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变换网文精粹:小波:看森林,也看树木(三)
作者:互联网
英文原名:Wavelets: Seeing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转自:http://yswhu.bokee.com/viewdiary.10391865.html
三、无名主意(An idea with No Name)
整个20世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了允许数据的表达适合信息的本性,他们都在努力挣脱这些限制。从本质上讲,他们既想获得低分辨率下的森林,即重复的背景信号,也想获得高分辨率下的树,即背景中个别的局部变量。尽管科学家都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他们研究的领域。他们开始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傅立叶变换自身的缺陷;他们也有了共同的解决方法,即把信号分割成没有纯正弦波的组件,它将有可能浓缩时域和频域的信息。这就是将要称之为小波的思想。
第一个进入小波的是一个名叫Alfred Haar的Hungarian数学家,他在1909年发明了现在称为Haar小波的函数。这些函数由简单的短时正负交替脉冲组成。尽管Haar小波的短时脉冲作为小波理论来教会很好,但它们对大多数应用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们有明显的跳跃线而不是平滑的曲线。例如,用Haar小波重构的图像像一个廉价的计算器显示,而且一个长笛声音的Haar小波重构太刺耳。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小波理论的其他先驱者时而不时地发表一些理论文章。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数学家John Littlewood和R.E.A.C Paley发明了一种通过octaves群组频率的方法,这样可以创造一个有很好频率局部化的信号(它的频谱在于一个octave之间),而且在时间域里也相对的局部化。在1946年,一位British-Hungarian物理学家Dennis Gabor发明了Gabor变换,类似于傅立叶变换,它把一个波分割成时间频率包或者相邻的状态,最大可能地同时在时间和频率里具有局部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组织发明了他们自己的小波分析版本,接着称为“子带编码”,“积分镜像滤波器”和“金字塔式算法”。
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所有这些技术有相似的特性,它们把信号分解或转换成能在任何时间间隔局部化的组件,也能拉伸或连接一起来分析不同分辨率下的信号,这些小波的先驱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即除了个别的专门组织外,没有人知道它们。但到了1984年,小波理论终于出现了。
PS:这是一篇很好的小波方面的科普文章,译文也很好,译者联系不上,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博主。
标签:精粹,20,信号,变换,小波,Haar,网文,频率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sggggr/p/1194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