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互联网

why:

  从“本质方法论”和“分清边界”两个维度,使自己能够从“对自己更实用”的角度,看到事情的本质。

 

what:

  本质方法论:

    概念:一个人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实践、复盘、优化,总结出来的个人生活哲学。

    存在的意义:本质方法论是有“局部性”的。该“局部性”就是为了个人更好的踢出对自己无意义的本质,从而更聚焦在对自己“实用”本质上。

    场景:

      每个流派就会有不同的本质方法论:认知疗法看到的就是认知模型,自动想法,不合理信念等;人本主义看到的就是潜能,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等等。

    栗子:“人们在消费时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这是一条本质规律(不同的人所关注的运作规律并非就是截然不相干的了,而只是他们所持的立场与角度,和洞悉了某一本质之后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商人就会利用这条规律在文案、商品摆放、销售话术等地方上激发消费者的攀比心理,令他们更愿意掏钱,所以这条规律对于商人来说,就是“赚钱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者可能就会把这条本质规律告诫给身边人,提醒他们不要因攀比而冲动消费。该种就是“人本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分清边界:

    概念:就是确定清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中,哪些是和主题相关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泛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无逻辑关联”因素。将现象各种要素分拆归类,剔除掉无关的因素,那么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泛逻辑关联”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题有着宽泛的、不重要的、逻辑关系。

    意义:要探求本质,那么「确立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主题通常指的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或是我们要论述的一个「命题」。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观察本质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发点,否则你会陷入无意义的混乱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结论,但这些结论并没有什么价值。

    栗子:讨论演员靳东。
              先确定了是要讨论“颜值”还是“人品”,才能决定“靳东好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哪一个才是本质要素。

 

总结:

  1.“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先看到现象,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一个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质方法论”,再用这套方法论去分析现象。

  2.一个人的“本质方法论”是为了他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价值而服务的,所以个人哲学体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所以他在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加聚焦,更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形成个人“本质方法论”的方式在于「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这四个步骤的反复运用。

  4.探求本质的前提是「确立主题」。有了主题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结论。

  5.确定主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是:将这一问题的各个元素进行归类,包括:「有效逻辑关联因素」,「泛逻辑关联因素」,「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因素」和「无逻辑关联因素」,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在探寻的「本质」。

    

标签:逻辑,方法论,透过,主题,因素,本质,关联,现象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sfzlstudy/p/1589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