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庄子.山木》

《庄子.山木》

作者:互联网

庄子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但伐木人却停在旁边不去砍它,庄子问其中缘故,对方回答 没什么用 ,庄子说 这颗树因为不材而能活到天年啊,庄子从山中出来在老朋友加歇脚,老朋友很开心,让童仆杀雁来招待他,童仆问,有一只能鸣叫,有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不能鸣叫的那只,弟子问庄子 昨天山中那棵树,因为不材得以活到天年,如今主人家那只雁,却因不材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于这世间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 材 与 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道却并非真道,因为还是免不了牵累,如果是顺应自然大道而遨游,那就不一样了 ,没有赞誉和诋毁,时而如龙一般显现,时而如蛇一般潜藏,与时间一同变化,从不偏执于任何事物,能上能下,以顺和为原则,遨游于万物的本根,齐同万物而不区分物我,这样怎会收到牵累呢 ,这是 黄帝、神农所遵循的法则,如果着眼于万物的情状,人伦的传统,那就不是这样,聚合的则会分离,完成的则会损毁,锐利的则会被摧折,崇高的则会被颠覆,有为的则会亏损,贤能的则会被算计,不肖的则会被欺辱,怎么能够偏执于一端呢,可悲啊 ,弟子要记住只有自然大道之乡才是唯一的去处,在乱世之中,世人热衷于炫耀德行才智,汲汲于得到重用,却往往反被牵累,甚至丢失性命,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庄子在《内篇》中多次提到无用或不材的处世方法,即通过敛藏自己对于世俗 有用 从而避免身心受到牵累和损害,但凡是都有两个方面,无论是有用 还是无用,材还是不材 都可能保全性命,也可能丢失性命,正如这则寓言中的大树和大雁 那怎么办呢,庄子开玩笑说 那就处于 材 与 不材之间呗,这听起来似道 并非真道 ,为什么 ,因为仍然没有跳出 材与不材 ,有用 和 无用的藩篱,心中仍然偏执于 半有用,半无用,仍然是免不了牵累的,于是庄子最后提出 应该要乘道德而浮游,即顺应自然大道而遨游,一方面与时俱进 随机应变 跟着变化走 不会说我一定要如何如何,另一方面 消融心中的一切对立,没有毁誉,没有物我,能入世能出世,能有用能无用,内心永远是没有任务挂碍,任何负担的,总是清净恬淡的,如此一来 身心就皆能得到保全 。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七天都没有生火煮食,大公任去慰问他 说 “你快要死了吗?” 孔子说: “是啊” 大公任说:“你厌恶死亡吗?” 孔子说:“当然” 大公任说:“我曾说过不死之道,东海有一种鸟名为意怠,作为鸟它飞的很迟钝很缓慢,像是不会飞一样,别的鸟先飞它才跟着飞,和鸟群在一起它才敢栖息,前进时它不敢争先,后退时它也不敢落后,饮食不敢先尝,一定吃剩余的,所以它不被鸟群排斥,外面的人类也终究不能伤害它,因此免于祸患”笔直的树木最先被砍伐,甘甜的水井最先枯竭,你意在装饰自己的才智,从而惊动愚笨的世人,修养自身的品性,从而显露出他人的污浊,你光芒万丈像是举着日月而行,所以无法免于祸患,从前我听闻一个体道大成者说过,自我夸耀者无功绩,功成不退者必坠落,名声彰显者必实亏,谁能抛却功名而将其还与众人,道 流衍于天下而不自认为有功,德 运行于万物而不自认为有名 ,纯粹平常,似愚似狂,削去形迹,舍弃权势,不求功名,因此无求于人,人亦无求于我,至人不闻名,你又为何喜好名声呢,孔子说:"说的好啊"。于是他辞别朋友,离散弟子,孤身来到大泽之中,穿着粗布衣裳,吃着板栗橡子,走进兽群而兽群不惊,走进鸟群而鸟群不乱,鸟兽尚且不厌恶,何况是人呢,老子讲柔弱不争,功成身退,庄子讲 无功 无名 无己 其实是共通的,鸟不争所以不被鸟群排斥,人若表现得过于刚强,过于特力独行,一味地争先炫耀,一方面对自身来说是过度磨损,另一方面会被他人所不容,正所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应该深藏内敛一些,纯粹平常一些 。

标签:无用,有用,牵累,不材,山木,鸟群,庄子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nbo3168/p/1641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