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作者:互联网
第四十九章1 圣人无心,将心比心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优秀的领导者自己的心是空的,把老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领导者要换位思考,想老板姓所想。要学会将心比心。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
不知道各位双十一过得怎么样?大家都买了很多东西吧?双十一那天我开玩笑,我发一个微博,我还在自己朋友圈里发了个微信,在我朋友圈说,双十一大酬宾了,我讲的《道德经》200多期,全部今天免费。我是搞笑,结果真有的网友留言,真的吗?太好了,我一看我晕了,我说我是开玩笑,他真的一直认为我们在收费,其实我们一直没收费,我们一直是双十一免费来的,还有的网友就以为双十一这一天免费呢,结果一天狂听听了60多集,我一看人家留言,我都晕了,把自己搞晕了。朋友们,我们再次声明我们这全免费,一直往下讲,平时我也多注意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在讲《道德经》,希望大家来听。
今天讲第四十九章,第四十九章第一句话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实际各个版本有区别,通行本比如说王弼本、河上公本、傅本等等,都说是“圣人无常心”,“圣人无常心”就是圣人的心没有固定的,他总是在变化的。帛书乙本写的“圣人恒无心”,我觉得帛书乙本的“圣人恒无心”说的好,他总是没有心,自己的心是空的,帛书甲本这句残缺了,我们以乙本为准。
“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说这种优秀的、悟道的领导者,他的心是虚的、是空的,他没有自己这个心,他的心就是老百姓的心,以老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这句话说得特别好,这话说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领导者法则,就是优秀的、悟道的领导者要想老百姓所想,老百姓心里所装的事就是你心里装的事,我们通俗的讲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你要换位思考,不要站在自己高高的位置上去想问题,而是要下来,走到老百姓中去,看看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所想的事就是你应该想的事。各位亲爱的朋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给我们讲的特别重要的领导者法则。
这种法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形成了。我们后世,儒家有四书五经,四书是后来孔子、孟子等人写的,五经不是孔子那时候写的,是之前孔子帮着整理出来的,五经是哪个五经?五经是《周易》、《诗经》、《礼记》、《春秋》、《尚书》,原来是六经,还有《乐经》,后来《乐经》丢了,这五经是儒家拿过来当作自己经典的,并不是儒家创立的,是早在尧舜禹夏商周时代,上古时代就有这些经典了,这些经典是干什么用的呢?
今天我们聊聊国学的知识,我的角度可能跟别人不一样,国学这几部经典里哪一个最重要呢?通常人讲《周易》是经中之经,群经之首,《周易》是核心,我跟大家这么讲,如果把它当学问来研究,《周易》是核心,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思想是什么,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是当学说来研究的,它是当时的管理工具,是一套管理体系。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尚书》是核心,《尚书》是什么内容?《尚书》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的言论集,比如说里边有迁都了,我发表演讲,演讲的话记下来;比如说要出征打仗,出征之前讲的话记下来等等,各种各样的言论集。
《尚书》为什么这么重要?《尚书》里讲了非常重要的领导者思想,领导者思想是什么呢?《尚书》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天命,《尚书》里总是反复提到天命,天命是什么?就是上天来加持我,让我去做领导。我们不说真的有没有天命,但是天命一定是当时最能聚集起来群众的这么一个方法。除了天命之外,《尚书》里面有个重要思想是如果你是领导者的话,你要尽量放下自己的利益,为你管理的百姓去做事,这是《尚书》里讲的另一个领导者思想。《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话,比如说在里边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安定了,国家就安定了,讲的非常好。
还有一句《尚书·周书》里边的话,这话说得特别好,“天视是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话什么意思?不是说有天命嘛,老天爷不长眼睛,他看东西通过老百姓的眼睛看,老百姓怎么看这个领导的行为,老天爷就怎么看;老百姓看到什么,老天爷看到什么,这就叫“天视自我民视”。视是视力的“视”,当“看”讲。“天听自我民听”什么意思?老天爷不长耳朵,老天爷听东西通过老百姓的耳朵听,老百姓之间互相说这个领导搜刮民脂民膏,老天爷就通过这个听,老天就听到了,所以《尚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思想,领导者为老百姓做事叫“有德”,当然您一定是心中有“道”,然后您的行为才会有德,去爱老百姓。
如果您有德的话,上天就加持你;如果你失德,不爱老百姓,为自己捞取,上天就会离开你,不加持你。所以它建立了一个体系,就是把上天的天命和老百姓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个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的很高了,所以领导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利益,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做事,这是领导者法则。这个领导者法则到今天为止,没变过。我们现在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尚书》里是有的,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也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教育自己接班人的教材,所以也是《尚书》的内容,一样的内容。
