于时间紧迫,我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就请同学推荐了。过了几天,那个部门和我预约了电面的时间。 面对面,让我拿到这个Offer 这次电面是我经历过的最正规的一次电面,电话那头有三个人,各自负责了不同的部分,他们的问题主要从简历出发,然后根据一个点逐渐深入。过了几天,上海IBM的电话又打进来了。HR说,可以有两种方法继续下面的环节,一是继续电面,二是我亲自去上海跑一趟,我想了想,选择了后者。我不是随便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之前的一个姐妹告诉我说,他们公司以前电面过一个外地学校的大牛,实力非常强,一至三面虽然都是电面,但却是一路绿灯,但是Manager面试给否了,Manager给出的理由是:"No show"。 我心想,面对面可以让Manager对我有直观的认识,而且在尴尬的时候至少可以笑一笑缓和气氛嘛……所以还是亲自去一趟比较好。只是开销大点,不过能用小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拿到Offer才是王道。 或许是心理状态比较好,加上之前积累了很多面试的经验,再或许是我亲自出现的行为也给自己加了分,整个面试的过程都很顺畅,上午开始面试,中午就给我发了Offer。 在发Offer的时候,Manager问我会不会拒掉这个Offer,我并没有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因为我的心里有犹豫,并不是因为怕现在签了,以后会失去更好的机会,而是因为那会儿我并不十分清楚这个组是干什么的,我怕重蹈覆辙,再犯第一次实习的错误。回来后的一个星期内,我所有的工作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个组,得到的结论是:这个组还不错。我在这里可以锻炼交流能力,也可以看到产品全貌,还可以锻炼开发能力,这些技能都符合我的职业规划。 至此,我的找工作历程也就尘埃落定,我和IBM也缔结了更加长久的缘分。 我的实习心得 实习的时机。实习密集期集中在4、5、6月份,暑期实习,4月份以前比较少,11月、12月会有一次,而8、9、10月份不会有太多实习机会。 实习的方向。建议多找工程性的实习项目。虽然这些地方很难有机会看到所谓的"未来的技术,思想的火花",但是这里能练到扎实的基本功。 实习怎么做。实习的时候不能只凭激情,刚去的时候大家都有激情,这时靠的是踏实和认真思考。等到大家干累的时候,这时拼的才是激情。有困难要及时提出来,不要怕。害怕的后果只是让自己越来越被动。 求职之路 定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准备还是不足 找准个人定位:迈出求职第一步 不得不提的是我找工作的经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9月份,摩根的宣讲会宣告了我找工作历程的开始。摩根的宣讲会相当不错,听了之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加入好公司。不过不管加入什么样的公司,投简历始终是第一步。 有人说,找工作要海投简历,以增加命中率。我又想起第一次找实习的时候,就是因为海投,没有针对性,才落得个失败而归的下场。一个朋友告诉我,找工作就如同婚姻,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千万不能海投,到时候一个你不喜欢的公司给了你Offer而且还逼签,你喜欢的公司又迟迟没有回音,这个时候是签还是不签呢?与其那个时候痛苦,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好目标。而且,找工作和实习不同,实习不喜欢可以走人,但是工作是不行的。可见海投并不好。可是投什么好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 答案简单,但现实中却没那么容易。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第一份实习结束后,我曾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未来,研一时对自己女生角色定位的迷茫又重新回来了。那会儿在求职网站上看到的职位只有开发、测试,还有一些则是搞研究,我当时就想,当研究员哪是我干的活呀。不过我又能干什么呢?难道我要写一辈子Code吗?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自己的职业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没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不敢贸然投递简历。不是不敢尝试,也不是害怕试错,只是我觉得,人的精力有限,校园招聘的机会又是如此宝贵,我不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职位上。 调研很重要:确立大方向 在修改简历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一门课的小组项目中扮演PM的角色,并率领小组拿到了第一名。这里的PM,究竟是不是一个我可以走的方向呢?于是,我开始对PM这个职位进行调研,因为我发现,每个公司对于PM的需求、职责都有区别,有些我喜欢,有些我则没太大感觉。在调研中,我尽量去了解每个公司的PM的定义,了解各类PM对技术能力的要求程度,以及对沟通能力的要求。 一番调研之后,我心里有底了。我开始对我要投递的公司和职位进行类别划分,并分析了优缺点: 划分好之后,我开始给每个职位做记录,并就每个职位分别写简历。就这样,我投递了我的第一批简历。事实证明,我的这些前期调研和有针对性的修改很有效。我的简历通过率很高,只要是自己研究调查过的职位,基本都有回音。 虽然心里大致确定了PM为自己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总还是觉得有些不踏实,思前想后,我才发现,我对自己的这个发展方向其实想得并不透彻,比如:我究竟有哪些特长符合这个方向?