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k8s管理机密信息

k8s管理机密信息

作者:互联网

一、启动应用安全信息的保护: Secret介绍: 应用启动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敏感信息,比如访问数据库的用户名密码或者秘钥。将这些信息直接保存在容器镜像中显然不妥,Kubernetes 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Secret。 Secret 会以密文的方式存储数据,避免了直接在配置文件中保存敏感信息。Secret 会以 Volume 的形式被 mount 到 Pod,容器可通过文件的方式使用 Secret 中的敏感数据;此外,容器也可以环境变量的方式使用这些数据。 Secret 可通过命令行或 YAML 创建。比如希望 Secret 中包含如下信息:
  1. 用户名 admin
  2. 密码 123456

创建 Secret

有四种方法创建 Secret: 1. 通过 --from-literal: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mysecret --from-literal=username=admin --from-literal=password=123 kubectl get secret kubectl get secret mysecret 每个 --from-literal 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2. 通过 --from-file: echo -n admin > ./username echo -n 123456 > ./password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mysecret --from-file=./username --from-file=./password 每个文件内容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3. 通过 --from-env-file: cat << EOF > env.txt username=admin password=123456 EOF kubectl create secret generic mysecret --from-env-file=env.txt 文件 env.txt 中每行 Key=Value 对应一个信息条目。 4. 通过 YAML 配置文件: 文件中的敏感数据必须是通过 base64 编码后的结果。 执行 kubectl apply 创建 Secret: 显示有两个数据条目,kubectl describe secret 查看条目的 Key: 如果还想查看 Value,可以用 kubectl edit secret mysecret 然后通过 base64 将 Value 反编码:     二、secret在pod中的应用: volume 方式使用 Secret Pod 可以通过 Volume 或者环境变量的方式使用 Secret,先学习 Volume 方式。 (1)Pod 的配置文件如下所示:   ① 定义 volume foo,来源为 secret mysecret ② 将 foo mount 到容器路径 /etc/foo,可指定读写权限为 readOnly   创建 Pod 并在容器中读取 Secret: 可以看到,Kubernetes 会在指定的路径 /etc/foo 下为每条敏感数据创建一个文件,文件名就是数据条目的 Key,这里是 /etc/foo/username 和 /etc/foo/password,Value 则以明文存放在文件中。       (2)我们也可以自定义存放数据的文件名,比如将配置文件改为: 这时数据将分别存放在 /etc/foo/my-group/my-username 和 /etc/foo/my-group/my-password 中。   以 Volume 方式使用的 Secret 支持动态更新:Secret 更新后,容器中的数据也会更新。   将 password 更新为 abcdef,base64 编码为 YWJjZGVm   更新 Secret。     几秒钟或,新的 password 会同步到容器。       环境变量方式使用 Secret 通过 Volume 使用 Secret,容器必须从文件读取数据,会稍显麻烦,Kubernetes 还支持通过环境变量使用 Secret。   Pod 配置文件示例如下:   创建 Pod 并读取 Secret。   通过环境变量 SECRET_USERNAME 和 SECRET_PASSWORD 成功读取到 Secret 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变量读取 Secret 很方便,但无法支撑 Secret 动态更新。 Secret 可以为 Pod 提供密码、Token、私钥等敏感数据;

标签:机密信息,kubectl,k8s,foo,管理,secret,Secret,Pod,password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aisyyang/p/1107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