所以老子会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心,他的心不需要有自己的利益,不需要想那些东西。你就把老百姓的心里所想的东西放到自己心里就行了。这叫“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非常了不起,和《尚书》里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话讲的是一样的,一个道理,因为源头都是这些领导者总结出来的领导者法则,领导者要做到这些。
其它经典是为了《尚书》服务的,比如《周易》,《周易》是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能够揭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什么时候突飞猛进、什么时候蓄积力量,保持自己实力,这是《周易》里讲的道理。《周易》是做什么用的呢?《周易》是为《尚书》服务的,也就是《尚书》的领导者,在放下自己的利益,为老百姓去做事的时候,用《周易》这个工具,会把事情做的更好、更出色,它是辅助《尚书》的工具。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周易》是为《尚书》服务的,《周易》并不是群经之首,围着它转。实际上《周易》只是套工具,如果你离开了《尚书》的领导者法则,你去用《周易》,会越用越糟糕的,因为为自己捞取,起卦,越急越倒霉。其实坦诚的讲,不仅仅《周易》,所有这些这种玄妙的工具都是为《尚书》服务的,如果离开《尚书》,您使用这个工具都糟糕。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风水,风水其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有用的,但是你要是离泰山石敢当,哪个地方给你搞个影壁墙,开了《尚书》的法则,为自己捞取,用风泰山石敢当,哪个地方给你搞个影壁墙,水越用越倒霉,跟用《周易》是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某省交通厅的厅长连续进去了四人,为什么?第一任厅长进去以后,第二任厅长上任,为什么前边进去了?赶快找风水大师来看,大师一看,你们对面解放军第几炮兵学校,炮口对着你们呢,这还了得?杀气太重,怎么办?
沟通沟通,能不能炮口转个方向,我给你摆一摆风水,大门怎么调一下,哪个地方埋个泰山石敢当,哪个地方给你搞个影壁墙,这风水应该是万无一失了,没问题了。这厅长一想,大师都保佑我了,应该是吉的,我该收钱了吧,结果一收钱,锒铛入狱进去了。下一任厅长一上来,怎么回事?前面两任都进去了,另一位大师来看,前面的道行太浅,您看我这个,我给你摆,我的道行高,我摆的万无一失,风水是大吉的、最好的,所以放心了,感谢大师,大师真了不起,大师走了以后,大师保佑我了,我收钱吧,一收钱又进去了。连续进去四任,您瞧见没有,不为老百姓做事,为自己捞取的,越用这些工具越反。
《诗经》是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彰显《尚书》道德体系,《礼记》是用礼仪的方式等等,所有这些经典都是为《尚书》服务的。我给大家讲的只是每天10来分钟跟大家聊一聊,平时我要讲课的话,会讲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不是学问,不要当学问来研究,现在国学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些内容都当学问来研究,哪个字怎么讲,这个东西怎么背,应该背什么?这是管理工具生活中、工作中要用的,如果您把这个顺序弄颠倒了,你很快就把“道”变成“术”了,你去关注这个“术”了,就糟糕了。
所以《尚书》讲的就是“道”。因为《尚书》是各种行政文体,所以它这些“道”隐藏在各个话里边,因为它有时候谈论怎么打仗,为什么打仗,讲这些事,这里会带出我们怎么做领导者的法则,而《道德经》是特别精炼的把领导者法则给提炼出来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就是《尚书》的思想核心,有朋友讲,罗老师您又讲的都是领导者,我们老百姓听这个有什么用啊?有用的。作为领导者你要想老百姓所想,作为普通人你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想别人之所想,经常要知道换到他那个角度我会怎么想,明白他的感受了,不应该这样,您就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人与人之间冲突就会少很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说某老太太跟另外一个老太太聊天,俩老太太聊天,那个老太太问听说你姑娘结婚了,嫁出去怎么样?幸福不幸福?我姑娘可幸福了,我姑娘出去以后,我女婿对她好,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不用做饭,全她家的婆婆给做,她回家就吃饭。衣服全给他们洗,一天不干活,什么都不干,整天就是一个享福,我姑娘嫁的太好了;然后那个老太太又问听说你最近儿子也结婚了,儿媳妇怎么样啊,我这儿媳妇让她干活呗,每天做饭她做,每天洗衣服也是她洗,每天整床单也她弄,叠被都她弄,干活特别好,我就省心了,我什么都不用干。
您说老人聊天有什么问题吗?你姑娘嫁出去什么都不用干,别人姑娘嫁到您家来就什么都得干,这说不过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没有将心比心,没有想到嫁到您家的姑娘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您没有把自己的儿媳妇当做姑娘来看,为什么会这样?自私在作怪,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我什么都不做才好呢,别人什么都做才好呢,我孩子的利益永远是第一的,女婿、儿媳妇都是外人,我都要他们为我们家干活,这种想法是家庭不和的根源,为什么?不公平,因为她缺乏这种将心比心,把自己放到人家的位置上去想一想的这个能力,所以这种将心比心的能力,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后世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法则。
