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浏览器与前端开发

浏览器与前端开发

作者:互联网

1.浏览器内核概念
浏览器最重要的部分是浏览器的内核。浏览器内核是浏览器的核心,也称“渲染引擎”,用来解释网页语法并渲染到网页上。浏览器内核决定了浏览器该如何显示网页内容以及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的语法解释也不同,因此网页开发者需要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中测试网页的渲染效果。

浏览器内核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渲染引擎(layout engineer 或者 Rendering Engine)和 JS 引擎。它负责取得网页的内容(HTML、XML、图像等等)、整理讯息(例如加入 CSS 等),以及计算网页的显示方式,然后会输出至显示器或打印机。浏览器的内核的不同对于网页的语法解释会有不同,所以渲染的效果也不相同。所有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以及其它需要编辑、显示网络内容的应用程序都需要内核。JS 引擎则是解析 Javascript 语言,执行 javascript 语言来实现网页的动态效果。

最开始渲染引擎和 JS 引擎并没有区分的很明确,后来 JS 引擎越来越独立,内核就倾向于只指渲染引擎。有一个网页标准计划小组制作了一个 ACID 来测试引擎的兼容性和性能。内核的种类很多,如加上没什么人使用的非商业的免费内核,可能会有 10 多种,但是常见的浏览器内核可以分这四种:Trident、Gecko、Blink、Webkit。

浏览器的主要构成(High Level Structure)
浏览器的主要组件包括:

1. 用户界面 - 包括地址栏、后退/前进按钮、书签目录等,也就是你所看到的除了用来显示你所请求页面的主窗口之外的其他部分。

2. 浏览器引擎 - 用来查询及操作渲染引擎的接口。

3. 渲染引擎 - 用来显示请求的内容,例如,如果请求内容为html,它负责解析html及css,并将解析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4. 网络 - 用来完成网络调用,例如http请求,它具有平台无关的接口,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工作。

5. UI后端 - 用来绘制类似组合选择框及对话框等基本组件,具有不特定于某个平台的通用接口,底层使用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6. JS解释器 - 用来解释执行JS代码。

7. 数据存储 - 属于持久层,浏览器需要在硬盘中保存类似cookie的各种数据,HTML5定义了web database技术,这是一种轻量级完整的客户端存储技术

 

 

渲染引擎(The rendering engine)
渲染引擎的职责就是渲染,即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所请求的内容。

默认情况下,渲染引擎可以显示html、xml文档及图片,它也可以借助插件(一种浏览器扩展)显示其他类型数据,例如使用PDF阅读器插件,可以显示PDF格式,将由专门一章讲解插件及扩展,这里只讨论渲染引擎最主要的用途——显示应用了CSS之后的html及图片。
  渲染引擎简介

本文所讨论的浏览器——Firefox、Chrome和Safari是基于两种渲染引擎构建的,Firefox使用Geoko——Mozilla自主研发的渲染引擎,Safari和Chrome都使用webkit。

Webkit是一款开源渲染引擎,它本来是为Linux平台研发的,后来由Apple移植到Mac及Windows上,相关内容请参考http://webkit.org。
  渲染主流程(The main flow)

渲染引擎首先通过网络获得所请求文档的内容,通常以8K分块的方式完成。

下面是渲染引擎在取得内容之后的基本流程:

解析html以构建dom树 -> 构建render树 -> 布局render树 -> 绘制render树
  

 

 

渲染引擎开始解析html,并将标签转化为内容树中的dom节点。接着,它解析外部CSS文件及style标签中的样式信息。这些样式信息以及html中的可见性指令将被用来构建另一棵树——render树。

Render树由一些包含有颜色和大小等属性的矩形组成,它们将被按照正确的顺序显示到屏幕上。

Render树构建好了之后,将会执行布局过程,它将确定每个节点在屏幕上的确切坐标。再下一步就是绘制,即遍历render树,并使用UI后端层绘制每个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渲染引擎将会尽可能早的将内容呈现到屏幕上,并不会等到所有的html都解析完成之后再去构建和布局render树。它是解析完一部分内容就显示一部分内容,同时,可能还在通过网络下载其余内容。
  图2:渲染引擎基本流程
  
 

 

 

图3:webkit主流程

 

 

 

