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谈谈“拥抱变化”的新理解
作者:互联网
回顾2020,谈谈“拥抱变化”的新理解
|0x00 2020年,我的“拥抱变化”
“人类百年的风云变幻,就浓缩在了2020这一年,这是拥抱变化的一年。”
今年,我们见证了新冠疫情的肆虐,我在春节期间换工作的经历,恐怕是今生不会再遇到了。不仅是因为工作未定的惊恐,而是因为封城,这个年在家里过了50多天,这种每天无所事事却又人心惶惶的日子,拥抱了“时间”的变化。
今年,我们见证了美股的熔断和负油价的历史,手里攥着的一点股票,早就已经抛掉,但也错过了上车特斯拉,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每天看着大盘走势起起伏伏,有些人晒起了财富自由的心路历程,难以有些感慨,拥抱了“时运”的变化。
在内忧外患的2020年,美国人的历史会写到:“中国人制造了让世界陷入混乱的病毒”,而中国人的历史会写到:“2020年是美国霸权衰落的开始”。今年似乎什么都没做,天天在见证历史,拥抱了“时代”的变化。
2020这一年,世界看我如“数据”,而我在“数据”中看世界,这个世界在“变化”着我,我也在“拥抱变化”。
|0x01 “好奇心”与“小进步”
我是一名数据工程师,每天在写代码、发布任务、维护基线,代码写了一日复一日,任务也跑了一天又一天,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数据,不断反映着商业世界的沧海桑田。需求做的越多,对业务的理解和运用,也越加的熟练,但也正因为原有的业务做的越顺手,难免就会陷入到“勤奋的陷阱”中,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业务。并不是我真的不想去做,而是做不出成果,反而会丢掉自己的竞争力。新业务的探索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这个过程有曲折也有弯路,很辛苦,而企业对我们的要求却又是“既要还要全都要”,拿不出成绩,就没有好的绩效,走过的弯路不会轻易去放弃,时间越久,弯路越长,战略也就越来越不清晰,只有通过勤奋去凸显自己的价值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今年家里新添了一个“小宝宝”。
观察“小宝宝”是一件既辛苦,又有意思的事情。辛苦是因为每天要熬夜哄娃,而有意思是因为能够见证一个新生的生命,认识这个世界的全过程。满月的时候,睡觉是要大人抱着睡,因为小孩子感官没有发育好,碰到不熟悉的环境,例如出现了“异响”,或者是“喂水”,感觉不到安全,就会哭闹,往往要哄一二十分钟,才能踏实的睡下。但当6个月以后,能够看清楚东西了,就每天好奇的望来望去,碰碰这里、舔舔那里,一旦身边有了声音,就会好奇的去张望。时间一长,对未知世界探索的越多,睡觉就越安稳,往往打了哈气,拍个一二分钟,便能沉沉的睡下。
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个是好奇心,另一个就是小进步。
我们每个人加入互联网这个行业,都是怀着一颗“好奇心”,那种对于大数据真理的渴望,那种对于指点商业江山的崇拜,那种成为技术大牛的信念,支撑着我们不断学习。当我们是一张白纸时,每一点的小进步,都会产生一点的自信心,当小进步积累的越多,自信心便越强,形成非常好的“正循环”。
好奇心 - 小进步 - 自信心 - 好奇心。这个循环非常简单,但是却非常踏实,与一些商业课程强调的“刻意练习”非常类似,但更加聚焦于一些微小而又具体的进步,随着时间逐步推移,拐点到来,一些过去感到恐慌的事情,也就自然而言的适应了。但这个进步是需要坚持的,因为遗忘是人的天性。小家伙3个月的时候出门游泳,一点都不害怕,但当大了之后,因为缺少了游泳的经历,反而会害怕和哭闹。因此对抗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去重复、去总结、去联系。老家有一句土话:“一个好脑子,比不过一个烂笔头”,老师总用这句话鞭策我们,把见过的东西写下来,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回想毕业之初,因为充满了好奇心,那种无知无畏的心态,鞭策自己不断去实现小进步,累积的自信心,最终支撑自己走到了今天。但随着成家立业,生活有了压力,对未知的好奇心减少,更愿意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这种“好奇心”与“小进步”的正循环也就少了,新业务自然缺少探索的动力,而理解的不透彻,也就导致了弯路的出现。
无法适应“拥抱变化”,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想变化”。
|0x02 “战术勤奋”与“战略懒惰”
但即使想“拥抱变化”,也不一定拥抱的好,因为要看的更远,首先要站的更高,“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系列很畅销,因为在书中,他成功预测了08年金融危机,因此登上了《商业周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然而近些年,虽然影响力依旧,但宋老师的声音显然就弱了很多。原因其实很简单。货币战争1能够准确的预测08年金融危机,根源是宋老师在“两房”的工作经历,掌握了大量的次级贷数据,通过“数据”能够推导出这颗炸弹爆炸的时间。尽管推导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如果脱离数据,远离了真实的市场情况,再厉害的推导,也就只能给一些大的趋势推断,难以回到过去精准的预测。
