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相关
首页 > 系统相关> > Linux神器strace的使用方法及实践

Linux神器strace的使用方法及实践

作者:互联网

在Linux系统中,strace命令是一个集诊断、调试、统计与一体的工具,可用来追踪调试程序,能够与其他命令搭配使用,接下来就Linux系统调用工具strace的使用方法和实践给大家做个详细介绍,一起来了解下strace的操作实例吧。

【场景】

1、在操作系统运维中会出现程序或系统命令运行失败,通过报错和日志无法定位问题根因。

2、如何在没有内核或程序代码的情况下查看系统调用的过程。

【说明】

1、strace是有用的诊断,说明和调试工具,Linux系统管理员可以在不需要源代码的情况下即可跟踪系统的调用。

2、strace显示有关进程的系统调用的信息,这可以帮助确定一个程序使用的哪个函数,当然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使用 strace定位系统调用过程中失败的原因,这是定位系统问题的很好的方法。

【参数解析】

1. strace安装方法:

CentOS/EulerOS系统

# yum install strace

Ubuntu系统:

# apt-get install strace –y

2.strace的常用参数及示例

-c

统计每一系统调用的所执行的时间,次数和出错的次数等。

示例:打印执行uptime时系统系统调用的时间、次数、出错次数和syscall

# strace -c uptime

-d

显示有关标准错误的strace本身的一些调试输出。

-f

跟踪子进程,这些子进程是由于fork(2)系统调用而由当前跟踪的进程创建的。

-i
在系统调用时打印指令指针。

-t

跟踪的每一行都以时间为前缀。

-tt

如果给出两次,则打印时间将包括微秒。

-ttt

如果给定三次,则打印时间将包括微秒,并且前导部分将打印为自该**以来的秒数。

-T

显示花费在系统调用上的时间。这将记录每个系统调用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时间差。

-v

打印环境,统计信息,termios等调用的未缩写版本。这些结构在调用中非常常见,因此默认行为显示了结构成员的合理子集。使用此选项可获取所有详细信息。

-V

打印strace的版本号。

-e expr

限定表达式,用于修改要跟踪的事件或如何跟踪它们:

-e trace=set

仅跟踪指定的系统调用集。该-c选项用于确定哪些系统调用可能是跟踪有用有用。例如,trace=open,close,read,write表示仅跟踪这四个系统调用。

-e trace=file

跟踪所有以文件名作为参数的系统调用。

示例:打印执行ls时跟文件有关的系统调用。

# strace -e trace=file ls

-e trace=process

跟踪涉及过程管理的所有系统调用。这对于观察进程的派生,等待和执行步骤很有用。

-e trace=network

跟踪所有与网络相关的系统调用。

-e trace=signal

跟踪所有与信号相关的系统调用。

-e trace=ipc

跟踪所有与IPC相关的系统调用。

-o 文件名

将跟踪输出写入文件名而不是stderr。

-p pid

使用进程ID pid附加到该进程并开始跟踪。跟踪可以随时通过键盘中断信号(CTRL -C)终止。

-S

按指定条件对-c选项打印的直方图输出进行排序。

示例:打印执行uname系统调用中calls的次数排序

# strace -fc -S calls uname

注:其他参数可以查看man手册

# man strace

【使用实践】

以“定位一次系统无法解析域名故障”为例

【问题现象】:

无法访问外网域名,提示Name or service not know。

且已检查系统DNS配置文件/etc/resolv.conf正确,排除DNS解析失败。

【问题分析】:

当前无法确定系统在执行 解析域名失败的原因,这时候需要使用strace查看系统调用过程,域名解析通常跟系统读取文件相关,因此我们只查看open file的过程。具体命令如下:

# strace -e strace=open ping www.baidu.com

如上图所示在系统调用过程中出现/usr/lib64/libnss_dns.so.2文件缺失,则问题根因已确定为libnss_dns.so.2系统库文件缺失。

【解决方法】:

libnss_dns.so.2文件由glibc-devel包产生,因此重新安装该包即可,请执行

# yum reinstall glibc-devel

 

点击关注,第一时间了解华为云新鲜技术~

标签:调用,trace,strace,打印,系统,神器,跟踪,Linux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huaweiyun/p/134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