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古老法则里,这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能力,甚至被认为叫“黄金法则”。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黄金法则,您明白这种道理了,您一定跟别人处的好,但如果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您跟别人一定相处不好的,所以这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道理。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聊到这儿,今天聊的从古代国学经典到婆媳关系,都聊到了,简单聊一聊,但是各位要理解这里的核心,也就是说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问一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我们工作中经常用没用到,今天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跟大家来分详《道德经》的内容,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第四十九章2 用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
对于善良的人我用善良对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良对待他们,这就得到了善的真谛。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孔子与老子孰高孰低?位置不同,约束也不同。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来聊《道德经》。今天讲第四十九章,前面我们学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今天讲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这里边字稍微有点差异,帛书甲本写的是“善者善之”,我们通常看到的王本、严本、傅本、河本等等写的是“善者吾善之”,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就按照帛书甲本讲。
“善者善之”,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善良的人,我依旧以善良对待他们,“不善者亦善之”,就是心里边想的没那么好的,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们,这样才真正的得到了善的真谛。叫“德善也”,这个“得”字,所有版本写的都是道德的“德”,“德善也”,实际道德的“德”通得到的“得”,应该是得到了善的真谛,一般可以这么解,也可以解成德行真的善了,这段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善良的人我们以善良的态度好好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好好对待他。有人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讲错了?不善良的人我们应该惩罚他呀,怎么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好好对他?这能行吗?那不得寸进尺吗?怎么这才是真正得到善的真谛了呢?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争论,老子讲,“抱怨以德”,你怨恨我,我还以好的品德对待你好。可是在儒家经典里边,孔子讲的是“抱怨以德”,那“何以报德”呢?你怨恨我,我拿良好的德行来报答你,你要是对我好,我还是拿好来报答你,总该有点区别吧,所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孔子讲的话。历朝历代都在争论,到底是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多数人认为孔子高明,孔子讲的区分多好,人家分开了,人家更高明一些,有不同的层次对待方法,实际上为什么这样呢?孔子讲的是做人的最底线,是给老百姓讲的,孔子的思想基本上给老百姓讲的。
老子的思想是给谁讲的?我一再说,老子讲的是管理者的智慧,是管理者应该怎么去面对你的被管理者,如何面对群众。当管理者面对群众的时候,群众怨恨你,你就需要去怨恨群众吗?或者说您跟群众叫真吗?我们以直报怨,我们较真到底谁对,我们讨论个清楚,老子讲的是领导者对群众,群众即使恨你,你也要以德行来教育他、感化他,这是领导者对群众的角度,群众之间最好以直报怨,这是底线,就是以公平去评判他们,因为这些圣人们讲话对象不同,一个是对领导者,一个是对普通群众,所以才有了这种差异,结果大家不懂,反而是谁高谁低,没有高和低,角度不同,你采取的方式不同。
老子这里讲,“善者善之”,善良的老百姓我对他好,不善良的您也要对他好,因为这个世界上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事。所以前面老子为什么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你要设身处地地去想他在想什么,有些人你看着他表面不善良,但是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都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纽约市过去发生过一件事,一个老太太偷面包,被面包房的主人给抓到了,偷5个面包,老太太拿着面包跑,被面包房的主人一把抓住,拉上法庭,你偷我面包,要判刑。如果从我们普通定善恶的角度来讲,老人一定是恶,不善的,因为他偷面包违反了我们人类的准则,但是法庭审判,审判的时候说为什么偷面包?她说因为我家里的孙子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没有东西吃,实在是太饿了,所以我去偷面包去了,这是实在没有办法。