除了这个方向,我的特长是否可以带领我走到别的发展道路上?如何将特长更好地和我的技术背景结合起来?如果选择了一个方向,未来会是怎样的?这些我都不是太清楚。 在这里,我要感激一个人,她是微软的郭蓓菁女士,是她回答了我心里最后的疑问。 未来会怎样:与郭蓓菁女士的亲密接触 我去参加微软"2009校园招聘宣讲会"时,看到海报上关于郭蓓菁女士的文章。她是微软资深PM,她的魅力在于,她干任何事情都目标明确,而且事业和家庭生活有着很好的平衡。 另外,在这篇文章里她讲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PM,都有什么素质要求。看了这些文字,我当时就觉得有人在我的脑子里拍了一下。醒了!宣讲会一结束。我就往讲台冲,拦住了正欲离去的郭蓓菁。我告诉了她我的苦恼,问她觉得女生在IT行业的优势是什么。她说,女生沟通能力好,表达能力通常也很强,适合PM的职位。我告诉她,我想做PM,但是今年光景不好,竞争很激烈,我如果成为不了PM怎么办?郭蓓菁笑了笑,回答我说: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找一些比较包容的公司,去了后就和Mentor谈职业规划,让他帮你安排一些适合这个目标的工作,虽然可能久一些,但是可以"曲线救国",可以达到你的目标。 郭女士的话仿佛给我点了一盏灯,我心中的疑惑被解开了。 经过这次宣讲会,我的目标更明确了。我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在互联网上查找、在同学之间询问。我知道自己已经开始走入正轨了,我开始相信自己在IT业也可以活得精彩。 我的面试故事 第一次面试--Micro Strategy 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虽然我知道了女生能干什么,并且现在知道也怎么寻找了,但我始终不知道自己面试的时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换句话说,我找不到自己的面试风格。学长们告诉我们说面试要不卑不亢,什么叫不卑不亢?怎样就是卑?怎样就是亢呢?学长们还说对面试官的问题要积极并富有策略地回答。但是这个"度"怎么把握?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的第一个面试是Micro Strategy,面试来得很突然,还没做好心理准备,我就匆匆忙忙地去面了。接待我的是一个香港人,说的却是流利的英文,我的英文水平一般,加上之前几乎没有求职经验,立马就被吓住了。一路坑坑巴巴,说的最多的词是"er…",那个香港人倒是很有风度,一直耐心听我说,只是我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而且越说越没自信,越来越紧张,这直接导致我犯了好几个无比低级的错误。面试结束后面试官和我握了握手,我心里知道,没戏了。 自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我都找不到属于我的面试风格,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直到我面试阿里巴巴。 第一个Offer--阿里巴巴 我面试的职位是需求分析工程师,由于面试前被告知这个职位不在北京,所以对于当时一心留京的我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因此,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带着这种轻松的心情,我见到了面试官。面试官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职位展开的。他先和我简单谈了一下项目的事情,然后就开始让我分析我所做的其中一个项目的需求过程,还让画了不少图表。不巧的,他关心的那个项目里面并没有多少需求的内容,可是他却一直发问。我心想,难道就这样任由他牵着鼻子走?那我岂不是要越说越干?由于我当时心态非常放松,所以胆子也大了,我打住他的话,对他说:"不好意思,这个项目由于是研究型的项目,所以严格意义上的需求过程占比不大,不过我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需求和开发过程衔接的非常好,你想不想听啊?不过这个项目没写在简历上。"面试官有点惊讶,继而点头微笑。于是我开始阐述我熟悉的项目,一口气讲了十几分钟。他对我的阐述很满意,让我先不要走,到外面的大厅等待。我知道这次有戏了。 随后我迎来了阿里的二、三面及HR面,套路和一面差不多,有了一面的经验,加上心态无敌好,能够冷静地思考,所以后面几次面试也出乎意料地顺利。 两天后,阿里HR给我打了电话,通知我去谈Offer。这是我第一个Offer,其意义可想而知,让我觉得更奇妙的是,这个Offer我原本丝毫不在意,最后竟然到了我手上。这里一定是有些奥妙的。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这次阿里的面试和以前的有很大不同。 调整心态。没有什么必须要得到的观念,只是顺其自然,这样我非常放松,少了急躁,能够冷静的思考。 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秀出擅长的东西,整个人自信了许多,自然可以加分。 通过阿里巴巴的面试,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面试风格,总而言之就是:放轻松,多自信,把面试官当朋友来看待,享受每一次过程,哪怕是被鄙视的过程。 随后的面试轻松很多。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记录每次面试的题目,并总结教训。在接下来的面试前,我都会看看我的总结,提醒自己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最心痛的一次失利--网易有道 尽管找到了我的面试风格,但也不是次次面试都是顺利的。 