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线下课思绪及工程师思维模式串思
作者:互联网
在我的印象笔记里,记录了大量不成体系的心得或者半成品的文章,终究还是思考不够深刻,以至于成了思绪如此凌乱的现状。
7月初参加过一场线下课,课后整理过一些文字,可惜信息量太大想整理的内容太庞杂,就一直搁置了。然而今早翻到的王民盛老师的一篇《这家AI独角兽成功上市,到底意味着什么?》文章,又似乎将之前思绪给串起来了,而这个串起来的东西就是“工程师思维模式”。
========== 在此,贴上来我那些凌乱的思绪吧。 ==========
一场线下五千人的三天大课,没啥太“官方”的背景,能顺当完成,已经是最大的成功,所有人的努力和付出看得见感受得到。这次课程内容对我这种老生来说可能总体上“平平无奇”,基本内容都听过太多遍,如果要打分也就89分吧。
一般如果不预设具体问题去学,就很难真正切进课程内容去,表面听得很爽,其实也就听了几段故事,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在去苏州的路上,跟同学聊天,无意中扯出来了自己当前仍处于疑惑中的一个问题,后续听课过程中拿这个问题做带人,有不少想法蹦出来。有时怀疑去上课的唯一作用可能就是这个,平时忙着干活又惰于思考,只好专门抽时间听人讲然后带动自己思考。
要想有进步,就必须作出真正的思考。只是思考这种动作费时费力,一般不到面临重大生存问题时还往往调不出来。不过还是要试着动几根脑筋,不重复课程本身已有的结论,试着整理点自己想到的东西出来。
讲到张一鸣的案例,字节跳动的核心产品是信息分发机器,并评价道其商业成就几可与任老爷子比肩。据了解他甚至把自己也活成了一部机器,其中还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对自己进行数字化管理,搞笑点说,对待自己残忍的程度可以想想达文西同志,但是其实这一点都不残忍,从工业化时代开始,这种对所有事物的精确的计量完全无法避免。
这个案例,有关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工具思维深度的差距、二是用智方式的差距。
工程师文化里有一项非常重要—工具化,重复的场景要及时拈出“模式”、“框架”,或者至少是“脚手架”、“制品库”。大量有价值的产品,其原型都来自于这个工具化的过程,而不一定是来自市场调研。工具首先是给自己或团队小范围使用,后续不断迭代,逐步成长为有市场独立的产品。所谓工具的思维深度的差距,
用智的差距。课件里有提到张一鸣2012年想看一本书《推荐系统实战》,书的作者说还没有正式出版,不便将电子版书稿给到张一鸣,然后字节团队只好去网上自己搜集推荐系统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研发出了系统。我同样看过这本书,翻了一下多看阅读APP里的购买时间是2014年,与张的时间相隔两年,但出发点却不是处于商业思维,而仅是因为那时还在做电商平台研发,作为技术人员本能的技术储备行为。行为出发点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其差别也是巨大的。类似的,大学同学老肖每次跟我聊起要是14年那会儿决定搞了比特币区块链这个方向,也许早就搞起来了。都是同样的问题,面对同样的信息,基于不同的认知深度,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三个案例都摘出了爱这个主题,不禁会想想爱是怎么回事。人要有爱,这是没有逻辑和统一标准的一个要求。爱这种不能回避的规定性,只是来源于血亲关系的本性,还是更高的文明属性。中国人理解的爱往往都是有差别的爱。比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电视剧《知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引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篇,无数的人打着爱的名义兴花样百出,头破血流,爱并不与善统一。当然,如果再多扯一句,这一点似乎也是这部剧的漏洞,因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完全忽略了当时社会更基础的儒家文化下的血亲宗族关系,即所有人都罔顾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更大的规定性,社会的稳定性是得不到保障的早就应该崩溃了的。
有钱的人一般不谈钱,拥有爱的人一般不需要谈爱。
如果说“上帝是一个程序员”这句话我们没法理解,反过来说可能就好理解一点:“程序员像上帝”。资深一点的程序员(如今要加一个括号备注特指后端程序员,因为传统的程序员如今早已经分工为前端程序员和后端程序员,以至于要找一个全栈程序员都变成了无奈的反常识现象)对此多少会有点体会。不过程序员不是早期创世者,而是后期的造物主,就是从星期一干到星期天造出万物的那种角色。
===== 附王民盛老师今天那篇文章中推荐的一本书《永远是创业第一天:科技巨头保持领先的文化基因》的序言几句书摘。
工作分为两类:创意性工作、执行性工作。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由创意主导。当然,创意虽然重要,但人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得花在繁杂的执行性工作上。这种情况,造成公司业务无法从第一曲线跨越到新业务的第二曲线,甚至被克里斯坦森称为“创新者的窘境”。可如今,云计算、协同技术、AI技术的进步,比如RPA的不断成熟,可以让这些执行性工作减少到最低,从而让人们腾出手来搞“创意/创新”。
贝佐斯、扎克伯格、皮查伊和纳德拉并不以富有创见而见长,他们更像促进者,这些首席执行官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所建立的创新性文化的核心可以称为工程师思维模式。
工程师思维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会写程序的人。毕竟,这是指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指一系列计算机技能。工程师思维模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模式支撑了一种建设、创造和创新的文化。它基于工程师惯常的工作方式,但并不局限于公司内的任何岗位或级别。
工程师思维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应用:
- 民主式创新;工程师一直需要创新。他们的工作是创建,而不是销售
- 无约束等级结构:工程师型思维的组织天然就是扁平化的
- 协作:工程师的工作通常是某个重要项目的组成部分,这促使他们成为协作的高手
标签:张一鸣,思维,工程师,串思,模式,程序员,思考,下课,思绪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x3d/p/1509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