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首页 > 数据库> > MySQL高阶语句

MySQL高阶语句

作者:互联网

对 MySQL 数据库的查询,除了基本的查询外,有时候需要对查询的结果集进行处理。 例如只取 10 条数据、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或分组等等

一、按关键字排序

二、对结果进行分组

三、限制结果条目(limit⭐⭐⭐)

四、设置别名(alias ——》as)

五、通配符

六、子查询

 

一、按关键字排序
PS:类比于windows 任务管理器
使用 SELECT 语句可以将需要的数据从 MySQL 数据库中查询出来,如果对查询的结果进行排序,可以使用 ORDER BY 语句来对语句实现排序,并最终将排序后的结果返回给用户。这个语句的排序不光可以针对某一个字段,也可以针对多个字段

(1)语法
SELECT column1, column2, ... FROM table_name ORDER BY column1, column2, ...

ASC|DESC;
ASC 是按照升序进行排序的,是默认的排序方式,即 ASC 可以省略。SELECT 语句中如果没有指定具体的排序方式,则默认按 ASC方式进行排序。
DESC 是按降序方式进 行排列。当然 ORDER BY 前面也可以使用 WHERE 子句对查询结果进一步过滤。

 

 

 ①.按分数排序,默认不指定是升序排列

基本语法:select id,name,score from 表名 order by 列名;

 

 

 

②分数按降序排列

基本语法:select id,name,score from 表名 order by 列名 desc;

 

 

 ③order by还可以结合where进行条件过滤,筛选地址是南京的学生按分数降序排列

select * from info where address='nanjing' order by score desc;

 

1、ORDER BY 语句也可以使用多个字段来进行排序,当排序的第一个字段相同的记录有多条的情况下,这些多条的记录再按照第二个字段进行排序,ORDER BY 后面跟多个字段时,字段之间使用英文逗号隔开,优先级是按先后顺序而定
但order by 之后的第一个参数只有在出现相同值时,第二个字段才有意义

① 查询学生信息先按兴趣id降序排列,相同分数的,id也按降序排列

 

 

 ②  查询学生信息先按兴趣id降序排列,相同分数的,id按升序排列

 

 

 2、区间判断及查询不重复记录

① AND/OR ——且/或

 

 

#嵌套/多条件

 

 

 

② distinct 查询不重复记录
语法:select distinct 字段 from 表名﹔

 

 

 

二、对结果进行分组

通过 SQL 查询出来的结果,还可以对其进行分组,使用 GROUP BY 语句来实现 ,GROUP BY 通常都是结合聚合函数一起使用的,常用的聚合函数包括:计数(COUNT)、 求和(SUM)、求平均数(AVG)、最大值(MAX)、最小值(MIN),GROUP BY 分组的时候可以按一个或多个字段对结果进行分组处理。

语法:SELECT column_name, aggregate_function(column_name)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operator valueGROUP BY column_name;

按hobbid相同的分组,计算相同分数的学生个数(基于name个数进行计数)

 

 

 结合where语句,筛选分数大于等于80的分组,计算学生个数

 

 

 结合order by把计算出的学生个数按升序排列

 

 

 

三、限制结果条目(limit⭐⭐⭐)
limit 限制输出的结果记录
在使用 MySQL SELECT 语句进行查询时,结果集返回的是所有匹配的记录(行)。有时候仅 需要返回第一行或者前几行,这时候就需要用到 LIMIT 子句

(1)语法
SELECT column1, column2, ... FROM table_name LIMIT [offset,] number

LIMIT 的第一个参数是位置偏移量(可选参数),是设置 MySQL 从哪一行开始显示。 如果不设定第一个参数,将会从表中的第一条记录开始显示。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条记录的 位置偏移量是 0,第二条是 1,以此类推。第二个参数是设置返回记录行的最大数目。

查询所有信息显示前4行记录

 

 

 从第4行开始,往后显示3行内容

 

 

 结合order by语句,按id的大小升序排列显示前三行

 

 

 #基础select 小的升阶 怎么输出最后三行⭐⭐

 

 

 

