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概念梳理
作者:互联网
一、导论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某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 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
- 狭义的生产方式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连续不断地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所以,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 生产力代表生产的物质内容
- 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发展需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更替变化。
-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时,他就积极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要求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概念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 = ∑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 制度+组织+设施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时,它就对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和服务作用,而当旧的上层建筑为旧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对新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他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并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只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科学地、全面地把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二、商品
商品二因素
几个和价值相关的概念
1)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在量上才能够比较。
把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不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多么千差万别,相同的是他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正是由于一切商品都具有共同的东西 -- 价值,他们才可以相互比较,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
2)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变现为一个靠自己的有用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重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
- 衣服既可以保暖,也可以使人美丽
- 汽车既可以作为交通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即:商品 = 劳动产品 + 交换,例如:
- 空气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因为空气既不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用于交换的
- 某人生产出来但自用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来交换
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会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 奴隶和工人生产的小麦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下,同一个工人生产出来的铅笔,使用价值是一样的
3)交换价值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有了交换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使用价值、价值,以及是否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具有价值,所以也不是商品;另有些东西是劳动产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还有些东西,既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仍然不是商品。此外,有些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经过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说,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 对立性: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生产产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而取得它的价值就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同样,购买者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
以上这段辨析,本质上说明了为什么在商业中,企业家必须要有利他思维,因为只有基于利他思维的交换,企业家才能为消费者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才能从消费者那里取得最大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者被称为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的概念
1)具体劳动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所有劳动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抽调了各种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 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二因素中的使用价值,因为具体劳动是具体形态上的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只有不同的具体劳动才能创造出不同的物品的有用性。
- 劳动二重性中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因为价值被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价值产生的根源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价值量
凝结在商品中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那就意味着判断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为多少,就看这个商品中凝结了多少一般人类劳动量。
那一般人类劳动量又用什么来衡量呢?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也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表明这件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就越多,所以商品价值量就越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量分为总价值量和单位价值量,当劳动总时长不变时,劳动生产率对总价值量无影响,即劳动生产率变化不会导致总价值量的变化;而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价值量呈负相关,即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价值量下降,反之亦然。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对总价值无影响,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劳动总时长不变,因为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总价值量就是由总劳动时间决定的。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 简单劳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无需特别的技术专长、知识和技能训练就能胜任的劳动。
-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或者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三、货币
货币的定义及其基本职能
货币的定义
货币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所谓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于是,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商品之上,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注意,纸币只是货币的符号,纸币并不是货币。
货币的演进
货币的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是指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比。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量规律就是指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其基本要求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量与上皮你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四、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济,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建立在小生产和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组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基础性作用。
除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外,与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 第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简单商品经济主要是个体生产者的手工劳动,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生产不是单个人的生产,而是企业间进行联合生产。
- 第二,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社会再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的配置过程,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流动,商品市场的供求也就不能及时达到平衡,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实现。
- 第三,法制和信用称为交换关系的基础: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权利平等。
- 第四,经济的开放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国家之间的界限
- 第五,国家调节的重要性: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看得见的手)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供求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
供求价值机制的作用:
- 商品生产者运用它来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
- 它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
- 它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 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各生产要素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
所有的市场机制,都要通过竞争机制起作用,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过竞争机制才得以实现。
竞争机制的作用:
- 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 竞争机制可以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个经济部分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 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风险机制
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决策是自主的,也是分散的。他们要对自身行为负责,不仅要获得由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利益,而且要承担由自身行为所产生的风险。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的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是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额,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也经常变动。
这是因为:
- 首先,商品价格虽然时生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它的价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
- 第二,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
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结个和商品的总价值是相等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 第一,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略汰。当单个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对这个个体来说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会下降。但是此时,该个体还是按照社会平均价格来卖,因此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之后,别的厂商也会眼红,随之提升劳动生产率,最终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那些没提高的就被淘汰了。
- 第二,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五、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演变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出现了大批人身自由但是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靠出卖劳动力卫生
- 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垄断与竞争
垄断定义
所谓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簪的基础上,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实施独占或控制。
垄断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集中化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会削弱竞争,但不会完全消除竞争。
-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垄断所造成的影响
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
- 第一,由于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致使财富过度集中
- 第二,垄断限制了竞争
- 第三,垄断组织依靠自身的垄断地位,左右市场,操纵价格,影响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和再配置,应县过了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
- 第四,抑制新的技术革新,降低开展新的技术革新的动力
两个资本
- 国家资本: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 金融资本: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了垄断阶段上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六、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总公式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剩余价值的生产
价值增值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 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通俗来理解就是:资本家雇佣一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能给资本家带来两种价值,一种是使用价值,一种是剩余价值。
- 使用价值是工人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之中,这个时候只是价值转移,并没有价值增值,这时候工人只是完成了资本家给他支付工资而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 剩余价值是说,在完成规定任务后,资本家不会让工人的工作就此停止,而是会让工人继续劳动,这便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工人为资本家额外创造出的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便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
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
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
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的产品或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工资的表象和本质
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
七、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指的是产业资本循环(只有产业资本才具有生产职能和流通职能,才能完整体现资本的运动过程),资本循环就是指的不能只进行一次资本增值,而是要重复循环进行多次。
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解读那,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循环用公式表示如下: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有三种形式:
-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 - G'
-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G-W...P
- 商品资本的循环:W'-G'.G-W...P...W'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需要的条件
所以,企业家的财富往往不是单纯的货币形态,而是以各种形态沉淀在整个产业上,任何时候想要退出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
资本周转
1、定义
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庄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 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流动资本所占比例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框架总结
八、剩余价值的分配
生产成本
总结一下:
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联系与区别
框架简记:
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竞争,那这个竞争是怎么发生的呢?
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价值转化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级差地租
框架总结:
2、绝对地租
因为土地私有权的存在,而无论任何情况都要交租。
九、资本主要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激烈的社会经济后果
即资本主义内在特征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虽然利润率下降,但总体利润还是提高了。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和实现条件
框架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原因
十、社会主义部分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标签: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商品,劳动,使用,生产,价值,梳理,概论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634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