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Android——探索Android应用架构的一次实践
作者:互联网
在 《也谈Android应用架构》 和 《再谈Android应用架构——Jetpack VS 生命周期》 两篇文章中,我们详细论述了MVC、MVP、MVVM架构的思想、优缺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并阐述了借助Jetpack强大的生命周期管控能力解决架构“本地化”的问题。但没有实践的论述不仅不直观,也应了那句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的经典名言,因此这个基于 玩Android (https://www.wanandroid.com/) 网站提供的开放API实现的客户端便应运而生了。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tLei/wanandroid
Wan Android
在1.0版本中,涵盖了首页,分类页,搜索页,以及登录账号并对文章进行收藏,查看收藏列表等功能。总体来说功能并不复杂,但作为演示已经足够了。项目整体采用了MVP+Lifecycle+ViewModel+LiveData,结合Room进行数据缓存,使用Retrofit+Coroutines进行网络请求。为什么没有DataBinding?请听我稍后解释。
下面是几个我认为在实践中比较重要的点,特此列出来以便大家思考以及对我进行指点。
为什么是MVP而不是MVVM+DataBinding?
说为什么不是MVVM,不如说为什么要是MVVM。最近看到许多文章都在大力“推销”MVVM和DataBinding,听起来好像MVP已经过时了,Jetpack+DataBinding已经君临天下,成为了Android开发的唯一范式。且不说MVVM有没有全面超越MVP,单就这样的“吹捧”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
在《也谈Android应用架构》 中,我曾说过MVP最大的问题就是VP相互纠缠,即使利用了单一职责原则对P进一步分化,采用了MVP-R技术,最后因为P要通知V的顽疾不得不留有遗憾。让我们再次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出现问题的部分如下:
1public class SharedVipPresenter{
2 private VipRepository mVipRepository;
3 private SharedVipView mSharedVipView;
4 // ...
5 public void getVipInfo(){
6 VipInfo vi = mVipRepository.getVipInfo();
7 mSharedVipView.getVipInfoSuccess(vi);
8 }
9}
10
11public class VipPresenter{
12 private VipRepository mVipRepository;
13 private VipView mVipView;
14 // ...
15 public void getVipInfo(){
16 VipInfo vi = mVipRepository.getVipInfo();
17 mVipView.getVipInfoSuccess(vi);
18 }
19}
可以看到为了反馈到不同的V,我们写了几乎一样的代码,且很难优化它,于是这就成了MVP的一个显著缺点,也反向证明了MVVM是多么优越。但是难以处理不代表无法处理,这时候反而可以从MVVM中吸取一点经验了,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让P把结果通知给V。说到通知,至少有三种方案可以考虑:
-
P持有V,直接调用V的方法,也就是经典的MVP实现方式
-
P不再持有V,但可以通过注册回调方式由V自行接收结果,类似Callback方式
-
P不持有V,但可以使用订阅模式,类似DataBinding
让我们暂时抛开成见来仔细琢磨下这几种方案的异同,你会发现它们只是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不管是LiveData还是DataBinding,不都只是A通知B这一核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而已吗?只不过我们使用MVP时选择了耦合的这一种方式而已,这并不是LiveData或DataBinding本身优秀的原因。仅在A通知B这一方面,没有对错,也没有输赢,因为回调也好,订阅也好,本就不是它们的专利。
所以,如果我们在P和V之间使用订阅或回调,也不会对DataBinding等产生任何“侵权”行为,但DataBinding给我们以启示,使得我们能跳出表现层而看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一点倒不得不给它“颁奖”了。有了这一层认知,现在可以非常肯定的说,Jetpack和MVVM根本就是两个方向的东西,唯一看起来有些相似的不过是都用了订阅模式而已,因而没有必要绑定在一起,Jetpack和MVP一样可以无缝衔接。
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就可以好好观察一番MVVM了,在Android中实现MVVM主要靠DataBinding。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框架,是会让无数人爱不释手的框架,但如果你还没有使用它倒也不必惊慌。DataBinding的核心是数据绑定,也就是把Model绑定到UI组件上,同时也负责Model和UI之间的数据同步问题。在使用上的体验就是样板代码大大减少了,这应该是最主要最明显的感受了。
这种体验确实是无法拒绝的,但因“一腔热血”而全身心投入是不够理智的行为。经过仔细分析,DataBinding还是有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问题1 UI复用
这应该是再小不过的问题了,使用DataBinding后Layout将很难复用,虽然这和UI优化有一定的冲突,但不是所有的都不能复用,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严格地遵守复用原则(如果没有极强的规范,难道不是直接写布局最简便?)。所以和它的优势相比,这个问题的影响可以小到不计了。
问题2 设计模式上的打击
我认为这是相对较大的一个问题,DataBinding把原本仅在Activity/Fragment中的UI逻辑部分地搬到了Layout中。原本的Layout文件和Model毫不相干,是纯粹的UI组件,它的数据绑定完全由Activity来操作,DataBinding把这个步骤搬到了Layout里,但并不彻底,一些操作还是需要Activity+Layout组合完成。这个现象破坏了一些原则,我们经常强调单一职责,但没怎么提过一件事应该有始有终,已经不可再分的一个职责明显没必要由两个组件一起完成。
所以说,如果你已经选择了DataBinding,那么继续使用也没有什么问题,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互相抵消,至少表明这样做是不会错的。但是如果你还没有打算使用它,也没必要因为热度而急于切换,尽管我们相信未来MVVM一定会大放异彩,但能够一起出道的是不是DataBinding还犹未可知,所以保持观望也未免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另外,Google近期又推出了ViewBinding大杀器,很久就会到来的还有Compose,这一切不都说明了战争才刚刚开始吗?
