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天光学术】揭开神秘的面纱,你知道论文创新的实质是什么吗?

【天光学术】揭开神秘的面纱,你知道论文创新的实质是什么吗?

作者:互联网

关于创新性的理解,我们从创新这个词汇的起源来看,创新出现在技术领域,后来慢慢扩展到科学领域,它最古老的形态其实还是在科学领域。近代以来,创新是在技术领域真正出现的,比如新发明、新技术。从对创新原始起源的这种理解来看,创新包括四种类型,从原始创新一直到集成创新;从学术出版的角度来看,编辑一般会从这四个角度解释创新性,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最后一个点,编辑把它叫做新视角。编辑认为,一篇论文要么有新观点,要么有新方法,要么有新视角,要么有新材料,这种理解对我们理解创新性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理解会误导我们,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拆穿。

第一种,新方法。虽然使用了一个新方法,但是所得出了一个跟别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稿件是没有编辑喜欢发表的。

第二种,新视角。虽然选择了一个新视角,但是也得出了一个跟别人相同的结论,这种情况下,虽然你的视角是新的,但仍然没有编辑会喜欢发表这种稿件。

第三种,新材料。新材料跟新方法、新视角有所不同,在很多领域,如果真的有新材料的话,一篇论文真的就是具有创新性的,但这仅仅局限于某几个特定学科,比如史学,史学讲究的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特别注重对新材料的挖掘。当然,史学也包括各个学科史,如新闻史、哲学史等。如果你有一个新材料,能够证明柏拉图不是亚里士多徳的学生,那就厉害了。史学是特别注重史料的,比如跟史学相关的考古学,再拓展一点,像人类学,包括民俗学,也包括社会史、经济史等史学的分支学科,特别注重新材料。但是,还有多学科,比如学政治和学社会的人,如果研究的不是社会史和政治史,基本也谈不上找新材料。用一个新材料证明大家所共知的一个理论,这基本上是没用的,这个理论既然人所共知,那它就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就算提供了新材料也没用。但是史学及跟史学相关的学科,包括专门史,为什么它们有新材料就可以有创新,因为新材料可以推翻它的史论,史学讲史论、史料、史实,所以跟史学相关的新材料可以推翻它的史论,但是很多的学科在新材料这个所谓的创新性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有的研究领域可能根本谈不上寻找新材料。

最后一种,新观点。分析完以上三种对创新性的理解后,我们会发现,归根结底论文必须有新观点才具有创新性。上述三种,有二个半都是有问题的,还剩下半个只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一篇论文如果没有新观点,那就谈不上创新。从编辑审稿的角度来看,编辑想要的其实是论文中的新观点,而不是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材料。

大部分人可能感觉所讲的不仅不难,而且很简单,近乎常识,但就是这个近乎常识的东西,已经欺骗了我们好几百年了,导致我们在写论文时,明知道这种毛病比较厉害,也要犯,比如经济学的,后来蔓延到管理学,现在国内研究社会学的一些人也有这种苗头,就是不断玩数据、玩方法、玩模型,自以为弄上一个数据、弄上一个方法、弄上一个模型,论文就非常厉害了。这种实证主义的倾向仍然有往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会犯这种毛病说明你的出发点可能就是错的,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你可能把太多精力都浪费在方法和模型上了,导致最后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很多论文从标题一直到结论都是常识,仅仅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当然,一篇好论文也有常识研究,但它是常识的背叛,而不是去证明常识,因为常识是不需要证明的,如果真的要搞常识研究,那就去推翻这个常识。这是我们关于创新性的理解。总之,创新性指的是新观点,其他的都是胡扯。

一篇论文中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的创新点,我们认为这篇论文是疯掉的,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创新点。如果把创新点写到论文最后,从学术传播和出版的角度来讲,明显的这会影响到论文的命中率,之所以会影响命中率是因为“三审制”。我们称它为“三审制”,其实还是在吹捧它,国内很多期刊其实谈不上是“三审制”,其实就是家长制,但我们估且认为大家都是朝着好方面发展的,所以我们讨论“三审制”。什么是“三审制”?第一审是初审,编辑审稿;第二审是审稿专家审稿;第三审是主编审稿。如果你的创新点不在开头亮出,第一关可能就过不了,因为编辑一年大概能接到三千篇投稿,如果不在开头亮剑,编辑可能会错过。​​​​

标签:论文,揭开,创新性,创新,材料,天光,史学,新视角,面纱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1377005839/article/details/9761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