按照法律判应该怎么判呢?应该判她罚款或者监禁,罚款交钱可以,交出几倍的钱来,判她你要交多少钱,罚你钱,判完以后,这个纽约市当时的市长当时就说,现在我请在座的现场听的先生们,我们所有人,他把帽子摘下来,每个人往这个帽子里放钱,我们要赔偿,因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让一个老人居然为了孙子没有饭吃而去偷窃,这是我们的罪过,所以我们捐钱给这个孩子让他吃饱饭。您表面看用善恶去评判,她做的是恶,但是您换个角度,您找里边的根源,有可能你就会发现原来她有她的原因,这时候领导者要怎么办?领导者不是简单评判一个善恶就结束了,而是要将心比心,找到她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我以善良去感化她,去改变这个环境,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前边讲《道德经》的时候,一再讲这个理论,我们所说的标准其实有的时候只是表面现象,你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标准就改变了,不要轻易的断定善恶,尤其是领导者,你要知道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形,换个角度来看,我能发现什么能够让我管理的更好的角度,所以这是领导者要去思考的。有朋友要说了,罗博士您讲的又是领导者的事,我们老百姓之间能不能这样呢?我觉得老百姓之间如果达到这个境界,那是更了不起的,孔子所讲的“以直报怨”那是最底线,最起码要“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之上,老百姓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也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的境界。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有恶的人,我们怎么对待他。我给大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2000年的时候,当时在扬州有一个中德合资的公司,跟奔驰合资,奔驰派过来一个经理,外方经理一家人在扬州那住着,晚上有4个江苏的年轻人,到他家隔壁偷东西,结果一看隔壁这家空房子没东西,于是又转向德方经理这家里,结果一进去被德国经理发现了,然后语言不通发生冲突,就打起来了,这4个年轻人就把德国经理和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全部杀害了,一家4口被灭门,结果很快这个案子破了,4个年轻人被逮住了,按照中国法律绝对要判死刑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个德国经理的母亲从德国知道以后,来封信,请求法院能不能不判这些孩子死刑,因为是4个年轻的生命,既然我儿子他们一家4口失去生命了,要再失去4个生命太可惜了,给他们惩罚,判刑可以的,但是能不能不判死刑?按照中国法律必须执行,因为这是我们的法律,所以还是判了刑。谁也没想到的是,德国经理的母亲千里迢迢从德国来到中国,号召整个南京地区的德国人,成立一个普方基金会,普方就是德国经理的名字,他儿子的名字,成立基金会做什么?他们认为为什么会出现4个年轻人入室被人灭门这种事,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得到的教育不够,他们一定心灵没有那么纯净,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恶”才在他的心里边战胜了“善”,怎么办?我们不要让悲剧再重演,所以我们拿钱,大家拿钱进行教育,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一下资助了400多个贫困的孩子上学,这位母亲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我要找的原因为什么会如此?我如何去改善他,让悲剧不再发生,这种状态就是“德善也”。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我每次看这个新闻都很感动,这是大事,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如此,周围的人,比如说同事关系,善良对您,好的我善良对待您,为什么?因为爱的循环,各位如果看过我写过《弟子规说什么》这本书,里边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弟子规》是儒家的学者编出来的,但是实际上符合“道”的法则,里边重要的原则是爱的循环,就是你善良对我,我也善良对你,可是你不善良对我,我怎么办呢?这时候是需要一个改变的,如果你不善对我,我也不善对你,我们俩对抗下去,生活没好,需要改变,从谁开始改变呢?我们从自己开始改变,我就以善对你,来破坏这个循环,我以善对你,你还恶,我还善,慢慢慢慢循环变成了善与善的交流,一般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就没见过哪个人真是十恶不赦,我天天以善对你,你还整我的,很少有这样的人。
我们说一般人,都是我会感化你,最终我们进去爱的循环,这是人生的法则。你一定要周围都是爱的循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说同事,对我总是有敌意,你要不断的想,为什么?我换位思考,在他这个角度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某一次怎么怎么样,你慢慢跟他解释清楚,慢慢以善对他,改变他的印象,一定有原因的,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是完全没有原因产生的,一定是有因才有果的,我们找到那个因分析它,然后慢慢改变它,慢慢进入爱的循环,那么你跟周围的人都是以善对善、以善对善,这多好啊,所以这叫“不善者亦善之”。
你进入这种境界以后,你就“德善也”。你放心吧,你得到善的真谛了,或者是你整个德行显示出的就都是善了,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工作中、在家里,全追求这种境界,我就不多举例子了,自己联想一下,婆媳关系是不是如此?