谈“大势”要有数据做支撑,做“决策”要有信息做辅助,这都依赖平时的思考与积累。
今年做了很多的需求,有一些是成功的,但更多的是相对失败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做的不好,而是因为最后的成果与预期往往不太相符合,做共创会议的时候,大家一个个都非常健谈,好似谈了一个大的合作,产出了很牛逼的价值,自己也满心欢喜。但当开始执行的时候,细节往往会产生偏差,甚至有一些想法是落不了地的,但木已成舟,不做不行,于是就要做许许多多的弥补措施,或者是与协作方扯扯皮做妥协,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虽然满足了需求,但也不再是刚开始想的那样“高大上”,以至于后续只能做项目的维护,价值就不能再提了。
很多事情,一开始没想好,后面就再难做的好。为什么一开始没想好,真的是因为“想不好”吗?
因为我们的工作,往往都是执行层面的东西,我们过去锻炼的技能,也都是为了把效率提升到最高。但就像前面讲的那样,执行做的多了,人也就容易变成“工具人”,对于很多不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东西,缺少了一种好奇心,那就难以去积累“舒适区”之外的小进步了。
几乎每一个大一点的公司,都会有很多高年级的同学,在分享自己的思考,比如对于未来商业变化的思考,或者是过去一年打法的总结。再细一些,一些中年级同学,也会分享自己领域的总结与思考。这些东西往往都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来阅读,也往往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来思考,如果工作十分繁忙,看过也就看过了,不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其实,这个世界是立体的,任何事情、想法都是有层次的,而缺少了不断思考高层次的内容,也就缺少了“小进步”,难以感知到世界的变化,前进的步伐也就会受到阻挡。
回到这一年许许多多失败的项目上,真的在项目执行前看不到问题吗?大概率不是,因为我们懒得去做需求的分析,懒得在平时多看看数据,懒得了解业务的现状,懒得去听别人的分享总结,懒得去跟其他人多做交流,当项目发生时,自然大脑里就一片空白,尽管我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但几乎没有哪个项目是一开始就能想明白的,摸索本身就意味着思考的不完整。
这个需求我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但,为什么不多花两天去思考和总结呢?一开始想不清楚,大概率就是做不好。明明那不是个坑,愣是被走出个坑。
主动去“变化”世界,和被世界所“变化”,自然结局是不同的。
|0xFF 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
“屁股决定脑袋”。阿里的361制度一直别人所诟病,站在个人的角度,它是那么的毫无人性,那么的冷酷刻板,甚至沦为某些人的PUA工具。但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它需要唤起企业的活力,需要有一条讲得清楚的政策来推行下去。
今年一直在跟一些高价值的B站号,比如《史君说书》,讲到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时,就详细解释了李卫的三个打法:“让老百姓能用白话听清楚政策”、“拆散士绅与官僚的同盟关系”、“有自己的人来推行新政”。自己看《雍正王朝》,虽然也学了很多,但大多集中在雍正的气度、李卫的小心思上,往往不会深入到李卫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是“李卫学会用自己的劣势,也就是不识字,作为自己最大的武器”,这种细节上。而“魔鬼往往都隐藏在细节中”,就像是阅读那些高年级同学的文章,看不懂、听不懂细节,看了也就是看了而已。
“拥抱变化”是一句价值观,但这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思考的过程千千万万,焦点是在“拥抱”而不是“变化”上。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两个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对待一件事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我这个公众号写了快一年了,其实都在写一件事情:“数据思维”。我们往往都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思维”,但现实却是“固定型”思维。你的好奇心还在吗?每天还有小进步吗?看问题学会了看本质吗?价值观是不是还在吐槽?
2020年,我变化了很多,但拥抱的不多,希望2021年,大多数的变化,我都可以拥抱。
标签:思维,变化,好奇心,谈谈,2020,进步,拥抱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u_15291990/297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