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开发方法
作者:互联网
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1.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执行规划
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分为战略规划和执行规划两个层次。
战略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计划;执行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化。
战略规划是在系统开发之前制定的总体战略。是制定执行规划的基础,也是保证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战略规划的活动包括:
-
设计系统整体结构;(整体)
-
制订资源配置计划;(资源)
-
确定子系统的开发次序。(子系统,开发)
执行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实。
执行规划的活动:包括开发项目的具体时间、资金筹措、人员组织、管理办法、工作步骤和控制指标等。
信息系统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
-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
- 人员培训
- 规定进度
- 其他(资金、企业内外材料及规划管理评审制度的建立)
1.2、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用于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
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前面两种。
1.2.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素识别企业的主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方法。
步骤如下:
- 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遵循信息系统规划与组织目标一致性原则)
- 识别关键因素
- 分析信息需求
1.2.2、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MIS规划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根据企业目标分析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然后再从数据类分析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子系统、模块),最后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规划。
BSP方法主要步骤:
-
描述企业的战略目标
-
定义过程(功能)
-
定义数据类
-
定义信息系统结构(通过“U/C矩阵”实现)
U/C矩阵:表达过程与数据两者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例如:数据类“计划”是由功能“经营计划”产生的,由功能“产品预测”使用。
-
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
将C和与之紧密联系的U画在一个框中,这些框便构成了功能模块。
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2.1、生命周期法
2.1.1、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法(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又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 Design Technique , SADT),它是以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运用工程化方法,遵照用户至上原则,从系统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先将整个系统自顶向下按模块化结构进行模块分解,然后逐步编程实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特点:
-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
工作文件规范化
-
自顶向下的系统观点
基本原则: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
用户的观点
以“用户第一”为目标
2.1.2、生命周期法的开发步骤
生命周期阶段 | 阶段性成果 | 说明 |
---|---|---|
系统规划 | 可行性分析报告 | 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
系统分析 | 系统分析报告(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 | 解决新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
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报告(系统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 | 解决新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
系统实施 | 程序、测试报告和用户使用说明书等 | 安装硬件和软件,程序编写,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试用,并转换为新系统 |
系统运行与维护 | 运行记录、修改记录等 | 系统运行后,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评估 |
2.1.3、生命周期法的优点和缺点
主要优点:
- 目标明确,开发过程易于控制
- 质量保障措施完备
- 提高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文档齐全
主要缺点:
- 系统开发跟不上需求的变化,系统开发周期过长
- 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的过渡难度大
- 文档化工作量大
- 结构化开发方法通常适用于组织结构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相对规范、成熟、定型的企业单位,而且其系统需求应明确、稳定。
2.2、原型法
2.2.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用户提出的基本需求,采用快速技术,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个简单、可实践线的、可执行的系统原型,交给用户试用,开发人员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对系统原型进行修改与完善,再交给用户试用,反复这个过程,直至产生用户满意的系统原型为止。
2.2.2、原型法的开发步骤
- 确定用户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系统
- 使用原型系统确认用户需求
- 修改和改进原型需求,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2.2.3、原型法的主要特点
原型法的优点:
- 便于满足用户要求,用户参与系统开发,建立原型
- 开发时间短、效率高
原型法的缺点:
- 频繁的需求变化使开发进程难于管理
- 原型法比较适合于用户需求不清、业务理论不确定、需求经常变化的情况
2.3、面向对象法
2.3.1、面向对象法的基本思路
面向对象法的概念: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系统思维方式,采用基于对象的概念建立模型,模拟客观世界分析、设计和实现软件的办法
面向对象法的基本思路:
- 将客观世界抽象成若干相联系的对象;
- 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软件工具;
