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第七章

第七章

作者:互联网

第七章1 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

 

这两天我稍微有点伤感,因为前两天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辽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来看我父亲,他们两位是在单位里边最好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我听这位宋老师聊,就说他们古代汉语教研室,同一辈的20多个老师,现在已经只剩下几人了,大多数人都去世了,然后他就一点点聊每一位怎么去世的等等,我一听非常的感慨,因为这些名字我都非常熟悉,当年我小时候就在中文系的楼里边长大的,来回跑,这些老先生们教课教的都是《道德经》,老子、庄子等等,这些东西我特别熟悉。所以,现在听到他们都去世了,我心里是比较凄凉的感觉,好像那个时代就过去了,因为在那个时候,那种知识贫乏的年代,听这些老师们聊这些古代汉语我觉得非常开心,今天我跟大家聊的还是《道德经》,聊的是第七章。

 

第七章老子上来就讲:“天长地久”。这个话很让人感慨,就是天长,你看这个天地是如此的长远,我们人可能百年就没有了,有时候你回到一个地方你发现,这山没变,树没变,水没变,但是人变了,人的头发已经白了,脸上出皱纹了,好像是我们人跟自然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比如说我前些天到罗浮山,有一块石头,当地人介绍说这是过去汉代的时候,安期生在这修炼,当时这个石头被当棋盘下棋来着。我一听,汉代,您想,到现在多少时光过去了?但是这石头可没变!当时的人用的石头现在还在那,这就是天长地久,他比我们的生命比起来要久远多了。老子就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为什么那么久远?它为什么一直存在?老子的回答是这样的:“以其不自生也”,这是老子设的一个问题,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去谋取福利,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所以它就长久,这是老子的观点。

 

我们怎么理解这事?自从世界诞生以后,物质大约分两种,一种是无机,一种是有机。无机的比如说一块石头,有机的比如说一个生命,有机和无机有什么分别?无机的变化不大,严格说它没有生命,它一直在这,没有什么外力的话它自己变化是不大的。有机的就有生、老、病、死,有进食的欲望,有繁衍后代的欲望,有获取的欲望等等。因为你有了感情,有了这些欲望,这是无机的、没有的,你有这欲望,所以你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大自然就这么奇妙,设计了两个程式,两个模式,一个是有机一个无机,一个有生命一个无生命,好像这个无生命存在得更长久一些,有生命的它要生老病死,有的动物甚至一天就死掉了,有的可能活了百年,有的几百年,但是终究要死亡的,还没见过哪个长生的。

 

 

老子就思考这两者的区别,老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求我们怎么长生,后代有人说老子在讲怎么长生,其实老子他的目的并不是探求长生,他是想找到这个自然的法则,然后看我们人怎么能生活的更好一些,他看大自然、天地是怎么运作的。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边,这个道和天下、万物经常放到一块混同,因为在天地没诞生之前,这个道是无名无形的,一旦诞生了以后,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天地和万物上。所以,有的时候,在《道德经》里虽然说是道生的天地,是这么一个关系,但是它往往用天地和万物来代指道,这是《道德经》的一个特点,所以你不能把这个关系搞的很僵硬,万物是道的孩子,它是它生出来的,它俩不是一个东西,不是的。道的功能体现在万物上,体现在天地上,天地有什么规则?这样,你看它长久的存在,为什么长久存在?老子讲,它不为自己去捞取,这是它的特点,不为自己捞取,故能长生。

 

 

 

这个是老子在揣摩天之道的时候,找到的一个规律,他认为天之道有生养万物的特点,让世界如此繁茂,但是它藏在背后,隐形在背后,它不说自己是主人,它也不为自己捞取,您说这树长好了,他一下砍走了,都拿走,没有。怎么样?再让你自己生长,它不居功,这是天之道的特点,所以老子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讲过这样的话,“万物作而弗始也”,他这个时候讲万物和天地是一样的,“为而弗恃也”,作为但是不视以为功,“功成而弗居也”,他不居功自傲。“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结果我们大家反而离不开它,这是天之道的特点。

