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mysql命令
作者:互联网
引言
众所周知,软件系统有三高:**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门门道道很多,全面讨论可以大战三天三夜。
高并发对于Java开发者来说都不陌生,每年天猫双十一,秒杀大促等场景阿里都稳稳的扛住了如此大的并发量,因此说,阿里在这方面也有绝对的话语权。
可以从阿里等其他互联网大厂的招聘要求上看到,有高并发开发经验优先考虑。因此,Java并发问题一直是各个大厂面试的重点之一。很多程序员每天忙着搬砖,平时接触不到高并发,哪天受不了跑去面试,还常常会被面试官犀利的高并发问题直接KO。
我们都知道高并发的基础是并发编程,而阿里新推出的这份《新高并发宝典》层层深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知识系统,让你在应对面试官的时候完全不慌,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阿里的高并发架构吧。
1.三重心智模型
先给大家科普一个概念,“三重心智模型”。
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将人的心智模式,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层是自主心智,自主心智是我们通过进化与内隐学习获得。比如,我们看到蛇就会害怕,情绪反应,以及文气,车感,网感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隐知识,都是被自主心智所控制。
第二层是算法心智,算法心智就是传统意义上智力测验,考察的能力是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等等。
第三层是反省心智,反省心智关注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行动。
拿一辆赛车打比方,自主心智就是赛车的轮子,自动运行,迅捷无比;算法心智就是发动机,井然有序,是赛车之所以成为赛车的核心动力;
而反省心智则更像是赛车的驾驶员,根据路面状况作出理性的判断,以此调节赛车的速度、转向以及刹车等行为。
2.心智与年龄的关系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为什么35岁之后的人,竞争力会下降呢?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都会下降,所以一般的需要热情,也就是自主心智的工作,确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竞争力下降。而程序员这类需要算法心智的工作,也是过了35岁之后竞争力也随之而下降。
但是啊,有一类工作,最需要的不是自主心智,也不是算法心智,而是反省心智。
而反省心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这就是中老年人的优势。
最需要反省心智的工作,都是一些需要理性的工作,比如管理工作,企业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我们最熟悉的文字工作者。
拿写作这份职业来说,如果仅凭自主心智写作,写出来的文字就只有灵气而没有深度;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自主心智开始衰竭,也就到了人们常说的江郎才尽的状态了。
写作这一行最难能可贵的其实是反省心智。
所以写作的人才是越老越有深度,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光有灵气,是写不出40岁中年人的底蕴的。看一看自媒体行业的,超级大v们,全部都是40多,50多岁的人。
如果说,发展自主心智与算法心智学的是一人敌的本领,那么,发展反省心智,学的就是万人敌的本领。
所以,年轻的时候选择一个,靠反省心智吃饭的手艺,是可以当做你一生饭碗的。
但是光靠年纪自然增长来获取反省心智,显然是不够的。
如何才能更加快速地增强我们的反省心智呢?请先容我卖个关子,待会揭晓答案。
3.知识强化反省心智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实验,认知科学家们找来了两组志愿者,一组是年轻人,一组是老年人;两组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棒球运动的爱好者。
实验人员给他们听了几分钟的棒球比赛的广播,然后要求参与者就刚刚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
结果是,年轻人记住了更多解说员闲聊的细节;老年人却记住了更多比赛的细节。
年轻人的记忆更强健,更擅长记住新信息,这个好理解;
那为什么老年人却记住了更多比赛的细节呢?
因为关于棒球的知识,老年人比年轻人知道的更多,凡是涉及到棒球知识的细节,老年人就比年轻人,拥有更强健的记忆。
而反省心智最重要的基础,其实就是这种对过往知识的记忆。如果你是在不断地学习知识,那么你会拥有一个比年轻人更为强壮的大脑。
尾声
所以说,增强我们反省心智的第一法门就是,不断地读书与学习。
哪怕你一时半会儿在读书写作这个行业里赚不到足够多的钱,也不要着急,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打磨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这是在为你自己的一生,积蓄力量。
热爱是精通的副产品。
什么都不要想,先进入这个行业,你才会大量阅读;在精通阅读写作之后,你才会真正热爱阅读,并且成为一生的习惯。
生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果你想开始写作,
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就是现在。
面试题总结
其它面试题(springboot、mybatis、并发、java中高级面试总结等)
中高级面试总结等)**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x1P2kSka-1621925244150)]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B15UqdQo-1621925244153)]
标签:反省,并发,自主,算法,心智,最新,赛车,mysql,整理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57501730/article/details/11725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