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k8s管理机密信息

k8s管理机密信息

作者:互联网

   

一、启动应用安全信息的保护:

 

Secret介绍:

应用启动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敏感信息,比如访问数据库的用户名密码或者秘钥。将这些信息直接保存在容器镜像中显然不妥,Kubernetes 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Secret。   Secret 会以密文的方式存储数据,避免了直接在配置文件中保存敏感信息。Secret 会以 Volume 的形式被 mount 到 Pod,容器可通过文件的方式使用 Secret 中的敏感数据;此外,容器也可以环境变量的方式使用这些数据。   Secret 可通过命令行或 YAML 创建。比如希望 Secret 中包含如下信息:
  1. 用户名 admin
  2. 密码 123456

 

创建 Secret

四种方法创建 Secret:  

1. 通过 --from-literal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mysecret --from-literal=username=admin --from-literal=password=123 kubectl get secret
[root@cicd ~]# kubectl get secret
NAME                  TYPE                                  DATA      AGE
default-token-g44kp   kubernetes.io/service-account-token   3         3d
mysecret              Opaque                                2         9s
每个 --from-literal 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2. 通过 --from-file

echo -n admin > ./username echo -n 123 > ./password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yoursecret --from-file=./username --from-file=./password 每个文件内容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root@cicd yml]# cat username 
admin[root@cicd yml]# cat password 
123[root@cicd yml]# 
 

3. 通过 --from-env-file

cat << EOF > env.txt username=admin password=123456 EOF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mysecret --from-env-file=env.txt 文件 env.txt 中每行 Key=Value 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4. 通过 YAML 配置文件:

  文件中的敏感数据必须是通过 base64 编码后的结果。
echo -n admin | base64

 YWRtaW4=

echo -n 123 | base64

YWJj
 然后编写以下文件,添加关键参数。

[root@cicd yml]# cat secret.yml apiVersion: v1 kind: Secret metadata: name: yoursecret data: username: YWRtaW4= password: YWJj

 data的数据以key:value的形式写入。

 

执行 kubectl apply 创建 Secret  

 

 
然后通过 base64 将 Value 反编码:
[root@cicd yml]# echo -n YWRtaW4=|  base64 --decode      #-n 不换行
admin[root@cicd yml]# echo -n YWJj |  base64 --decode
abc[root@cicd yml]# 

 

 

二、secret在pod中的应用:

 

volume 方式使用 Secret

Pod 可以通过 Volume 或者环境变量的方式使用 Secret,先学习 Volume 方式。 (1)Pod 的配置文件如下所示:   cat pod2.yml  

 

  ① 定义 volume foo,来源为 yoursecret ② 将 foo mount 到容器路径 /etc/foo,可指定读写权限为 readOnly  3.定义pod名称  4. 挂载的目录名与宿主机映射的目录同名。  

 

创建 Pod 并在容器中读取 Secret:

[root@cicd yml]#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mypod-c3   1/1       Running             3          2h
mypod-c4   1/1       Running             2          1h
mypod3     0/1       ContainerCreating   0          42s

可以看到mypod3正在创建,这一状态的原因有2;

一是因为延迟,等会就行

二是因为报错,执行

[root@cicd yml]# kubectl describe pod mypod3
进入mypod3查看详细状态信息,如果报错根据报错做出反应。

 

创建完后,我们进入mypod3验证:

[root@cicd yml]# kubectl exec -it mypod3 sh

 

可以看到,Kubernetes 会在指定的路径 /etc/foo 下为每条敏感数据创建一个文件文件名就是数据条目的 Key,这里是 /etc/foo/username 和 /etc/foo/password,Value 则以明文存放在文件中。       (2)我们也可以自定义存放数据的文件名,比如将配置文件改为:

 

这时数据将分别存放在 /etc/foo/my-group/my-username 和 /etc/foo/my-group/my-password 中。  执行创建mypod4: [root@cicd yml]# kubectl exec -it mypod4 sh
error: unable to upgrade connection: container not found ("mypod")
如果报此错,则是因为创建的pod不成功,即error或者正在创建中。   创建完毕后,我们进入mypod4的/etc/foo路径查看。

 

 

Volume 方式使用的 Secret 支持动态更新:Secret 更新后,容器中的数据也会更新。   将 password 更新为 mdzz,base64 编码为 YWJjZGVm
[root@cicd yml]# echo -n mdzz | base64
bWR6eg==
  更新 Secret。

重新执行secret.yml文件

 

几秒钟后出现此报错: cat: can't open 'my-passwor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sh: getcw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这是因为改变的密码正在生效,重新进入/etc/foo发现新的 password 已经同步好了。  
/etc/foo/..2019_06_24_09_42_04.419998613/my-group # cat my-password 
mdzz/etc/foo/..2019_06_24_09_42_04.419998613/my-group # 
 

 

环境变量方式使用 Secret

通过 Volume 使用 Secret,容器必须从文件读取数据,会稍显麻烦,Kubernetes 还支持通过环境变量使用 Secret。   Pod 配置文件示例如下:

注意上图里的key:username和key:password是对应secret.yml文件里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书写,不然是无法通过环境变量方式使用secret的。

然后创建 Pod。 [root@cicd yml]# kubectl apply -f pod4.yml
pod "mypod5" created

通过环境变量 SECRET_USERNAME 和 SECRET_PASSWORD 成功读取到 Secret 的数据。
[root@cicd yml]#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mypod5    1/1       Running   0          56s
[root@cicd yml]# kubectl exec -it mypod5 sh
/ # echo $SECRET_USERNAME
admin
/ # echo $SECRET_PASSWORD
mdzz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变量读取 Secret 很方便,但无法支撑 Secret 动态更新Secret 可以为 Pod 提供密码、Token、私钥等敏感数据

标签:机密信息,kubectl,password,管理,cicd,Secret,k8s,root,yml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zzzynx/p/1107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