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中断和异常
作者:互联网
操作系统:中断和异常
目录中断机制的诞生
早期计算机各程序只能串行执行,系统资源利用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的管理者),引入终端机制,实现了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本质:发生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
中断的概念和作用
- 当中断发生时,CPU立即进入核心态
- 当中断发生后,当前运行的进程暂停运行,并由操作系统内核对中断进行处理
- 对于不同的中断信号,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发生了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由于操作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进程切换、分配I/O设备等)需要使用特权指令,因此CPU要从用户态转为核心态。中断可以使CPU从用户态切换为核心态,使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有了中断,才能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用户态到核心态”是通过中断实现的。并且中断是唯一途径。
“核心态到用户态”的切换是通过执行一个特权指令,将程序状态字(PSW)的标志设置为”用户态“
中段的分类
内中断(也称为异常、例外、陷入)
信号的来源:CPU内部
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有关。
内中断分为:
- 自愿中断——指令中断:如系统调用时使用的访管指令(又叫陷入指令、trap指令)
- 强迫中断:
- 硬件故障:如缺页
- 软件中断:如整数除0
也可分为:
- 陷阱、陷入(trap):有意为之的异常,如系统调用
- 故障(fault):由错误条件引起的,可能被故障处理程序修复,如缺页
- 终止(abort):不可恢复的致命错误造成的结果,终止处理程序不再将控制返回给引发终止的应用程序,如整数除0
外中断(中断)
信号的来源:CPU外部
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无关
外中断分为:
- 外设请求:如I/O操作完成发出的中断信号
- 人工干预:如用户强行终止一个进程
外中断的处理过程
- 执行玩每个指令之后,CPU都要检查当前是否由外部中断信号
- 如果检测到外部中断信号,则需要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如程序状态字PSW、程序计数器PC、各种通用寄存器)
- 根据中断信号类型转入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核心态)
- 恢复原进程的CPU环境并退出中断,返回原进程继续往下执行
标签:操作系统,中断,指令,信号,执行,异常,CPU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roundtheclock/p/1660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