 

 

老子的观点是我们应该效仿天之道做事,这样符合天道。但是我们人往往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恰恰违背天之道,我们所作所为往往都为自己去考虑,但凡做事就为自己考虑。所以那天我给一个国营企业讲课,下边有领导,给我写一个纸条问,说罗老师,您总讲放下、无我,我们还进取不进取?不要求回报,不要求回报人有动力吗?这问题是这样的,老子为什么总讲这道理?实际上这里边真的有法则的,就是天之道果然如此,我们如果为了自己捞取而做事,比如说我为了获取某个职位去做事,为了当一个公司的副总,为了这种事我去努力的话,这是要求回报,我要为了什么而努力;另外一种是我不在意回报,我就是为大家做事,我为了公司繁荣去做事,我尽我所能,因为我公司做的事能造福天下,我没有什么回报的想法。这两种态度,哪一个努力会更持久呢?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前边那个持久,我为了当副总我拼了命了,不见得!因为您是为了当副总去努力的,一旦你努力了公司没给你这副总,你会一拍桌子,我不干了,凭什么?我辞职,我不干了,我走,我上别的公司去!您看他的行为就终止了,而且如果您在进步过程中、努力过程中,别人又讽刺你,所以这种为了获取什么而去做的努力,非常容易终止,而且容易偏颇。人家或者不给你职位,表示了一下你就偏了,我要给别的公司干去了等等,容易受影响。

 

 

而那种我不为了什么,我就为了造福大家努力做事,这种人不会被影响,因为没有什么影响他,我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的,你不给我也无所谓的,我愿意去做。所以,这样的人,他的努力就持久,而且有力,会一直做下去。只要方向定了,我就是为了造福大家,他做的事会特别的圆融,大家夸我我也做,骂我我也一样做。这好比说是上公共汽车,您坐在那,上来位老大妈,带着个小孩,问您给让座不?两种态度,一种人是我本能的我就要让座,我这个人就要做好事;另外一种是我做了,我今天要做好事,做好事大家都看我,目光多么好啊,夸我好人。这两种态度不同,结果不同,前边那个让座站起来了,您坐下了没说谢我,没关系,到站了您走了,您没把座还给我我也不怨恨,没关系。但是图回报的那个不行了,您坐下没说谢谢我,边上人都没关注我,没看我,这怎么这么不礼貌?我给你让座你也不谢我,什么意思?你起来,你起来,把座还给我,我不让给你了,有这样人吧,新闻报过,是这样的。所以,两者态度完全不同,要回报这个稍微别人没给他回报,他就不做了,下次我也不让了,您看这人从此以后终止了这方面的努力。而另外一个人,坦然的,无所谓的,所以你夸不夸我,您谢没谢,无所谓,您下车了,您没把座还给我无所谓,我就按照我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样人坦然。

 

 

 

所以,那天听个故事,说有个法师救掉在水里的一个蝎子,大家都说,你别救这蝎子,蝎子蜇你,这法师说没事,去救,这一救,这蝎子果然蜇了一下这法师,大家就嘲笑,你看这法师愚蠢,明知道蝎子蜇你你还要去救它,法师的回答特别好,他说蝎子蜇我那是它的本性,但是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改变我的本性,我的本性是救它。所以您看,人家不为什么,就为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种人就持久。所以,老子讲的天之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不为了什么回报而做事,就是生养万物,把自己位置放的很低,隐藏在背后。老子说,这种品性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遵守的,哪一个普通老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了,那您的境界一下就提升上来了。所以,这是老子今天讲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段话的含义。

 

今天就聊到这,明天跟大家聊下边的领导者法则,老子马上从天之道转到人之道,告诉你怎么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第七章2 这样做,更能赢得大家的支持|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聊《道德经》第七章。前边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讲天地有道,在天地的显现,它有生养万物的品性,让万物如此繁茂,但是它不为自己捞取,不为自己获取,所以老子说它才能真正的长久,这是老子一直在讲的一个天道的特征,老子说我们要效仿天之道,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老子笔风一转,马上转到了人间,讲的是我们今天讲的这句话,“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就是有道的管理者,我再强调一遍,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并不是那种讲学问的圣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老子说的那种圣人,老子口中的圣人就是有道的领导者。

