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思维定式
作者:互联网
自上大学以来,这本书我已经阅读过三次,每一次都获益匪浅,同时受本书前言部分的推荐(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能够将书中的知识复述给他人),所以打算开一个系列精读此书。
思维定式是本书第一章–由内而外的塑造中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
思维定式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在我们内在的思想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方法,本书只是将其抽象化为一个概念,文字有点晦涩难懂,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看这两张图,第一感觉会大概觉得这是一个妙龄少女,鼻子小巧,时尚俏丽,带着漂亮的项链。
现在我们注意这张图,与图一相比,想必这是以为老妇女,有着松弛的皮肤和疲惫的表情。
然后我们再看图二。
是否也突然觉得这一位好像不再那么年轻,和老妇人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
这就思维定式的体现,书中解释为其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强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当你的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以后,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
困于自己的思维定式无异于将自己的创新扼杀于摇篮之中,当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再看见新的现象时,就会调用之前的一系列概念以综合解释这个新的现象,参考樊登的解读
它就是一种定式思维,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我们用惯了一个套路,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条件反射出该套路的操作模式,从而无法就事论事地、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
解释完思维定式后,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思维定式是人生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结合上面的实验,不同前提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就出现了思维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差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我们所推论出来的结果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物的本质可能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思维转换的概念同时加深对思维定式的理解。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思维转换(Paradigm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结合一个具体例子看
有一天史蒂芬·柯维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得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地坐地铁。然后那个爸爸无所作为,爸爸就一个人坐那发呆,也不管他的孩子把别人吵成这个样,所以这时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
那从我们的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个爸爸不负责任,他就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他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
那个爸爸就突然惊醒说:哎呦,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在地铁上被周围的环境吵闹,我们大部分的人第一反应都是以批评的眼光看待事情,就像史蒂芬·柯维一样上去批评指正,但当我们了解到这是一家刚刚失去了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他们的爸爸完全陷入在悲痛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时,我们思维转换的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此时作者立即将愤怒转换为同情。如果我们能细心地观察再形成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更早地给予帮助。
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时刻记住行为和态度出自于思维方式,我们就能清醒地感知到思维方式的存在。
思维定式是逐渐形成的,我们可能进行思维转换,无论这种转变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都是必需的。
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你会很震撼。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强的自我净化能力。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达到自我净化。
社会思维定式
谈完个人的思维定式,我们来看看社会的思维定式如何影响我们的。
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方式。
品德成功论提出成功首先需要塑造自己的品德,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个人魅力论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PMA)。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例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例子,自己和妻子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重视于孩子的表面形象和自己的颜面,提供给孩子的爱带有自己的私心,从而让孩子更加自闭。但当他们转换思维定式,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重视培养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品德时,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一开始作者的想法即是因为受了个人魅力论的影响,只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在,就好像在一个人宴会上八面玲珑,巧舌如簧,却不知自身的硬实力和美德才是社交的关键(并不能完全否定个人魅力,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
任凭你巧舌如簧或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只重技巧就好似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打造我们自己的美德和灵魂是获取别人信任的最有效方法,才会有合作和友情。
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是理解本书七个习惯的前提。上文提到思维定式是人生的地图,而实际的地域却是另外一番风景,下篇文章会解释原则的概念–即真实的地域。
标签:思维,定式,转换,孩子,精读,品德,我们,高效能 来源: https://blog.csdn.net/Henry41132220011/article/details/12143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