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贝壳云P1刷机记录(5.10内核Armbian)

贝壳云P1刷机记录(5.10内核Armbian)

作者:互联网

说明

贝壳云基于瑞芯微的RK3328芯片, 芯片介绍, Cortex-A53架构, 4核, 1G内存, 8G eMMC. 板载1个千兆网口, 4个USB3.0.
这个盒子比较赞的地方就是不到百元的价格同时有USB3和千兆网口, 这是市面上其它盒子做不到的.
它的缺点是性能比Amlogic的S905x系列差些, 另外发热量较大.
可以刷的固件主要有 Armbian, OpenWRT, LibreELEC, 还有安卓. 这里说的是怎样刷Armbian, 对应的刷OpenWRT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准备工作

软件准备

以上文件的下载地址

硬件准备

加焊引出USB口

内置的USB焊盘, 焊上USB线, 顺序(从USB口/网口那侧开始)为: 黑, 绿, 白, 红. 红色也焊上, 这样可以不用电源运行, 也可以不用电源就刷机. 为了方便, 可以在两侧电源口或者HDMI口处, 钻一个孔, 将USB线引进来. USB线可以用废的手机数据线, 一般这种数据线坏的都是小口那一段, USB大口这一段基本上都是好的. 如果不确定好坏的, 保险起见可以用万用表测一下, 伸不进去的可以将表笔搭在镊子上, 用镊子的弯尖伸进去测.

加焊TTL

内置的TTL焊盘, 焊上TTL排针, PCB板上有丝印就不说pin脚了.

引出底部短接触点

底部的两个短接点, 是为刷坏后无法正常启动和刷机而准备的, 短接后上电就会直接进入Maskrom模式. 这两个触点, 靠近屏蔽罩这一侧的触点其实就是GND, 另一侧的触点是RK3328的CLK脚. GND脚不需要引出, 将CLK脚引出就行.

用一根稍微粗点的多股线, 不能太长, 大概七八厘米刚刚好够伸出PCB两三厘米就好. 毕竟焊盘太小, 为了防止线松动造成脱焊, 建议焊接前用热熔胶将线固定好(如图一所示). 线如果太细或者太短, 短接就无效了, 完全进不去Maskrom状态. 我被这个问题困惑了一个下午, 一直排查最后才确定是因为线长和内阻的原因. 原先是想在外壳侧面加一个微动开关用来接这两个短路的, 后来发现不行, 白加了.

这个线引出后, 如果要进Maskrom模式,

  1. 先断开所有连接
  2. 将这跟线直接短接到TTL的GND, 或者旁边小按钮的GND, 都已经在图二上标出
  3. 然后USB连接到PC, 就会检测到MASKROM设备了.

关于内置USB焊盘的VCC

网上的教程都是不焊USB焊盘的VCC, 但是实际上焊上会方便得多: 单单运行贝壳云盒子时(不带硬盘), 连上USB可以直接运行, 在刷机时直接连USB就能刷机, 省了再接12V电源. 而没有USB口的情况下, 插12V电源也能运行, 等于同时支持两套电源方案.

关于内部TTL焊盘

焊上标准的2.54mm间隔的排针, 和外壳之间空间不冲突, 可以放心焊上. 有TTL可以方便观看输出, 了解错误信息.

关于焊接

刷机过程

  1. 解开 DriverAssistant_V4.5.zip, 运行DriverInstall.exe安装驱动
  2. 解开 AndroidTool_Release_v2.58.zip, 运行等待连接
  3. 等待板子连接并进入Maskrom模式, 此时AndroidTool上会显示检测到MASKROM设备
  4. 选择固件
    • 地址 0xCCCCCCCC, 名字 Boot, 路径 rk3328_loader_v1.14.249.bin
    • 地址 0x00000000, 名字 system, 路径 -> 选择要刷的Armbian固件
  5. 点击执行
    • 正确的情况下, 工具会将loader写入板子后重启板子, 然后会一路写固件直到成功完成
    • 如果显示boot失败, 说明刚才检测到的MASKROM设备并非真的进入了Maskrom状态, 可能进入的是ums或者fastboot状态, 需要再来一遍
    • 接上TTL, 用波特率1,500,000, 可以很方便地观测到板子的真实状态情况
  6. 刷机完成后会自动重启, 如果没问题的话, 会一路直接进Armbian系统

关于固件的一些问题

Armbian_20.10_Beikeyun_buster_5.10.26-flippy-56+.img

这个直接用AndroidTool刷上就能运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 默认的语言是中文, 在直连HDMI的屏幕上中文全显示的是方片, 通过XShell连接显示才正常. 需要用下面的方法将文字恢复回英文

参考

标签:P1,焊盘,USB,Armbian,5.10,焊上,固件,刷机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milton/p/1539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