 

老子说,所以这种有道的领导者他效仿天之道,老子用了“是以”两个字,就是所以,因为他点名这是效仿天之道的。这种有道的领导者,“退其身而身先”,什么叫退其身而身先?大家说这不像绕口令一样吗,您到底是往后边来还是往前边去?老子讲的是一个辩证的思路,“退其身”,通行本叫“后其身”,马王堆的帛书乙本写的是“退其身”,我觉得“退其身”是对的,因为老子后边还有好多退的用法。“退其身而身先”,就是圣人把自己的利益、地位等等,放到他管理的这些老百姓的后边,叫退其身,也就是说当考虑到所有人利益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他后边,叫退其身。而身先什么意思?因为领导者为你管理的团队成员去考虑,比如公司的董事长为您所管理的公司的所有员工去考虑,把自己的利益、地位和名誉放到最后边,为什么叫退其身而身先?结果大家认为您是最好的领导,把您推举到前边做大家的领导者,这就叫退其身而身先,也就是说您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为大家竭诚做事,反而大家把你推举到前边做领导者。

 

 

 

这个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导者法则。这个领导者法则在整个《道德经》里贯穿全篇,老子反复在强调这个原理,这种领导就是一个好的领导。因为人有这种本能、私心,就是总想获取的私心,我们很多领导是这样的,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上以后,我的资源多了,大家都冲我笑,客户都来奉承我,所有员工都对我尊敬,我说话说一不二,我有资源了,所以好多领导会为自己捞取。我用了“捞取”这个词,就是不当得利,不恰当的获取,把合作单位采购大权安排到我亲属的公司,这样钱自己赚了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开始出来了。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利益就放到了整个公司所有团队成员,所有公司员工的前边了,结果您做的事就会发生偏差,您的亲属给公司的真的就是最好的东西吗?有可能会偷工减料等等。所以,慢慢经营就会出问题,大家还推举您做领导吗?有可能但凡有机会,大家就会选举,把您选下去,不让您当这个部门经理了。而那种把自己利益放到后边,全部为大家考虑了,竭尽全力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去努力,这样的人会怎么样?大家推举您做领导,觉得您是真正的好领导,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例子是有的,比如说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稻盛和夫为什么一辈子自己一个人白手起家能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为什么?凭什么?因为他27岁创业的时候,就立下自己的志愿,为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去努力,放下自己的利益,我办公司不是为自己的,是为全体员工去努力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他刚开公司没多久,十几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来他这上班的年轻学生,突然提出我不干了,说稻盛先生,你一定要保证我们以后的身家性命、我们的利益,稻盛说那我发誓我拼命为大家去努力不行吗?大家说不行,你必须保证我们,死活就要走,稻盛和夫说当时很痛苦,每天晚上回来都想为什么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最后他想通了,他说我一定保证他们的利益,我为公司做所有的努力,开公司的意义就在于为全体员工物质和心灵两方面的幸福去努力,我这么做,大家能不能留在这?大家一看,你是比较坚定的,所以留下了。稻盛和夫从此以后立了个规矩,就是自己创业一定是为全体员工去努力,我现在管10个人,我为你们10个人负责,我有2万人,我为你们2万个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努力。这叫什么?这叫后其身,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

 

 

 

所以,他后来出任日航董事长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一分钱,零工资到日航去,做到彻底无我。所以,大家才愿意追随他,大家一看这老板真是为我们拼命,所以追随他,他的公司越做越大,结果推举他一定做董事长,大家都来追随您,您的公司越来越大,您想,您是不是就变成了最大的公司的领导?退其身而身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像稻盛和夫这样的公司领导的确是稀有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本性容易让我们放到这个位置上以后,喜欢去获取更多的名、利、地位等等,容易让我们忘乎所以。这里就是我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向稻盛先生学习,这样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了不起。