如果你也希望直达战争的结果,那就和我一样作“冷眼旁观”状吧,硝烟结束的一刻,才是MVP光荣退役的真正时刻。
关于依赖注入(DI)
关于DI,早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框架叫做Dagger2,但它出场的概率和其他框架相比实在差距太远了。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Dagger本身太复杂了,学习成本奇高,二就是DI本身并没有那么被重视(当然我是讲在广泛的范围下)。DI已经算是非常基础的思想了,想来大家都很了解,这里不多作介绍了。不过不使用Dagger照样可以做好DI,如果你被Dagger折磨过,那么手动DI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的。
LiveData使用的注意事项
当屏幕旋转或页面被回收,或其他原因导致页面生命周期变化后,由于LiveData被很好地保持了下来,当页面重建后通过新的Observer与之关联时,必定会触发onChange方法把卖二手游戏平台地图数据同步到页面中(如果有数据的话),从添加Observer的流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1// 添加Observer的过程
2public void observe(@NonNull LifecycleOwner owner, @NonNull Observer<? super T> observer) {
3 assertMainThread("observe");
4 if (owner.getLifecycle().getCurrentState() == DESTROYED) {
5 // ignore
6 return;
7 }
8 LifecycleBoundObserver wrapper = new LifecycleBoundObserver(owner, observer);
9 ObserverWrapper existing = mObservers.putIfAbsent(observer, wrapper);
10 // ...
11}
12
13// LifecycleBoundObserver实现了LifecycleEventObserver,当生命周期变化时会回调 onStateChanged 方法
14class LifecycleBoundObserver extends ObserverWrapper implements LifecycleEventObserver {
15 // ...
16
17 @Override
18 public void onStateChanged(@NonNull LifecycleOwner source,
19 @NonNull Lifecycle.Event event) {
20 if (mOwner.getLifecycle().getCurrentState() == DESTROYED) {
21 removeObserver(mObserver);
22 return;
23 }
24 activeStateChanged(shouldBeActive());
25 }
26}
27
28// 经过一系列操作,当生命周期变化时会调用dispatchingValue方法
29void activeStateChanged(boolean newActive) {
30 // ...
31 if (mActive) {
32 dispatchingValue(this);
33 }
34}
35
36// 通过considerNotify决定是否需要同步数据
37void dispatchingValue(@Nullable ObserverWrapper initiator) {
38 if (mDispatchingValue) {
39 mDispatchInvalidated = true;
40 return;
41 }
42 mDispatchingValue = true;
43 do {
44 mDispatchInvalidated = false;
45 if (initiator != null) {
46 considerNotify(initiator);
47 initiator = null;
48 } else {
49 for (Iterator<Map.Entry<Observer<? super T>, ObserverWrapper>> iterator =
50 mObservers.iteratorWithAdditions(); iterator.hasNext(); ) {
51 considerNotify(iterator.next().getValue());
52 if (mDispatchInvalidated) {
53 break;
54 }
55 }
56 }
57 } while (mDispatchInvalidated);
58 mDispatchingValue = false;
59}
60
61// 通过对比LiveData的mVersion字段和Observer的mLastVersion字段,决定是否需要同步数据
62private void considerNotify(ObserverWrapper observer) {
63 // ...