我不多讲了,今天就讲到这儿。朋友们,留个作业,我们回想一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朋友们,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来讲《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3 诚信的力量,你相信吗?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
对于诚信的人要相信他,对于不诚信的人要使他变得诚信,这是得到了信的真谛。
领导者要自己先做到诚信,才能感化别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前面我们讲老子这几句话很有意思,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意思是领导者对老百姓,善良的人我对你善良,不善良的人我依旧对你善良。昨天我们分析了,这是得到善良的真谛。
今天讲“信者信知,不信者亦信知,得信也。”这个信是书信的“信”,当诚信讲。这个信字为什么跟诚信能连在在一起?这个信左边是“人”,右边是“言”。为什么说人和言放到一起就是信?过去的信叫函,手写的东西叫函。我给大家讲过这个道理,手写的叫函,这个信是带信儿、口信儿。意思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儿子出门了,走到多少村子之外,往南边走100里去打工,我让村里谁去带个信儿。“你往那边走,你给我儿子带个信儿,让他腊月二十之前一定要回来来呀,家里面等着他呢。你这个信儿带的怎么样?你带的一定要准确,因为在嘴里面呢。
有的人记性不好,跑着跑着玩,到那忘了,“你们家让你正月二十回家”。你看腊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不一样,差了一个月,过完年再回家,你就记错了。真正的口信一定要记得清楚,一定要讲清楚,告诉他准确。写下来是变不了的,但是带的口信儿最大的特点是一定要准确。对这口信儿没有别的要求,您不用客气,来函收悉,不用记这个东西,就记最主要几月几号什么事,你一定要把这事弄清楚,一定要说清楚。对信最大的要求是它准确,什么修辞等其它东西都不要在意。这种准确的传递叫信,后来诚信、信誉等等,全是人与人用口相传的这种坚定不移的品质,这叫信,所以,诚信这两个字就连到一起了。
老子在这儿讲“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意思是领导者怎么对老百姓,诚信的你要去相信他,不诚信的也“信之”,这个“信之”的意思是有相信他的意思,更有让他变得诚信的意思,就是使之诚信这种意思。前面的“善之”也是这样,有我善良对他的意思,也有使他变的善良的意思。所以说,不诚信的人我也要让他变得诚信,这是得到了信的真谛,也是德行变的“信”。
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呢?是这样,你守信用的人,诚信的人我相信你,我“信之”。不守信用的人我还信你。各位,您说这是不是有点傻?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讲呢?这话里还有一层深刻的含义,就是不信的人我怎么使他信,也就是说不诚信的人我要把他变得诚信了,怎么办?是要领导者自己先做到的,你去感化别人,才能把他改变过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曾经讲过苏州有一家叫固锝电子的企业,这家企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二级管生产企业之一,是A股上市企业。这企业经营得非常好,为什么经营得如此好呢?他用国学的这种圣贤文化来教育员工,一千多个小伙子、小姑娘们,来到这个企业做产业工人,他来了以后我先教你们做人,教你们学圣贤文化,学《弟子规》等国学文化。这样这些年轻人境界一点点提升,心灵变的纯净。他们上班特别有意思,他们上班不需要打卡机,一千多个员工上班不需要打卡机,全凭自觉。大家有这样的诚信吗?我偷懒、晚一会儿又怎么样?没有打卡机,没有人计算到底谁来晚了。
这个时候难道就单单学《弟子规》就能够让人们心灵变得这么纯净吗?变得这么守法吗?不一定,很多单位都让员工学《弟子规》,但是员工其实一切依旧,员工觉得这老板讲的东西没有什么用,这东西骗我们,洗脑,员工反抗。为什么反抗?老板自己可能没做到。而固锝电子老板叫吴念博,吴总他自己做到了,自己学而且自己做到了。他早晨只要在班上,只要今天上班,他早晨一定到点就在厂门口迎接大家上班。他们整个领导层都有这个风气,早上上班给大家鞠躬,感恩大家,欢迎大家上班,“早上好,早上好。”问大家上班,给鞠躬。在这种气氛下,您做到了,员工才能做到。所以是你先信,员工才能信。这个信是从领导这儿来的。当这个人不信的时候不要着急,您自己先做到了,慢慢感化他,他就会跟着你改变,这是领导者对员工的带动作用。所以老子讲“信者信知,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就是领导者对员工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的,《道德经》绝对不是就是给领导者讲的,老百姓用了以后,我们人生会改变。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夫人要上街买东西,曾子儿子就跟着,“妈妈,我也要去。妈妈,我也要去。”他妈妈就说:“你不用去,没事儿,等回来我给你杀猪,你好好在家待着,我回来就给你杀猪,给你吃肉。”孩子一听,有肉吃,那我不去了,就开心了。然后他妈妈就上街买东西,一回来一看,曾子正在杀猪。“我骗孩子呢,我为了让他不跟我去,我骗他,我说的杀猪其实我没想真杀。