- 完成从对象的客体描述到软件结构间的转换。
名词 | 概念 |
---|---|
对象(Object) | 对客观世界的实体的抽象,是客观世界实体的软件模型,由数据和方法组成。 |
类(Class) | 对一类相似对象的描述,这些对象有相同的属性和行为、相同的变量和方法实现。 |
继承(Extend) | 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下层的子类和上层父类相同的特性。 |
消息(Message) | 由某个对象发出,请求其他某个对象执行某一处理或回答的某些信息。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消息发生的。 |
2.3.2、面向对象法的开发步骤
步骤:
-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 面向对象分析(OOA),即分析问题
- 面向对象设计(OOD),即整理问题
- 面向对象编程(OOP),即程序实现
2.3.3、面向对象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 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 稳定性好
- 可重用性好
- 可维护性好
缺点:需要一定的软件环境支持,对系统开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求也比较高。缺乏全局性的控制。
2.4、其他系统开发方法
-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ASE)
- 敏捷方法
- 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BSE)或基于组件的开发(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CBD)
3、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3.1、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
3.1.1、信息系统开发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概念: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还是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同时又是人类及其活动相互协调、影响、发展的社会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问题:
- IT技术的复杂性
- 信息系统开发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
- 用户需求复杂多变
- 环境的多样性
- 维护费用不易预见
- 需借鉴国际标准
3.1.2、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
- 合理地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
- 企业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 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保证
- 领导重视,业务人员配合
- 开发方配备结构合理的开发队伍
关键词:目标、管理、资源、人员、开发
3.2、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开发方式 | 说明 |
---|---|
独立开发方式 | 适合有较强系统分析与设计队伍的组织和单位,如大学、研究所和高科技公司等 |
委托开发方式 | 适合使用单位无系统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单位 |
合作开发方式 | 适合使用单位有一定的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软弱单位 |
购买现成软件 | 优点节省时间和费用、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通用软件的专用性较差 |
3.3、IT外包与主要风险
IT外包(IT Outsourcing):将组织中与信息相关的活动,部分或全部交给组织外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来完成。
外包内容:信息处理服务、业务流程支持、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网络系统建设、硬件设备选型与维护、IT知识培训、企业信息化方案咨询。
IT外包的优点:
-
有利于企业将力量集中到核心能力上
-
有益于预见成本
-
简化内部的管理工作
-
促进企业资源整合
关键词:核心能力、成本、管理、资源
IT外包的缺点:
- 降低了企业的控制能力
- 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易引起法律纠纷
规避IT外包的风险的方法:
- 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健全合同文档管理
- 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参考国际评估标准
- 引入多个供应商
4、信息系统的选型
4.1、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的内容如下:
-
调查目的
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信息需求,从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新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调查内容
调查有关组织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
-
分析内容
现有什么;需要什么;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
-
了解现行系统的基本状况,收集与现行系统相关的参考材料
-
技术要求和限定条件
4.2、系统选型
管理信息系统选型的策略:
策略依据 | 具体策略 |
---|---|
按主导因素的不同 | 用户主导型;集成商主导型;供应商主导型等 |
按时空因素的不同 | 整体规划、一次选型、整体规划、分期选型;分期规划、分期选型等 |
按采用形式的不同 | 选型小组定向考察、专家咨询、招标、竞争性谈判等 |
无论选择哪种选型策略,流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 开发规模
- 覆盖范围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投入和产出比
系统选型的要素:
- 适用类型:拟上新信息系统的用户;系统改造、升级、自行开发和委托开发均不属于系统选型。
- 前提:必须有明确的需求分析和完整的系统改造。
- 考虑预算:不同预算等级影响系统选型。
- 主要工作:调查分析和比较市面上主要产品,全面衡量其优势
- 核心要素:必须最适合用户需求和特点
4.3、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入手,为系统开发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是建立在必要性基础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可行性分析内容 | 概念 |
---|---|
经济可行性 | 指对新系统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
技术可行性 | 分析用户所提出的要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可能实现 |
管理可行性 | 许多管理因素制约项目发展 |
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可行性分析的最后结果。
可行性分析报告是系统开发人员对系统的看法。
标签:信息系统,系统,开发方法,选型,开发,原型,战略规划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869093ab-aab/p/1510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