64
65 if (observer.mLastVersion >= mVersion) {
66 return;
67 }
68 observer.mLastVersion = mVersion;
69 observer.mObserver.onChanged((T) mData);
70}
当Observer刚添加进来时,它的mLastVersion是-1,而LiveData除非没操作过否则一定不是-1,这时候就必然回调onChange了。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假如LiveData中存储的是页面需要的数据,例如一个列表,当页面重建后恢复列表的数据,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但假如我们进行的是单次操作,例如点击按钮进行收藏,LiveData用来说明收藏结果,这时重建后LiveData的值会再次反映到页面中,就会看到类似旋转一次屏幕就弹出一次“收藏成功”的怪诞现象了。
一种方式是对于单次操作,每次使用完数据后手动置为null,null通常会被我们过滤掉,所以即使onChange回调了也不会有问题。不过手动置空给我们增加了负担,必须在想到这是一次单次操作的同时想到置空,所以最好是我们知道它是单次操作后,可以自动处理这种情况。这里提供一种较为合理,侵入性又较小的方式,使用Event包装返回数据,使用EventObserver代替Observer即可:
1open class Event<out T>(private val content: T) {
2
3 var hasBeenHandled = false
4 private set // Allow external read but not write
5
6 fun getContentIfNotHandled(): T? {
7 return if (hasBeenHandled) {
8 null
9 } else {
10 hasBeenHandled = true
11 content
12 }
13 }
14
15 fun peekContent(): T = content
16}
17
18class EventObserver<T>(private val onEventUnhandledContent: (T) -> Unit) : Observer<Event<T>> {
19 override fun onChanged(event: Event<T>?) {
20 event?.getContentIfNotHandled()?.let { value ->
21 onEventUnhandledContent(value)
22 }
23 }
24}
关于LiveDataBus
本项目中并没有使用LiveDataBus,但还是有必要谈一下关于消息总线问题的一些想法。现阶段消息总线主要有EventBus,RxBus以及这个LiveDataBus三种实现,前两种早已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了无数检验,我们主要谈一谈LiveDataBus。
当一个页面的状态改变,需要通知到许多页面时,就需要消息总线了。不管是EventBus还是RxBus,以及现在的LiveDataBus,都是基于订阅模式实现的,所不同的是LiveData具备了生命周期安全的优势。但正如上面所说的,LiveDataBus也会有一订阅就收到数据的问题,而且由于这是一对多的关系,不能通过类似Event那样的方式解决。因此当你看到LiveDataBus时,基本上都是通过反射修改了Observer的mLastVersion字段值,使之与LiveData当前的mVersion一致,来变相达到目的。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案,LiveData并不是为了消息总线而设计的,它的Observer也仅仅是页面级的组件,不应该处理跨页面级的事务,这种反射实际上给LiveData增加了不属于它的能力,破坏了原结构的完整性。在LiveData本身不具备这个机制前,保守地使用专业的、经过检验的EventBus和RxBus等,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态度。
虽然LiveDataBus算不得脱颖而出,LiveData本身还是可以处理一些和数据更新相关的事情的。例如很多页面离不开User信息,那么维护一个公用的UserLiveData就可以保证任何时候取得的信息都是最新的,这也是LiveData服务相当周到的一点体现吧。
关于Repository的小优化
在M层的优化中,有一步骤是使用Repository来处理全部的业务,包含纯粹的M和经数据加工后的M两部分。但是伴随M增大,需要处理的数据也会变多,Repository也会发生体积暴涨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M之外的组件对此零感知,ViewModel永远仅依赖Repository本身。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进行的优化空间并不大,主要是把业务进行分组,由一系列的小Repository分别处理一部分问题,分组要选择合适的粒度,太细的话就会发生类的数量暴涨了。
总结
理论总是空洞的,使人觉得似懂非懂,这次的实践在一些方面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当然它不是也不会是Android开发的最佳实践,技术会不断进步,思想本身也会不断演进,而且APP还有非常多的方面需要我们注意,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活跃的思维跟进技术思想变革,同时也要保持理智,要对事物有自己的分辨。
在这次实践里,我认为最大的启示是不要过于贪心,不能执着于把每一部分都做到完美,反而是把目标变小一些,仅在一个范围内做到最好,然后逐渐扩展到全局,也就是实践出真知,眼高手低是无法把事情做到卓越的。
后续规划
1.0版本仅仅是开始,我们演示了架构最基础的结构,在一些类上做了一定的优化,但APP的开发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探索。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扬帆起航,探索更多的奥秘吧。
后续我会先介绍单元测试的作用,并展示更多组件的使用方式,以及当项目变大时使用组件化优化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最后会对一些面向未来的新事物略窥一二。
学无止境,希望能和热爱学习的你,共勉。
标签:MVP,架构,Observer,MVVM,LiveData,DataBinding,Android,WanAndroid,页面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udongguoa/p/1534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