 

 

 

在生活中,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也特别有好处。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这个人做的非常好,他的年薪是很高的,我不清楚具体的,但我猜几百万是应该有的,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每见到一个成功人士,我往往会单刀直入地问他,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或者我问他身边的人,他的属下、同事,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成功?他的特点是什么?我经常做这样的事儿。我问了这个人的同事,说他为什么这么成功?大家说你问着了,说这个人确实不一样,他是个农村人,家里特别穷,大学毕业刚到这单位的时候,其实别的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利益,给我5000块钱工资我就干5000块钱的活,您多让我干活,对不起,那拿奖金来,凭什么多让我干?怎么没让他干?他还闲着呢,那让他干好不好?平均分摊一下好不好?大家都会这么想,但是这个人不这么想,为什么?他觉得你给我这平台太好了,我们家里边那是家徒四壁,都是住的土房子、土屋,下雨都要倒了,给我5000块钱,太多了,所以我全力奉献,他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了,没考虑自己的利益,让我加班,没事,我拼命加,我使劲干,结果据说他当业务员的时候,他的业绩永远比排第二的多出十倍来,他的努力比别人要多出十倍来,别人都在意这5000块钱工资,他就没在意,他就希望利用这个平台为公司多做点事,所以一个月给我5000块钱工资,我做50万的活行不行?他没在意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把公司利益放到前边,结果每一次提干都只能提他。您想您有可能把第二的提上来吗?没有可能!你跟人差10倍呢,所以每次总是提他,他年纪轻轻就不断地被提拔,最后人家39岁做了整个公司的副总了。当时他的同事还在干什么呢?他的这些同学一起大学毕业分到单位来的,还是5000块钱的工资。

 

 

 

所以,大家看,这叫“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您放下自己的利益,您的进步就会快。当然了,我不是建议我们所有的人做业务,都做到排第二的十倍那么多,我觉得没必要,那会损害健康的。所以,我们适当的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这个道理,就是退其身而身先,您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大家更容易支持你,您更容易往前边走,这个是老子一直在教育大家的道理。而且,退其身以后,您的包袱会更轻,您心里边的纠结会更少,您做事才会走的更好、更快,这也是退其身而身先的道理。

 

 

 

今天我们把老子的法则给讲出来了,在后边老子会不断地强调这个法则,各位朋友,我们在新春即将到来之季,明白这个法则,我觉得那是人生一大收获,所以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迪。

 

 

 

 

 

第七章3 人生圆融无碍的前提|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昨天讲到了老子说的“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接着老子讲了今天的话:“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话实际是连在一起的,叫“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什么叫“外其身而身存”?是有道的领导者,这种高明的领导者,他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结果大家反而越来成就您,让您的企业越做越大,您说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外边,为全体员工来考虑,结果员工反而让您的利益做到了最大化。老子管这叫“外其身而身存”,这个和前边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越不在意自己,越把自己位置放低,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谋福利,大家越会来成就你的事业,这是老子一直在讲的领导者法则。

 

 

 

为了阐释为什么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反而活得更好的这个道理,我们先给大家讲个《淮南子》里记载的故事。说一位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这人有一个特点,他特别喜欢吃鱼,有人偏好这一口,就觉得鱼肉特别香,他喜欢吃鱼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我们的宰相喜欢吃鱼,所以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员、找他办事的人都琢磨着给他送鱼来,抬的刚捞出来的鱼就奔着都城来了,结果一见到他,这公仪休死活就不接受这鱼,不要,赶紧给我拿回去,您怎么拿来怎么拿回去,不能吃,对不起,送回去。您想,这大家很难堪了,这鱼拿来了,您让我们拿回去,这鱼死了,拿回去还不臭了?宰相您就收下吧,我们的礼物大老远拿来,也不能拿回去啊扔啊,您说怎么办?对不起,不收。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所有人送我的鱼我都不收,结果这客人没办法,走了。

 

 

 

