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代码重构之道(一)

代码重构之道(一)

作者:互联网

重构原则

何为重构

对软件内部结构的一种调整,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

另一种解释是:使用一系列重构手法,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调整其结构。

重构不止是代码整理,它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受控的代码整理技术

也就是在不改变代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修改代码结构,使代码结构更合理、更易升级维护。

为何重构

其实是在解决乱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脏和差的问题。

何时重构

任何情况下我都反对专门拨出时间进行重构。重构本来就不是一件应该特别拨出时间做的事情,重构应该随时随地的进行。

三次法则

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是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情会产生反感;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

重构的另个一原动力是:代码的设计无法帮助我轻松的添加所需要的特性

因为如果难以添加新特性,也就是难以加代码(做迭代),其实就是说明了现有的代码结构不合理。

随时随地发现代码结构不合理,都可以做一些调整。这都叫代码重构。

间接层和重构

大多数重构都为程序引入了更多的间接层,重构往往把大型的对象拆成多个小型的对象,把大型的函数拆成多个小型的函数。

我们平时是怎么判断代码的好与坏(结构)呢?

其实就是去看代码是否清晰、有没有做足够合理的抽象。

但是,间接层是一把双刃剑。每次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份,你就需要多管理一个东西。如果某个对象委托另一个对象,后又委托另一个对象,程序会愈加难以阅读。

我们把代码一抽象,确实代码会清晰很多。但是本质上,代码行数并没有少,而且还分散了。

何时不该重构:有时候既有代码实在太混乱,重构它还不如重新写一个来得简单。

重写而非重构的一个清楚讯号是:现有代码根本不能正常运作。

既然程序会愈加难以阅读,那我们还要重构吗?还要做抽象吗?

本质上还是为协同开发做的考虑,目的是让别人读懂。

代码的坏味道

重复代码

如果你在一个以上的地点看到相同的程序结构,那么可以肯定:设法将它们合二为一,程序会变得更好 。

  1. 同一个类中有相同的表达式:提炼出重复的代码,然后让两个地方都调用被提炼出来的那一段代码(私有方法);
  2. 两个互为兄弟的子类内含有相同的表达式:提炼出相同代码,将它推入超类内;
  3. 两个毫不相干的类中出现:将重复的代码提炼到一个独立的类中。

过长的类

拥有短函数的对象活得比较好、比较长。间接层所能带来的全部利益——解释能力、共享能力、选择能力——都是由小型函数支持的。

抽象的部分,一定要具备原子性。原子性就是基础能力,更容易被复用。也即是代码越长,越难复用。这个短与长的边界,就是“能力”。

每当感觉需要以注释来说明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把需要说明的东西写进一个独立的函数中。

如何确定提炼哪一段代码?寻找注释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它们通常能指出代码用途和实现手法之间的语义距离。如果代码前方有一行注释,就是提醒你:可以将这段代码替换成一个函数。

条件表达式和循环常常也是提炼的信号。

解释:

首先是,当你需要加注释的时候,代表:

这两个特征,其实也是抽象的特征。

过大的类

这里讲的类的边界。

如果想利用单个类做太多的事情,其内往往就会出现太多实例变量。

类内如果有太多代码,也是代码重复、混乱并最终走向死亡的源头。

代码如果量大的异常,那大概率是有重复的东西。

标签:重构,函数,对象,代码,之道,抽象,间接
来源: https://blog.csdn.net/GBS20200720/article/details/12276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