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适配器模式
作者:互联网
什么是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让原本不兼容的类可以合作无间
成员角色
客户(Client):只能调用目标接口功能,不能直接使用被适配器,但可以通过适配器的接口转换间接使用被适配器。
目标接口(Target):客户看到的接口,适配器必须实现该接口才能被客户使用。
适配器(Adapter):适配器把被适配者接口转换为目标接口,提供给客户使用。
被适配者(Adaptee):被适配者接口与目标接口不兼容,需要适配器转换成目标接口子类,才能被客户使用。
比如:用鸟叫和鸟飞的例子解析适配器模式,鹦鹉会叫也会飞,但鹅就只会叫不会飞,而且鹅也不是鸟类,创建一个适配器,把鹅转换成鸟。
第一步、创建鸟接口,对应角色目标接口
//鸟接口
public interface Bird {
//鸟叫
public void chirp();
//飞
public void fly();
}
第二步、创建鹦鹉类
//鹦鹉类实现鸟接口
public class Parrot implements Bird{
public void chirp() {
System.out.println("呜呜呜");
}
public void fly() {
System.out.println("我能飞很远很远");
}
}
第三步、创建鹅类,对应角色被适配者
//鹅类,不是鸟
public class Goose {
//鹅会叫但不会飞,没有飞的方法
public void chirp(){
System.out.println("嘎嘎嘎");
}
}
第四步、创建适配器
//适配器,把鹅类适配为鸟
public class GooseAdapter implements Bird{
//组合鹅类
Goose goose;
public GooseAdapter(Goose goose){
this.goose = goose;
}
public void chirp() {
if(goose != null){
//调用鸟叫的时候委托鹅叫
goose.chirp();
}
}
public void fly() {
//不支持该操作,可以抛出该异常,客户可以知道详情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
优点:
(1)、转换接口,适配器让不兼容的接口变成兼容。
(2)、让客户和实现的接口解耦。有了适配器,客户端每次调用不兼容的接口时,不用修改自己的代码,只要调用适合的适配器就可以了。
(3)、使用了对象组合设计原则。以组合的方式包装被适配者,被适配者的任何子类都可以搭配着同一个适配器使用。
(4)、体现了“开闭”原则。适配器模式把客户和接口绑定起来,而不是和具体实现绑定,我们可以使用多个配适器来转换多个后台类,也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适配器。
缺点:
(1)、每个被适配者都需要一个适配器,当适配器过多时会增加系统复杂度,降低运行时的性能。
(2)、实现一个适配器可能需要下一番功夫,增加开发的难度。
适用场景:
当要使用的两个类所做的事情相同或者相似,但是具有不同的接口时考虑使用配适器模式。
当需要统一客户端调用接口的代码,而所调用的接口具有不兼容问题时使用适配器模式。这样客户端只有调用一个接口就行了,这样可以更简单、更直接、更紧凑。
在Spring的Aop中,使用的Advice(通知)来增强被代理类的功能。Spring实现这一AOP功能的原理就使用代理模式(1、JDK动态代理。2、CGLib字节码生成技术代理。)对类进行方法级别的切面增强,即,生成被代理类的代理类, 并在代理类的方法前,设置拦截器,通过执行拦截器重的内容增强了代理方法的功能,实现的面向切面编程。
标签:适配,适配器,接口,goose,void,模式,设计模式,public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0303781/article/details/9438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