公仪休的学生就问他,说先生,我就不理解了,你有这个权力啊,人在这送点礼品,又没给您钱,收这点吃的有什么?您喜欢吃鱼我们都知道,可是人家送的鱼您为什么就不接受呢?这没什么,小来小去的不用当回事,结果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学生们一听更糊涂了,您喜欢吃鱼,人家送鱼来了您却不接受,还正因为如此不接受,为什么?老师我不懂。结果他说,我接受了鱼,收多了,大家都给我送东西,我办事就会偏向他们,人家为什么给你送东西?一定是有所求,我就会偏向他的私利,我为了我自己吃鱼,为了我自己的欲望,结果做事偏向他们,一旦出了问题,我就会被免去宰相的这个职位,我当宰相舒服,我有工资可以去买鱼,好好地吃鱼,可是如果我犯了错误,收了人家的鱼,被免去了宰相的职位,我就没有工资了,人也不给我送鱼了,我也没钱买鱼了,您说哪多哪少?学生们一听,老师真高明。

 

 

 

所以,《淮南子》里说这就是老子说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个《淮南子》讲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我们人生不会为一点吃鱼的小事去想这样的事,但是您要想到,虽然吃鱼是小事,但是它反映的是做人的态度。您要是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前边,能捞就捞,您做事一定会有偏差的,最终您反而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是老子讲的“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和前边讲的“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强调,您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为全体员工去努力,会给全体员工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会觉得您是为了大家去努力的,所以大家愿意来帮您,成就您,这是给外边人的感受。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也是不同的,你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不考虑,就考虑您管理的全体员工的利益,这个时候您的内心是特别平静的,您没有包袱;您为了自己的获得的时候,会患得患失,我做这事我能得到多少?我能获得多少?您这么一想,您做这事就打折扣了。如果您放下这个包袱,我不为自己,就为大家做事,您这时候做事一定走的是最直线,因为您心里没有包袱。

 

 

 

举个例子,明代的王阳明那是高人,是悟道的圣人,他当时以文人的身份带兵打仗,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他身经百战却没败过一场,所以《明史》里边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以来(就是整个明朝历史上)以文臣用武功者,守仁为第一人(他是排第一的)”。身经百战没败过一场,其中最大的仗是什么?平定宁王叛乱。宁王起大军7万,从南昌起兵,北上直攻北京,当时王阳明作为赣南巡抚,就镇守在那附近,也是江西,王阳明正好带了小股部队去平定土匪,赶上7万大军冲来,怎么办?打不打?别人说跑吧,王阳明说打,必须打,为什么?责任所在!所以王阳明就用这点几千人的部队对付7万大军,他一边号召周围的部队来擒王,号召老百姓当民兵,同时组织战役,开始跟宁王打,结果王阳明仅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把宁王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然后生擒活捉了宁王,一个人把这个战争给彻底解决了。

 

 

 

了不起吧?王阳明为什么能打仗打出这个效果来?他评价自己,说我当时也是命悬一线,稍微不慎重就会被碾为尘土粉齑,所以他知道自己当时身处险境。为什么他每个决定做的都是对的?因为他说他把自己放空了,把自己的利益全部放掉,这个时候他做事没有任何包袱,他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为他把自己放开以后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考虑全局。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做事做不好?因为这里边随时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跟我有关、跟我有关,所以您的路线都是偏差的,都是曲线的。王阳明做事做的是最直接的决定,而且最接近事实,具有洞察性。所以,王阳明的心境不受干扰,打仗也打得效果最好,这是王阳明的心法。所以,王阳明去逝时,学生问他,说你给大家留一句什么话?他就留了一句话,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我凭着这个去做事,别人评价什么我都不在意,做最正确的决定,这是王阳明的心法。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这个内容,王阳明这个人对古代的学问都了如指掌,老子的心法他是掌握了,就是说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掉,这时候您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一定有利于全局的,一定是最接近于真理的,所以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老子《道德经》里边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讲的就是这种修炼方法,您怎么去达到这个效果?您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就是我们修炼的手段。