一年就养这一头猪,你现在就杀,过年吃什么?”曾子跟他说:“不行的,你可不能这样骗孩子,您骗孩子一次,失信于孩子,孩子以后不相信你了。你所教育他的内容,他都认为是假的,骗他呢,你将来怎么教育他呢?所以我们要说到做到,既然答应孩子要去杀猪,那你就要杀的,否则你就失信于他,我们要以诚信对待孩子。”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典范。我们很多家长其实犯的错误就是跟孩子说一套做一套,你本身没有做到这个信字,你怎么能让他信呢?你都不诚信,你怎么能让孩子诚信呢?你将来教育他,孩子会相信吗?我妹妹罗玲教育小孩儿,她特别重视这点。我妹妹是这样的,坚决不要诓孩子,不要骗他,不要有任何事骗他。你只要说一会儿去干什么,你一定要去做。一会儿我带你上街,那你就一定要带孩子上街,否则就不要答应孩子,不要对孩子许诺。我妹妹要求家人也都这样做,所有人你跟孩子说什么一定要表里如一,不要骗孩子,不要现在为了怎么样,为了让孩子暂时安定下来我去撒谎,千万不要这样,你说什么你就要做什么。
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个要求是挺高的,但是您真的做到了,孩子就相信您,孩子心灵就纯净,他就变的诚信起来,他跟你的关系就是互相信赖的关系。否则很多孩子和家长是不信赖的关系,为什么有家长不断教育孩子,孩子一点不听,而且跟你逆反?就是因为你们没有建立起来互相信任的关系,孩子跟你在斗,您说的话孩子心里都要翻两个个儿来想,“这真的假的,没骗我吧?”您这样还怎么教育。所以,老子所讲的这些道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用,而且您用了以后会发现,好像慢慢在改变,整个关系在改变。您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境界啊。
现在又有个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能做到“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一定是您的境界提升了,您悟道以后,觉得自己的得失没那么重要。否则“不善者”,你会觉得伤害我,我会跟你对抗。您会觉得无所谓,没有那么重要。不诚信,对我撒谎,气死我了,你把我面子放在哪了?放下,无所谓,这一定有他什么原因,我换个角度来感化他,让他变的诚信,我慢慢逐渐用各种方式来影响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把自己放下了。如果一旦把“我”横在心中,你就做不到这一点,你往往会跟他对抗,你把自己放下以后,你境界提升了,你才能做到不在意他。
我总讲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当年平定宁王叛乱,自己一个人把仗全打完了,一个战争平定了。皇上带着大军南巡,来了以后发现你一个人都弄完了,给武将都气坏了,武将都想,我们都想给子孙后代弄点爵位的,你一个人给搞定了,我们白跑一趟,我们像二百五似了,白跑一趟,气死我了。然后派兵痞到他府门前骂他,整他,我出气。“不善者”、“不信者”都来了。
王阳明怎么办?他是放下自己利益,我平定宁王叛乱,没有功德,忘掉它,没有荣誉,侮辱忘掉它,我跳出来完全不在这里面计较个人得失。我跳出来看问题,南方那么大太阳,在太阳底下骂人骂得那么累。王阳明问:“你们给奖金不?这么干活不给奖金哪行?来,拿钱,分奖金。”“渴不渴?这么热的天,口干舌燥。来,上酒。”喝酒、喝饮料,慢慢喝、别着急,骂人是体力活,慢慢骂不着急,喝好了再骂。到了中午说“饿不饿,没饭吃哪行啊?杀猪,吃肉。”吃饱了饭,然后接着骂,不着急,慢慢骂。有人昏倒了,中暑了,赶快找医士给看病,治好了以后再接着骂,身体第一,事业第二,慢慢骂不着急。
这就叫“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结果就是这些人能骂动吗?骂不动。“王大人,您是最爱我们的人,最关心我们的人,您太了不起了,圣人,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不骂了。”走了,这就把他们变的善良了,把他们变的诚信了。王阳明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一般人对骂,我估计99%的人会跟着对骂的。王阳明跳出来,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所以才能做到“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这就是你境界高了,你才能做到的,这是老子《道德经》里面他没讲出来的话。我们仔细分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今天先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聊《道德经》,我们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第四十九章4 “闭目塞听”,混沌无欲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