我投了有道的PM,并顺利通过了笔试,进入面试环节,出于对有道的向往,我在面试前也做了充足的准备,调查了有道的每一个产品,做了同类产品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洋洋洒洒几大页。 一面、二面非常顺利,可到三面的时候问题就来了。面试官要我做了一个产品策划,给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产品,我做得十分费劲。在他对我的设计进行总结时,我仔细观察了他的表情,感觉他对我不太满意,可是有道是我很喜欢的公司,我很想要这个Offer,于是我掏出了我之前总结的有道产品文档,啪的摆在他面前,那个面试官都已经准备起身走人了,看到我的文档十分惊奇,马上读了起来,边读边点头。面试结束后面试官送我出门,他冲我笑了笑,说:祝你接下来的面试顺利。就这样,我通过了三面。 四面的经历我永远都忘不了,我倒在了第四次面试。四面的面试官相当严肃,从头到尾没有露出一丝笑容,这样的面试官是最让我发怵的了。心理上立马弱了一大截。这个面试官给我出的题目是我最不擅长的逻辑分析题。我当时看到题目就想:完了。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我根本不能专心思考。最后自然就挂掉了。 分析这次面试,我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在面试前,对公司认真调研,写产品分析报告。而我最大的错误在于:我不应该那么早就给自己下结论,遇到不会的、不擅长的要积极应对,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就示弱。 再后来,我迎来了和IBM的第三次邂逅,有了前面多次的"血的教训",这次,我顺利通过了面试,宣告了我职业生涯的开始。 我的求职技巧 及时总结:记录每次笔试和面试的题目,并在下一次笔试和面试来临之前认真复习。 循序渐进:笔试中,遇到不会的题或是很难的题,先写一个笨方法上去,然后逐步深入。绝对不要什么都不写。对于拿不准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最好使用铅笔作答,保持卷面整洁,可以降低笔试的误杀率。 主动出击:多参加公司的宣讲会,并等待最后的面对面交流环节。主动和嘉宾介绍自己,让他对你感兴趣。从而增加面试机会。很多同学在这个环节开始前就回去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后面才是宣讲会的精华之处。 想对IT女生说 务必自信,适合女生的职位其实很多。千万不要随便否定自己。 简单举例如下:PM、技术销售工程师、项目管理、测试、IT咨询、技术支持,还有银行的信息部门,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务必好好学技术。 即便是开发岗位,只要能够进入一个成熟的产品组,工作起来应该也不会有过大的难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不要以为能说会道就足够了。就算是PM,也是拿开发人员的标准来招的。 曲线救国,总会找到出路。 如果实在不喜欢纯粹的IT,那就试着去学习一些可能会感兴趣的学科吧,比如金融,比如城市规划。看看能否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急缺的。 结语:收获与遗憾--写给未来的自己 在北大的这三年,我看到了很多的牛人,他(她)们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从一个对计算机不太开窍的小菜鸟,逐渐成长为对技术不再害怕的准IT人。在这三年,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思考、实践与挫折,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我变得自信了。另外,我认识了一群挚友,他(她)们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的遗憾有很多。虽然我顶着北大的旗号,但事实上,我却没有更多地去体验北大的文化,没有参与感兴趣的社团,这些是我最大的遗憾。如果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更多地活跃在美丽的燕园中。 我的座右铭是我的最坏情况理论--做事情之前先考虑一下最坏结果,如果发现最坏结果和不做这事完全一样,那就不要再顾虑,大胆做吧。这个理论在相当多的场合帮助了我。有很多同学在找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存在着"不敢投、不敢面"的现象,我觉得这是大可不必的。很多公司的用人条件写着吓人,但事实上,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你是否具有很好的资质,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主动学习,而不是你现在掌握了多少。试一试,又何妨?当然,如果决定试了,还是要全力以赴,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地就过去了,Do or not do, there is no "try"。 总之,清晰的目标加上努力与坚持,即便是普通的IT女生,也一定可以成功。 以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这句话我很欣赏,与大家共勉: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将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标签:面试官,唐雅薇,简历,自己,面试,Mentor,实习,转载,向前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igbaby/p/1200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