 

 

 

所以,无论您是领导者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生活中一点点地去做,您会发现您做事的水平越来越不同了,境界越来越高了,人生也越来越圆融无碍了,这就是学习老子的好处。

 

 

 

 

第七章4 我们一生的修炼课题|解读经典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在第七章里,老子前边讲“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然后老子接着总结说“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这是《帛书》乙本的讲法,“不以其无私欤”是一个反问句,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然后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私利吗?所以,这是老子总结性地讲了一下这个法则,就是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先付出,反而大家来成就您,最终能成就您的事业,您说您个人利益真的损失了吗?没有,个人利益反而增加了,所以老子讲了一个智慧,就是舍和得的智慧,一定要先舍才能得,这是人世间的一个法则。

 

 

 

前边我们一直在讲做领导者应该怎么办,就是“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为私欤?这是反问句,故能成其私,我们今天就不讲领导者了,大家说总说领导者,都是领导的事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老百姓明白这个,人生也会不同的。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就这个私字,影响我们很大,我们看这个私字怎么讲,什么是私?什么是公?公和私是对立的,大家看这个私字,左边是个禾字,禾苗的禾,当庄稼讲。右边一勾一点,这个字读什么?这字就读厶(sī),私有财产的私,原来就右边这个一勾一点,最早的写法是一个竖,往下走的时候然后向左边画一个圆圈,向右勾,勾出一个圆圈来,这就是最早的私字。后来,画了一圈,左边再加个禾苗的禾,意味着庄稼有归属的人,这叫私有财产,所以这个私就跟圈地一样,勾了一个圈向右,这个就是个人的。公在私的上边,大家看这一勾一点上边,左边一撇,右边一捺,向两边分,跟它正好相反的、分给大家的,大家共有的,这叫公。所以,叫背私为公,跟它正好相反的就是公。

 

 

 

私就是个人的私有财产、私有利益,这个私影响我们特别大。就拿我们健康说事,私有的概念在我们的心里一出现,您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患得患失,我们总想得到,又怕失去,因为我有拥有的感觉了,在这患得患失之间会出现七情,叫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跟个人利益相关。怎么可能呢?所有的情绪难道都跟自己的利益相关吗?都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喜,为什么会喜?因为我获得了什么东西我会喜,这个喜字就像战胜了敲鼓的状态,叫“喜”。

 

 

 

为什么怒?怒字下边是个心,跟情绪相关,上面左边是个女,右边是武器的状态,“又”在过去是一个武器的状态,这俩和起来叫奴,这种奴役的状态、心态是“怒”。

 

 

 

忧和思都跟我要获取什么东西相关,我会处心积虑地想,忧、思、虑,都和我自己要获得什么相关,我为了获取什么而去设计谋去想,这种状态叫思虑。

 

 

 

悲字下边也是个心,上边向左、向右两侧的两个羽毛,意味着分离、分开,为什么会悲伤?因为我失去了什么东西我会悲伤。

 

 

 

恐和惊都是什么来突然惊吓到我,可能我的利益突然受损失了,这个时候会恐和惊。

 

 

 

大家看这些七情大多数都和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会有关的。所以,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您七情就会越来越多,您体会一下,如果您不在意,您心里就不会有这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了。

 

 

 

古代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将军,征战沙场,胆量大的惊人,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将军自己在府上玩一个古玩,一个瓷器碗,很漂亮,结果一失手,这瓷器马上要掉地上了,他一把给抓住了,可虽然是抓住了,这心脏噗通噗通跳得不得了,然后他坐那就反思,他说这奇怪了,我每天打仗征战沙场对方千军万马我都不害怕,我心脏都没这么跳过,怎么因为这一小小的东西我的心脏就跳成这样呢?为什么?仔细分析自己,原来我在意它,这是我的财产,多么珍贵,我越在意它越觉得心里边会跟着波动。所以,在佛教的《心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什么意思?就是您没那个挂碍,您心里也不跟着波动,无有恐怖,您要是有那个挂碍,您的心就跟着波动。这七情一多了,会影响气血运行,然后会让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怎么影响运行?七情会影响气血运行,比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大家看,您说这气机会紊乱,它会伤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悲忧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大家看,五脏受伤了,这七情实际是我们很多人生病的根源,我们越是在意自己的获得,自己的所有财产等等,可能这七情就越重,越容易生病。另外一种状态是什么?是我不在意它,我放下它,忘记它,没事,我为大家多做工作,您放心吧,世界会给您回馈的,而且越回馈越多,您会越做越好,因为您不在意它,没有任何的纠结,您会做的非常的顺畅,非常的坦然,会大步往前走。