图4:Mozilla的Geoko渲染引擎主流程

从图3和4中可以看出,尽管webkit和Gecko使用的术语稍有不同,他们的主要流程基本相同。Gecko称可见的格式化元素组成的树为frame树,每个元素都是一个frame,webkit则使用render树这个名词来命名由渲染对象组成的树。Webkit中元素的定位称为布局,而Gecko中称为回流。Webkit称利用dom节点及样式信息去构建render树的过程为attachment,Gecko在html和dom树之间附加了一层,这层称为内容接收器,相当制造dom元素的工厂。下面将讨论流程中的各个阶段。

 

2.现在市面上的浏览器类型
浏览器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无数竞争与淘汰了。现在国内常见的浏览器有:IE、Firefox、QQ浏览器、Safari、Opera、Google Chrome、百度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猎豹浏览器、360浏览器、UC浏览器、遨游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等。但目前最为主流浏览器有五大款,分别是IE、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Opera。

按内核来分
Trident内核
Trident(又称为MSHTML),是微软的Windows搭载的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使用的内核(俗称IE内核),该内核程序在1997年的IE 4中首次被采用,之后不断地加入新的技术并随着新版本的IE发布。Trident实际上是一款开放的内核,Trident引擎被设计成一个软件组件(模块),使得其他软件开发人员很容易将网页浏览功能加到他们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里,其接口内核设计相当成熟,因此才涌现出许多采用IE内核而非IE的浏览器(如Maxthon、The World、腾讯的TT、GreenBrowser等),但是Trident只能用于Windwos平台。

 

GECKO内核
Gecko是开放源代码、以C++编写的网页排版引擎,目前被Mozilla家族网页浏览器以及Netscape 6以后版本浏览器所使用。由于Gecko的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因此,其可开发程度很高,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为其编写代码,增加功能。因为这是个开源内核,因此受到许多人的青睐,采用Gecko内核的浏览器也很多,这也是Gecko内核虽然年轻但市场占有率能够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Gecko排版引擎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程序界面以供与互联网相关的应用程序使用,例如网页浏览器、HTML编辑器、客户端/服务器等。虽然最初的主要对象是Mozilla的衍生产品,如Netscape和Mozilla Firefox,但是现在已有很多其他软件利用这个排版引擎。此外Gecko也是一个跨平台内核,可以在Windows、BSD、Linux和Mac OS X中使用。

Gecko是最流行的排版引擎之一,其流行程度仅次于Trident。使用Gecko引擎的浏览器有Firefox、网景6~9、SeaMonkey、Camino、Mozilla、Flock、Galeon、K-Meleon、Minimo、Sleipni、Songbird、XeroBank。Google Gadget引擎采用的就是Gecko浏览器引擎。

Presto内核
Presto是一个由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目前Opera 7.0~10.00版本使用该款引擎。Presto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它是目前公认的网页浏览速度最快的浏览器内核,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Presto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内核,与Trident、Gecko等内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脚本处理上,Presto有着天生的优势,页面的全部或者部分都能够在回应脚本事件时等情况下被重新解析。此外该内核在执行JavaScript时有着最快的速度,根据同等条件下的测试,Presto内核执行同等JavaScript所需的时间仅有Trident和Gecko内核的约1/3。

Opera Widget引擎采用的就是Presto引擎。

WebKit内核
一提到 webkit,首先想到的便是 chrome,可以说,chrome 将 Webkit内核 深入人心,殊不知,Webkit 的鼻祖其实是 Safari。现在很多人错误地把 webkit 叫做 chrome内核(即使 chrome内核已经是 blink 了)。

Safari 是苹果公司开发的浏览器,使用了KDE(Linux桌面系统)的 KHTML 作为浏览器的内核,Safari 所用浏览器内核的名称是大名鼎鼎的 WebKit。 Safari 在 2003 年 1 月 7 日首度发行测试版,并成为 Mac OS X v10.3 与之后版本的默认浏览器,也成为苹果其它系列产品的指定浏览器(也已支持 Windows 平台)。

如上述可知,WebKit 前身是 KDE 小组的 KHTML 引擎,可以说 WebKit 是 KHTML 的一个开源的分支。当年苹果在比较了 Gecko 和 KHTML 后,选择了后者来做引擎开发,是因为 KHTML 拥有清晰的源码结构和极快的渲染速度。

Webkit内核 可以说是以硬件盈利为主的苹果公司给软件行业的最大贡献之一。随后,2008 年谷歌公司发布 chrome 浏览器,采用的 chromium 内核便 fork 了 Webkit。

PS:Apple 在 Safari 里面使用了自己的 Nitro JavaScript 引擎(只用 WebKit 来渲染 HTML),所以一般说到 Webkit,通常指的就是渲染引擎(而不包括 Javascript 引擎)

