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DNSPod相关定义

DNSPod相关定义

作者:互联网

文章连接: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302/3468

主机记录和记录值

最近更新时间:2021-10-21 10:38:53

 前往 GitHub 编辑       我的收藏

主机记录的用法有什么?

主机记录就是域名前缀,常见用法有:
www:解析后的域名为 www.87677677.com
@:直接解析主域名 87677677.com
*:泛解析,匹配其他所有域名 *.87677677.com

记录类型的含义是什么?

要指向主机服务商提供的 IP 地址,选择类型 A;要指向一个域名,选择类型 CNAME。
A 记录:地址记录,用来指定域名的 IPv4 地址(例如 8.8.8.8),如果需要将域名指向一个 IP 地址(外网地址),就需要添加 A 记录。
CNAME 记录: 如果需要将域名指向另一个域名,再由另一个域名提供 IP 地址,就需要添加 CNAME 记录。
NS 记录:域名服务器记录,如果需要把子域名交给其他 DNS 服务商解析,就需要添加 NS 记录。
AAAA 记录:用来指定主机名(或域名)对应的 IPv6 地址(例如 ff06:0:0:0:0:0:0:c3)记录。
MX 记录:如果需要设置邮箱,让邮箱能收到邮件,就需要添加 MX 记录。
TXT 记录:如果希望对域名进行标识和说明,可以使用 TXT 记录,绝大多数的 TXT 记录是用来做 SPF 记录(反垃圾邮件)。
SRV 记录:SRV 记录用来标识某台服务器使用了某个服务,常见于微软系统的目录管理。主机记录处格式为:服务的名字.协议的类型。例如 _sip._tcp
隐、显性 URL 记录:将一个域名指向另外一个已经存在的站点,就需要添加 URL 记录。

线路的用法有什么?

让指定线路的用户访问这个 IP,常见用法如下:

记录值如何填写?

最常见的是将空间商提供的【IP 地址】填写在这里,各类型的记录值填写情况如下:

TTL 如何填写?

TTL 即 Time To Live,缓存的生存时间。指地方 DNS 缓存您域名记录信息的时间,缓存失效后会再次到 DNSPod 获取记录值。我们默认的600秒是最常用的,不用修改。

为什么添加解析记录的时候提示 "记录有冲突" ?

因为各种记录类型之间是有优先级差异的,所以在主机记录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条线路下,有几种不同的记录类型不能共存,否则系统会提示您记录冲突。当出现记录冲突时,就只能设置其中一条记录,无法再次添加,建议您选择不同的主机记录来进行另外一条记录的配置。

说明:

 

  • 冲突 :相同主机记录、相同线路,不同记录类型只能创建一条。例如,已有 www 的默认路线 A 记录,则不允许再添加 www 的默认路线 CNAME 记录。
  • 可多条 :相同主机记录、相同线路、相同记录类型,可创建多条记录。例如,已有 www 的默认路线 A 记录,还可添加 www 的默认路线 A 记录。
  • 不冲突 :相同主机记录、相同线路,不同记录类型可以共存。例如,已有 www 的默认路线 A 记录,还可添加 www 的默认路线 MX 记录。
  • DNS 解析 DNSPod 针对同时添加 CNAME 与 TXT 相同的主机记录已进行优化处理,并在已知可能影响正常解析的情况下,允许您进行添加,如使用此方式造成的解析质量问题,腾讯云不做服务等级协议(SLA)保障。
 ACNAMEMXTXTNSAAAASRVCAA显性 URL隐性 URL
A                    
CNAME                    
MX                    
TXT                    
NS                    
AAAA                    
SRV                    
CAA                    
显性 URL                    
隐性 URL                    

万网购买的域名在 DNS 解析做 A 记录解析,控制台显示已添加过 A 记录解析,但执行命令 ping 域名还是没解析成功是什么原因?

您在 DNS 解析添加了域名,首先需要去万网处将 DNS 地址修改成 DNS 解析 DNSPod 提供的 DNS 地址之后再进行记录值的添加。如不修改 DNS 地址,万网提供了一套 DNS 地址,DNS 解析提供了另一套 DNS 地址,会导致解析混乱,所添加的记录值也不会生效。

标签:DNSPod,定义,记录,IP,域名,添加,DNS,相关,解析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ier-gaohe/p/1635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