悟道的领导者在管理天下的时候,非常和谐的把天下人的心调成混沌的状态,百姓的心念非常容易集中在声色欲望上,圣人会把百姓的耳目关闭上减少欲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欲望不仅是无用的甚至还会伤害你。忘掉欲望,专注做事,幸福会来到你身边。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接着讲第四十九章。今天讲的话是“圣人知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今天这些话一听大家有点晕了,讲什么呢?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老子说“圣人知在天下”,这话也说“圣人知在天下也”,帛书乙本多个“也”字。意思是这种圣人是悟道的领导者,这种悟道的领导在管理天下的时候,管理天下,“在天下”。您看《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我总是在强调《道德经》讲的是领导者法则,所以您看它总出现“天下”、“圣人”等等字样。我们生活中可以借用,但是老子这些话明显都是给领导者讲的。“圣人知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意思是什么?首先看“歙歙”两个字当闭合的这种状态讲,也当和洽的状态,就是非常和谐的状态讲。
“歙”字怎么写?左边是闭合的“合”,下边是羽毛的“羽”,右边是欠款的“欠”,这个字读“xi”。既当闭合、吸收讲,也当和洽、融合的状态讲,在这里应该当和谐的状态讲。“为天下浑心”的意思是把天下人的心给调成那种浑沌的状态,帮助大家,把大家的心变得简单。有的人说“浑心”是把大家的心调成一样,这样讲也行。我觉得最恰当的想法是,让大家的心变得像浑沌的状态那样。
接着老子说,“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这两句话很重要,前面都是形容,这两句话是要点。“百姓皆属耳目焉”,这里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说老百姓都入圣人的耳目,圣人天天观察老百姓的状态,老百姓的一举一动,他的事都入圣人之耳目。“圣人皆阂之”,通常版本写的是“皆孩之”。大家一般解释是,老百姓的事都进入圣人的耳目,圣人都关注你,圣人把老百姓当做孩子一样去爱护,这样讲是可以的,其中有一些著名的注家都在这样讲,比如说河上公就讲“圣人皆孩之”的意思就是圣人把老百姓当做孩子一样养护、爱护大家。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讲法,“百姓皆属耳目焉”是老百姓,一般人、正常人、普通人,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耳目,把意念集中在耳目上,“耳目”代表声色、欲望。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把“耳目”代替比作欲望,所以老子《道德经》经常讲,眼睛跟肚子不一样,肚子吃饱了再给他就不吃了。你吃两碗红烧肉还吃吗?还想吃吗?看着红烧肉想吐,就饱了。可眼睛却不同,欲望无穷,看到一个别墅,看到更大的别墅,看到钱,一百万、二百万,一个亿,欲望越来越多。我中彩票五百万都不多,还有中一个亿的呢。差那么远怎么办?我还要买彩票去。您看欲望是无穷的。老子《道德经》里面,经常把“耳目”来比作欲望。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讲,“百姓皆属耳目焉”,意思是百姓的心念很容易就集中在欲望上。“圣人皆阂之”。“孩”其实在不同的版本里写的是不同的,比如说傅本,写的是“咳之”,严本写的是“骇”。其实这个字应该是“阂”(he),就是闭上它。这话当什么讲呢?一般老百姓喜欢把欲念集中在欲望上,欲望容易滋生。圣人会把耳目闭上,尽量减少你的欲望。很多人讲,这就是老子的愚民政策,让老百姓越笨越好,越傻越好。不是这样的,这不叫愚民,这叫让老百姓更聪明,老百姓更有智慧。因为欲望的东西是虚幻的,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你把自己工作做好,把事做好,您欲望所想的东西都会来,但是你就天天想欲望,反而会伤害您做事本身。圣人们明白这个道理,我尽量把你的耳目闭上,让你不要增加欲望,不要总想着欲望。我觉得这样讲《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应该是对的,圣人把老百姓当做孩子,这个讲法应该太简单了一点。老子的意思其实应该是“圣人皆阂之”,这么讲应该是比较吻合老子之前讲的思想。
大家有个问题,说圣人们太没有人性了,老百姓就想一想,有点欲望有什么?你干嘛非要强迫人家闭上呢?这地方记住,一定不是强迫人家把欲望给消灭的,这里面圣人怎么能够把他的耳目闭上。圣人首先自己要把耳目闭上,就是圣人自己一定要把欲望先去掉,然后你去影响老百姓。所以这个绝对不是教化的,而是圣人自己去做到,去影响百姓的。也不是强迫让百姓不去想那些欲望,你那样做做不到,因为欲望在心里边,你管不了那么多。这句话看似讲的是圣人们去做了什么事,去让老百姓怎么样,实际上是对圣人的要求,对领导者的要求,您领导者自己必须做到,然后下边老百姓才能这么做。
大家又问了,这样做真的有用吗?难道耳目真要闭上吗?欲望真的要闭上吗?没有欲望我们凭什么创业?我们凭什么去做事?我们没有做事动力了。难道这社会不是靠欲望的推动来进步的吗?我跟大家坦诚地分享,其实欲望想消除干净,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我们不可能消除欲望,欲望一定是有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根本就灭不干净,而且欲望会不断地滋生,只要人活在社会中,欲望就会不断滋生,会不断的大的。老子这段话的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老子知道,欲望会不断的大,所以他帮助你降温,帮助你去掉,尽量去、尽量去。这是这些伟大思想家高明的地方。