Chromium/Blink内核
2008 年,谷歌公司发布了 chrome 浏览器,浏览器使用的内核被命名为 chromium。

chromium fork 自开源引擎 webkit,却把 WebKit 的代码梳理得可读性提高很多,所以以前可能需要一天进行编译的代码,现在只要两个小时就能搞定。因此 Chromium 引擎和其它基于 WebKit 的引擎所渲染页面的效果也是有出入的。所以有些地方会把 chromium 引擎和 webkit 区分开来单独介绍,而有的文章把 chromium 归入 webkit 引擎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谷歌公司还研发了自己的 Javascript 引擎,V8,极大地提高了 Javascript 的运算速度。

chromium 问世后,带动了国产浏览器行业的发展。一些基于 chromium 的单核,双核浏览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浏览器等等,无一不是套着不同的外壳用着相同的内核。

然而 2013 年 4 月 3 日,谷歌在 Chromium Blog 上发表 博客,称将与苹果的开源浏览器核心 Webkit 分道扬镳,在 Chromium 项目中研发 Blink 渲染引擎(即浏览器核心),内置于 Chrome 浏览器之中。

webkit 用的好好的,为何要投入到一个新的内核中去呢?

Blink 其实是 WebKit 的分支,如同 WebKit 是 KHTML 的分支。Google 的 Chromium 项目此前一直使用 WebKit(WebCore) 作为渲染引擎,但出于某种原因,并没有将其多进程架构移植入Webkit。

后来,由于苹果推出的 WebKit2 与 Chromium 的沙箱设计存在冲突,所以 Chromium 一直停留在 WebKit,并使用移植的方式来实现和主线 WebKit2 的对接。这增加了 Chromium 的复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Chromium 的架构移植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Google 决定从 WebKit 衍生出自己的 Blink 引擎(后由 Google 和 Opera Software 共同研发),将在 WebKit 代码的基础上研发更加快速和简约的渲染引擎,并逐步脱离 WebKit 的影响,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 Blink 引擎。这样以来,唯一一条维系 Google 和苹果之间技术关系的纽带就这样被切断了。

Google 和苹果在多个领域都是竞争对手,而唯独在浏览器引擎上有技术合作,利益一致。但为了各自的利益,谁都不会拿出 100% 的 “诚意” 来做好 WebKit,因为你做出来的成果竞争对手可以直接享用。移动互联网已经崛起,手机和平板设备端必将成为浏览器的另一个战场。这个时候,如果 Google 跟苹果仍然黏在一起,将会严重阻碍双方的进步,也会阻碍 WebKit 的进步。

据说 Blink 删除了 880w 行 webkit 代码。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户选择的web资源呈现出来,它需要从服务器请求资源,并将其显示在浏览器窗口中,资源的格式通常是HTML,也包括PDF、image及其他格式。用户用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来指定所请求资源的位置,在网络一章有更多讨论。

HTML和CSS规范中规定了浏览器解释html文档的方式,由W3C组织对这些规范进行维护,W3C是负责制定web标准的组织。

HTML规范的最新版本是HTML4(http://www.w3.org/TR/html401/),HTML5还在制定中(译注:两年前),最新的CSS规范版本是2(http://www.w3.org/TR/CSS2),CSS3也还正在制定中(译注:同样两年前)。

这些年来,浏览器厂商纷纷开发自己的扩展,对规范的遵循并不完善,这为web开发者带来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

但是,浏览器的用户界面则差不多,常见的用户界面元素包括:

用来输入URI的地址栏

前进、后退按钮

书签选项

用于刷新及暂停当前加载文档的刷新、暂停按钮

用于到达主页的主页按钮

奇怪的是,并没有哪个正式公布的规范对用户界面做出规定,这些是多年来各浏览器厂商之间相互模仿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CSS盒模型
CSS盒模型描述了矩形盒,这些矩形盒是为文档树中的元素生成的,并根据可视的格式化模型进行布局。每个box包括内容区域(如图片、文本等)及可选的四周padding、border和margin区域。
  

 

 

每个节点生成0-n个这样的box。

所有的元素都有一个display属性,用来决定它们生成box的类型,例如:

block -生成块状box

inline -生成一个或多个行内box

none -不生成box

默认的是inline,但浏览器样式表设置了其他默认值,例如,div元素默认为block。可以访问http://www.w3.org/TR/CSS2/sample.html查看更多的默认样式表示例。

未完待续。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高手在民间_」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0276753/article/details/108163566

标签:浏览器,渲染,引擎,内核,WebKit,Gecko,前端开发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aiyue13/p/1597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