 

 

 

所以,这种无私的状态是一种养生的好状态,这种状态是让我们去了解的,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明白这道理,但是我们不容易去做到,因为我们天生就有为自己获取的这种本能。我们人大脑进化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叫爬行动物的阶段,是脑干,小脑主要是这一部分,负责动作,跟鳄鱼、蛇是一样的。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时候,边缘系统特别发达,这边缘系统就负责狩猎、进食、各种冲动、欲望等等,这个跟原始的一些本能相关,比如食欲、性欲等,获取利益的力量强,所以,在哺乳动物里边,比如说大猩猩群体,它的边缘系统就非常强大,大猩猩永远只为自己,动物学家从来没有拍摄过一个照片,一个大猩猩抱着另外一个大猩猩,然后去摘树上的水果,然后两个大猩猩分着吃,永远不会的,永远是抢,有食物了就会抢,然后暂时相安无事,所以这种为自己谋利的状态是动物发展到了动物极点的时候,边缘系统会特别的发达。

 

 

 

但是人跟它不一样,人经过很漫长的进化,进化出了一些更多的本领,就是最后一个大脑,我们形容是三个大脑,最后一个大脑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化了很长时间,我们动物学家一直搞不清楚,人类在最近的5万年里边,大脑容量增加的没有想象那么大,可是为什么人类就突然从动物里边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主宰了?原来人类一直在进化这个最后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负责什么?负责各种关系的协调,情感的协调,比如爱情,并且克制欲望,克制边缘系统的冲动。因为人类有了大脑皮层这种能克制欲望、冲动的,负责协调的复杂系统,人类才能成群的生活在一起,大猩猩最多二、三十个在一起生活,人类几百个、几千个,成为部落,联邦,建立国家,对抗恶劣自然环境,互相帮助,最后进化成功,成为人类。

 

 

 

所以,这个从私到公的转变,是人类进化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大的法则,老子一直在讲这个法则。我们人类生下来本能就在乎自己的私利,一般让1岁的婴儿分东西,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都会公平的给大家分,多出一个礼物他都会把它毁掉,绝对公平,这是遗传来的本能。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会给自己多分,不给别人,这是动物本能。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进行的修炼。有的人说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要培养他的领地意识,我觉得不用的,你放心吧,这个边缘系统极其强大,克服一辈子,未必都克服得掉,谁能够把自己的私心尽量克服掉,为大家着想,这个人就符合自然法则,就一定会成功的。就是简单的从身体结构来讲,这样的人心里比较坦然,不纠结,患得患失很少,他的身体就会更健康。

 

 

 

所以,我们看那些百岁老人,各种生活习惯都有,有抽烟的、有喝酒的、有吃肉的,但是所有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性格特别好,不勾心斗角,绝对没有没有斤斤计较的那种性格,乐于助人。有的老人就这样,邻居借什么东西拿去用,就说给你拿去用吧,没关系,没关系,自己炖个鸡,大鸡腿先给邻居的孩子吃,这样的老人就长寿,他没有纠结,七情特别平淡,所以他气血就平和,这是养生的法则。

 

 

 

今天聊了很多内容,实际这里边每一个内容要聊都有很多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开个头,老子告诉我们,“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为大家做事,结果大家反而来成就他,能够让他的私人利益最大化。

标签:大家,这个,所以,自己,老子,第七章,我们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