他看出人性的弱点就是欲望不断增加,他帮你降低。因为欲望增加后会互相侵犯别人利益,为了欲望会侵犯别人利益,会互相伤害,所以尽量去掉欲望,但是绝对去不干净的。保持低欲望的状态,我们能够在一起生活的很好,而且就每一个个体来讲,如果你把欲望去干净了,去低头做事、认真做事,您欲望中所想的东西其实都会实现的,而且可能会收获的更多。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拿我自己举例子,不讲别人,我总拿自己举例子。比如说我与小汽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都喜欢车,名车、好车漂亮,车代表一种财富、身份的象征等等,代表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的品质。我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车,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特别向往车,看着别人开车就羡慕,我当时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不懂任何“道”的东西,就羡慕开车的,特别特别羡慕,就觉得看人开车就想摸一下,这车真好,开车的小伙伴多气派,人家聚会开车,车门一关下来,带着那种气势,喜欢得不得了,有的朋友买车我都很羡慕。可是自己生活一团糟,没有赚钱,所以距离买车就很远很远,只有羡慕的份。这时候欲望很多,欲望很高,就是羡慕。
各位可能难以想象,一个年轻人对车的渴望,你真的想象不到,当时对车就是一种痴迷的状态。自己没钱怎么办?就想跟家里要钱,没事儿在我父母面前就讲车的好处,“你看谁谁买辆车,你看我那个朋友也买辆车,有车去哪可真方便。”我爸妈就不接茬,我爸这人比较固执、比较保守,我爸就说:“我们家不需要车,我们家人不需要学开车,那个东西没有用,太奢侈了,记得永远不要开车。”我父亲这一定调,基本上家里就再也没有人附和我了,这是空有欲望。
其实这时候我的欲望很多,但是没有根基,没有工作,那您凭什么把欲望变成现实呢?在中国有句老话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看见鱼在里面游,不如回去把工作做好,把网结好,您天天羡慕那个鱼没有用,这个时候应该做事。多亏后来我明白这个道理了,反而忘记了欲望,我反而忘记车的事。这时候专注于做事本身了,要为大家写书,要为大家讲课,要帮助电视台去策划电视节目等等,有很多事要去做。你做事以后,你为大家奉献了很多很多,我几乎把全部的能量动员起来为大家做事。结果大家回报给你,慢慢慢慢有积蓄了,反而真的买车了。
当真的开到车以后,发现这个车很费油,因为不断加油,一次加油几百块钱。我就想,我现在对车浪费油特别心疼,反而觉得骑自行车好了,买个自行车,就觉得这个东西不消耗自然资源,全环保的,反而你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当然了这是后话。但是就我当年对车这种羡慕,那种欲望,那种苛求,到最后认真做事反而能拥有它,我觉得这个过程体现了两点问题:第一个,欲望没有那么大的用,因为天天想这事,没去做事,这事根本实现不了。所以我觉得欲望是无用;第二个,欲望会伤害自己。因为欲望会越来越大,可是你总实现不了,你自己就会充满了沮丧感。欲望出现以后,会让你得到伤害,反而你忘记欲望,把你的耳目闭上,认真的扎实做好事,把这鱼网结好,放心这个鱼会来到你身边的。
老子《道德经》就讲了这样一个道理,老子并不是说让你最后什么结果都没有,你不要欲望了,最后你也不工作了,什么都没有,不是的。老子最后讲了,要老百姓“甘其食”,吃的要好;“美其服”,穿的要好,居住的条件都要好,老子是让老百姓要幸福起来。但是幸福是什么?是工作最后一定会得到的结果,而不是你天天想幸福,你把幸福越想越大,然后你做不到就感觉失落。这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没有认真做事,最后欲望会伤害你;另外一种状态是你不要想着欲望,你把事做好,反而那些条件都会来到你身边,这样你会越来越幸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额外来的,你很开心;那个是根本你得不到,你总想得又得不到。您说这两种幸福感相差极大,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阂之。”圣人慢慢影响你,让你把欲望放下,专注于做事本身。把事情做好以后,你放心你的生活一定幸福,这就是《道德经》里给我们讲的思想。
其实我所讲的车,这只是一个符号象征,我本身说的并不是说,车代表了很多欲望里边的内容。其实我们每个朋友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特别希望想得到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像曾经出现过在我生活中的车一样,我们越想得到它越得不到,它离我们越远。我们欲望就越来越增加,越来越增加就越想得到它。所以各位反而您不如放下它,把我们的耳目都闭上,认真踏实地去做事,很可能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样小的东西,原来就是我曾经追求的像大山一样的东西,原来这样小,真的不需要在意它。我们人生真的到那个时候,笑的时候,会发现那是很幸福的。
朋友们,今天《道德经》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来跟大家分享《道德经》的内容,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标签:老百姓,领导者,欲望,老子,圣人,我们,第四十九章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