四、设置别名(alias ——》as)
在 MySQL 查询时,当表的名字比较长或者表内某些字段比较长时,为了方便书写或者 多次使用相同的表,可以给字段列或表设置别名。使用的时候直接使用别名,简洁明了,增强可读性

(1)语法
对于列的别名:SELECT column_name AS alias_name FROM table_name;
对于表的别名:SELECT column_name(s) FROM table_name AS alias_name;

在使用 AS 后,可以用 alias_name 代替 table_name,其中 AS 语句是可选的。AS 之后的别名,主要是为表内的列或者表提供临时的名称,在查询过程中使用,库内实际的表名 或字段名是不会被改变的

列别名设置示例:
select name as 姓名,score as 成绩 from info;

如果表的长度比较长,可以使用 AS 给表设置别名,在查询的过程中直接使用别名
临时设置info的别名为i
select i.name as 姓名,i.score as 成绩 from info as i;

查询info表的字段数量,以number显示

 

 

 不用as也可以,一样显示

 

 

 

使用场景:
1、对复杂的表进行查询的时候,别名可以缩短查询语句的长度

2、多表相连查询的时候(通俗易懂、减短sql语句)

 

此外,AS 还可以作为连接语句的操作符。
创建t1表,将info表的查询记录全部插入t1表

 

 

#此处AS起到的作用:
1、创建了一个新表t1 并定义表结构,插入表数据(与info表相同)
2、但是”约束“没有被完全”复制“过来 #但是如果原表设置了主键,那么附表的:default字段会默认设置一个0
相似:
克隆、复制表结构
create table t1 (select * from info);


#也可以加入where 语句判断
create table t2 as select * from info where score >=60;

 

 在为表设置别名时,要保证别名不能与数据库中的其他表的名称冲突。

列的别名是在结果中有显示的,而表的别名在结果中没有显示,只在执行查询时使用。

 

五、通配符
通配符主要用于替换字符串中的部分字符,通过部分字符的匹配将相关结果查询出来。

通常通配符都是跟 LIKE 一起使用的,并协同 WHERE 子句共同来完成查询任务。常用的通配符有两个,分别是:

%:百分号表示零个、一个或多个字符 *
_:下划线表示单个字符 .

查询名字是l开头的记录

 

 

查询名字里是l和l中间有一个字符的记录

 

 查询名字中间有g的记录

 

 查询tian后面2个字符的名字记录

 

 

通配符“%”和“_”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查询名字以j开头的记录

 

 

六、子查询
子查询也被称作内查询或者嵌套查询,是指在一个查询语句里面还嵌套着另一个查询语 句。子查询语句是先于主查询语句被执行的,其结果作为外层的条件返回给主查询进行下一 步的查询过滤。
PS: 子语句可以与主语句所查询的表相同,也可以是不同表
相同表示例:
select name,score from info where id in (select id from info where score >80);

以上
主语句:select name,score from info where id
子语句(集合): select id from info where score >80
PS:子语句中的sql语句是为了,最后过滤出一个结果集,用于主语句的判断条件
⭐⭐ in: 将主表和子表关联/连接的语法

不同表/多表示例:

多表查询

 

 子查询不仅可以在 SELECT 语句中使用,在 INERT、UPDATE、DELETE 中也同样适用。在嵌套的时候,子查询内部还可以再次嵌套新的子查询,也就是说可以多层嵌套。

1)语法
IN 用来判断某个值是否在给定的结果集中,通常结合子查询来使用

语法:
<表达式> [NOT] IN <子查询>

当表达式与子查询返回的结果集中的某个值相等时,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若启用了 NOT 关键字,则返回值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子查询只能返回一列数据,如果需 求比较复杂,一列解决不了问题,可以使用多层嵌套的方式来应对。 多数情况下,子查询都是与 SELECT 语句一起使用的

查询分数大于80的记录

 

 

子查询还可以用在 INSERT 语句中。子查询的结果集可以通过 INSERT 语句插入到其 他的表中

标签:语句,info,name,别名,查询,MySQL,高阶,select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zw0601/p/16128422.html